分享

住校生活点滴:吃

 anyyss 2017-07-04

(题记:本文经蒋平授权,现予以转载,以表万分谢意。)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家里都有冰箱,每顿饭后把吃不完的饭菜往冰箱里一放就行,再拿出来时味道依旧。如果小学、初中住校时也有个冰箱放咸菜就好了。

当年,住校生是与“通校生”相对应的另一个世界的人:通校生离家近,每天三顿饭都在家里吃,晚自习后背着书包就回家了;住校生则家与学校相距几十里,周日来学校,一周都住学生宿舍,衣食住行自己解决,到周六放学了再回家。如此周而复始,寒暑往来,年复一年,直到毕业。

学校有食堂,有位大师傅负责烧火蒸饭。住校生一人一个铝合金的小饭盒,往里放点米,淘干净,然后送到食堂的大蒸笼里。大师傅有大力气,烧着大锅炉,把无数小饭盒中的米蒸成饭。中午、傍晚放学时下课的钟声一响,住校生们就从各教室的大门蜂拥而出,争先恐后奔向食堂,在热气腾腾的蒸笼里找到自己的饭盒,顾不得新出锅的饭盒有多烫手,赶紧拿回宿舍,就着家里带来的咸菜吃饭。晚来的可能饭盒都被别人拿走了,就只能饿肚子了。


学校食堂能蒸米饭,但没有菜,只能自己从家里带点下饭的菜到学校。通常是咸菜,例如萝卜干、豆腐乳等,因为这些咸菜能放一个星期;如果是把新鲜的猪肉或者白菜带到学校,一般放两三天就变味了,那样周四、周五就没菜吃了。小学四年级时我开始住校,住校的第一个星期母亲给我准备了腌萝卜,吃的还挺有味道;但家里也实在没什么菜,因此后面几个星期也是腌萝卜。结果这一两个月天天吃腌萝卜,吃腻了,此后的二十多年里我一见到腌萝卜就觉得头皮发麻,近年来才稍好些。


为了能让家里带到学校的菜坚持一个星期不变味、不腐烂,住校生的母亲们想了很多办法,例如用很多盐粒炒豆子,盐粒咸、豆子脆,吃起来嘎嘣嘎嘣的,也下饭。有时挨到周三、周四没菜吃了,也会自己到镇上去买点酱油,开饭时往热呼呼的米饭上浇一勺,有点咸、有点香,就这么吃下米饭了。又或者有聪明的想出个能吃到热菜的办法:把可乐罐头剪得只剩下底下一小截,放点生豆子、猪油和盐(通常是在家里先把油、盐炒好了,和在一起),然后再放到饭盒一角,拿到食堂去蒸。这样蒸米饭出锅时,豆子也熟了。比起天天吃的咸菜,那味道简直是人间美味。只是那小截罐头壳子不太好洗干净,米饭黏糊得厉害。


大米也得自己准备好,一般都是隔几个星期父亲就托人帮我把大米背到学校。每个住校生都有个小木箱,里面分左右两格,一边放大米,一边放咸菜筒子,通常还把自己的零用钱隐秘地压在箱底,然后小木箱外面再上个锁。时不时有同学的小木箱被撬锁,零用钱都没了。大米放置时间长了,就容易生一种黑色的小甲虫,淘米时用水一冲小甲虫就浮到水面,米白虫黑,很容易冲走。

那年节,炒菜的油都是很珍贵的,只有谁家红白喜事请吃饭时,才能尝尝油水十足的大菜。每逢周日中午,母亲就开始给我炒咸菜准备带到学校。尽管家里少油,但母亲给我炒咸菜时总是放很多油,那是好东西。咸菜炒好了,就放到脸盆里晾一晾,透透热气。如果还热乎着就装进咸菜筒子,带到学校两三天就馊了。等到凉透了装好时,差不多就到下午两点了,太阳也西斜了,于是把菜筒子放进书包,恋恋不舍地走出家门,和隔壁的姐姐一起走两个小时的山路,回到学校,又开始了一周的学习生活。走路时经常小雨,偶尔大雨或是小雪,但都得走回学校。周日傍晚返回学校时总是觉得特别凄凉,周日晚自习时都静悄悄的,窗外风摇树叶沙沙响,偶尔还会趴在桌上睡着了,梦里都是母亲的笑容。于是又开始翘首等待周六的到来。


周六上午还是要上课的,但周六早上吃过早饭后,一般就把饭盒刷干净收到小木箱里,不再准备中午的米饭了。等到第四节课下课,立刻就回宿舍背上咸菜筒,饿着肚子就往家里走,一直走到下午两三点就到家了。到家后母亲立刻就拿出一周里省下来的好食材,例如田里抓回来的最大那条鲫鱼、亲戚家生孩子送来的糍粑等等,在热锅里咣当咣当做出来,好好地慰劳我一顿。

后来到了高中,学校食堂终于既能蒸饭、也卖菜了。两毛、三毛的菜票从食堂窗口递进去,萝卜等热菜就端出来。只要有钱就能买到绿色的、紫色的各种各样的菜票。再后来到了大学,都不用自己蒸饭了,有钱能买各种口味的菜、食,甚至还有小炒。住校生“吃”的问题,终于解决了。

如果我有一台时光机,我愿带个冰箱给三十年前的那个小孩,对他说:来,把你的咸菜筒放进冰箱,明天就不用吃馊味的咸菜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