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春夏秋冬,养脾要因时而动

 利有用无 2017-07-04


导语

春夏秋冬,养脾要因时而动

  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说过:“四季脾旺不受邪。”这说明如果一年四季脾的功能都很旺盛,人就不容易受到病邪的侵袭。所以,我们应该顺应四季的气候变化,作息规律、避开寒暑、饮食有度、保持好心情,并且要随着季节的变化随时调整养脾重点,这样我们才能养好脾,让身体保持在健康的状态。


春季清肝泻火养脾胃

  很多人认为春天养肝,就要用各种方法来拼命补肝,其实是不正确的。

  春天肝旺而脾弱,脾土被肝木所困,容易对脾的运化功能造成影响,出现腹胀、腹痛等毛病。所以,春天除了疏肝利胆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健脾养胃。


  养脾胃需静心,使肝气不横逆,让脾胃安宁,这样脾胃运化功能才得以正常运转,达到健脾养胃的目的。孙思邈在《千金方》中说:“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养脾气。”因此,春天要少吃酸味食物,适当增加甜食,以养脾气。另外,根据春季万物升发的特点,要少吃辛辣、油腻的食物,避免助阳外泄,是肝升发太过而克制脾。春天时春风也比较强劲,要做到“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注意随着气温变化增减衣服,顺应春季多变的气候保暖防寒,不让阳气受遏。

春季养脾小窍门

  山药、莲藕、萝卜都是春季养脾好食材。在衣着方面,药王孙思邈主张春季穿衣“宜上薄下厚”,来养阳收阴。

夏季养脾重点是除湿

  夏季多雨潮湿,湿邪容易损伤人体的阳气,特别是脾容易被湿困导致脾失健运,导致人出现食欲缺乏、大便稀溏,严重会出现肠胃炎、痢疾等疾病。所以,夏季养脾的重点是除湿。


  暑热之邪常跟湿邪相兼为患,就像夏天感冒、中暑等,大多是湿与热的症状同时存在的。夏季防湿邪要做到避免淋雨和贪凉;防暑邪要做到早晚开窗通风,让身体周围的热气散掉。

  夏季也要在饮食上注意防湿邪。因为夏季炎热,大家都喜欢吃凉的东西,特别是冰冻的冷饮,这些都容易产生寒湿之邪导致暑湿兼寒的病症,所以要少吃寒凉食物。同时,要注意修身养性,心胸开阔些,不要在暑湿困脾的同时,还因为思虑过度伤了脾。


秋季养脾防“凉燥”

  24节气里的秋分是“阴阳各半”的节气,此后阴长阳消,这个时节人们要避免寒凉之气伤脾胃。秋分后天气越来越冷,而且雨水减少,阴气逐渐上升,从中医来看人容易被“凉燥”侵袭,出现健康问题。


  很多人到了秋天就变得没有食欲了,这是因为经过炎炎夏日,体内能量消耗较大,脾阳受到损伤导致的。为了不进一步损耗脾阳,秋季不要再吃太凉的东西,饮食要保暖,并且选择清淡、细软容易消化的食物。

  秋分后每天不宜吃太多水果。因为秋分后寒凉气氛日渐浓郁,如果是本身脾胃就不好、经常腹泻的人,吃水果多了就容易诱发或加重疾病。因此这个时节吃水果要有节制,脾胃不好的人可以把梨或荸荠煮着吃。

冬季藏养防寒养脾

  冬天天气寒冷,身体受到寒冷刺激后会促使胃酸分泌增加,胃肠容易发生痉挛性收缩。有的人冬季受寒后肚子痛,经常拉肚子,都是脾胃虚寒的表现,所以冬季保暖防寒很重要。平时要早睡晚起,多晒太阳,以温暖身体。

  衣着上要注意宽松保暖,外出最好戴帽子、围巾。饮食上可以适当多吃些热量高的食物,为身体提供热能抵御寒冷。


  “冬三月,此谓闭藏”,就是说冬天要关闭所有的开泄的气机,要藏养阳气。在立冬之后,人们开始需要补阳气,但是“虚不受补”,所以要先养好脾胃,要不然补也补不进去。

  冬天天气冷,人们不愿意出门运动,长时间不进行锻炼人的脾胃也会受到影响,造成食欲缺乏、肠胃功能紊乱,所以古人讲究“冬练三九”不是没有道理的。

冬季养生好食材

1

立冬(11月7-8日)

补气养肾

白菜、乌鸡、柿子、栗子

2

小雪(11月22-23日)

保暖养肾气

鲫鱼、金针菇、小白菜

3

大雪12月7-8日

滋补肝肾

萝卜、核桃、桂圆、小辣椒

4

冬至(12月21-23日)

补血散寒

黄豆、南瓜、甘蔗、红枣

5

小寒(1月5-7日)

保脾胃养肝肾

香菇、猴头菇、羊肉、花生


6

大寒1月20-21日

阴阳齐补

茶树菇、人参、鹿茸、芋头


穴位小常识

  《扁鹊心书》中记载:“每夏秋之交即灼关元千壮,久久不畏寒暑。”意思是说,在夏秋交集的时候,用米粒大小的艾柱,点燃后灸关元穴,可以提高人体的耐寒、抗暑能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