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症一方一主药(9)

 医本万利 2017-07-04
             各位上午好。是否还记得我们以前聊过的。 伤寒表实(无汗,恶寒):麻黄汤; 伤寒表虚:有汗恶风:桂枝汤。今天介绍这两个汤的合方,麻桂各半汤。 一症:伤寒表郁;一方:麻桂各半;一药:芍药 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痛,喘而无汗服之宜。对啊,这个就是麻黄汤头歌。 先看伤寒论原文: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这一条可分为三段,分别是太阳病演变的三种情况。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是一种情况;.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是一种情况;.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是一种情况。可以看出来,有的会不治而自愈;有的会发展为表里俱虚;有的是小邪在营卫之间留恋而不去,必须小发其汗,才能解决问题。 第三种情况小发其汗就用麻桂各半汤,所以这个麻桂各半汤被称作小汗方。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是这三段前边的一个.帽子.。这个时间比较长了。.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到七天就是一个来复期,病当好却没好;.若欲作再经者.,病当传经也没传经。在这个前提下,出现.如疟状,发热恶寒,就是一阵发冷一阵发热,而且.热多寒少.,就有辨证意义了。 伤风感冒八九天了。还没有好透,热多寒少。但也不是很严重。怎么办呢? 不能更大发其汗,也不能用大黄下。就取桂枝汤一半,麻黄汤一半,合在一起喝。这个就中医门诊常用的,多方相合的一个方法。简称合方。 临床上,病人表现大多不只一种情况,所以经常会遇到合方的机会。不得小汗出,身痒,是用这个方子的一个典特征。表明阳气略有闭郁。但不严重。这样既可发汗,又可养正。桂枝麻黄各半汤实际上就是桂枝汤加麻黄、杏仁,不过分量小了,根据书上记载的剂量,.桂枝一两十六铢,甘芍姜麻一两俱,杏廿四枚枣四粒,面呈热色痒均驱.。这两方合为一方,变制大剂服而为制小剂服,其目的是使药不过于病。这就是小汗之法,也沟通了桂、麻的发汗之法。 今天介绍这个方子。大家可以感觉到。中医辩证的精细化。中医治病取效的关键,在于药量。 而我们常说,中医的不传之秘就在于量。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不是说老师不教你,这个药用几克,那个药用几克。而是怎样做到用药的量度和病人的病情丝丝相扣。这个很难。老师也没有办法教给我们。因为每个人的情况不同,即使一个人在病情的不同阶段,轻重也不一样。这就需要,我们辩证精确,然后把药量拿摄确准。才能在临床取得好效果。老师没有法教的。是每个人的临证经验的结精,也是每个人的悟性在发挥作用。 下面看几则医案: 刘某 男 26岁 衡东县人 2011年8月10日 首诊 病史简介:患者诉全身皮肤瘙痒8年余,西医诊断为“慢性荨麻疹”,在全国多个医院诊治无效。其父亲亦为西医医生,咨询数个皮肤专科医生一致认为:西医除开长期服用抗过敏之药物之外别无他法。为寻求中医治疗特来我处求诊。 首诊症见:皮肤瘙痒,无任何皮损,无抓痕。全身皮肤干燥,基本不汗出。在热环境或运动之后,患者自己全身皮肤烦热,则瘙痒作矣 舌淡红,苔薄白,脉濡 “不汗出”乃病之症结所在,腠理开合失常,气郁化热,津血停滞,故见瘙痒。桂枝二越婢一汤主之 麻黄8 桂枝10 赤芍10 甘草10 生石膏10 生姜5片 大枣6粒 二诊2011年8月16日 :服上方后微微汗出,皮肤瘙痒明显好转,那种烦闷感觉明显减轻。麻桂各半汤主之 麻黄8 桂枝15 杏仁10 甘草6 赤芍10 生姜5片 大枣5粒 7剂。 三诊:服上方汗出不明显,皮肤瘙痒未见继续减轻,舌淡红,苔薄白腻,脉濡。仍从汗出不畅入手,改麻黄加术汤 麻黄10 桂枝10 赤芍15 甘草10 苍术15 薏苡仁30 生姜5片 大枣5粒。 5剂 四诊:服上方汗出较前明显增加,皮肤瘙痒燥热感随之明显减轻。大便溏稀,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前方得法,原方再进。 麻黄6 桂枝10 赤芍15 甘草10 白术15 当归10 赤小豆30 生姜5片 大枣5粒。 5剂 五诊(9月14日):痒疹减轻80%,感到疲乏,言语过多则感到“中气不足”,偶有失眠。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表郁得开,气津不足,改炙甘草汤小剂量和之。 炙甘草 10 桂枝10 党参15 生地30 麦冬20 火麻仁15 阿胶15(兑服) 生姜 5片 大枣8个 水2碗,黄酒1碗,熬成一碗。 从上面五次诊疗的记录,我们可以看出来。大夫在随时在根据病人的情况和反映,调整用药。 这是一个完美的互动。 荨麻疹,急性发作时以红色成片丘疹伴有瘙痒为主症,呈现消长时作的特点,一般采用疏风解表调津之剂均可获效,但对于慢性荨麻疹,反复发作,皮肤丘疹不典型者,治疗起来较为棘手,多从养血滋阴润燥入手。然此案则是特例。。。 患者症状的关键点在于全身皮肤干燥无汗,无汗则燥热,燥热则发痒。故选择采用小汗之法,通过反复使用桂枝二越婢一汤,麻桂各半汤,麻黄加术汤等小发汗,宣通气津,多达8年之久的皮肤瘙痒案终于趋于康复。 其实,仅小汗方,仲景在伤寒论中就介绍了三个:麻桂各半汤;桂二麻一汤,桂二越婢一汤。只有认真看懂了这三个小汗方,我们才能领会到,先师们的智慧及辩证的精密。 下面,重点介绍一下中药芍药。 芍药花和牡丹花差不多。但芍药的开花时间比牡丹会晚半个月。五一前后。而牡丹在四月中下旬。洛阳是看这两样花的好地方。 芍药,别名将离、离草,是芍药科芍药属的著名草本花卉。其在中国的栽培历史超过4900年,是中国栽培最早的一种花卉。在中国花卉绚丽的百花园中,古人将芍药推为“花相”(花中宰相)但她的入药部位在根。 芍药不仅是名花,而且根可供药用。根鲜脆多汁,入药,赤芍、白芍是加工方法不同。根据分析,芍药根含有芍药甙和安息香酸,用途因种而异。中药里的白芍主要是指芍药的根,它是镇痉、镇痛、通经药。对妇女的腹痛、胃痉挛、眩晕、痛风、利尿等病症有效。一般都用芍药栽培种的根作白芍,因其根肥大而平直,加工后的成品质量好。野生的芍药因其根瘦小,仅作赤芍出售。中药的赤芍为草芍药的根,有散淤、活血、止痛、泻肝火之效,主治月经不调、痰滞腹痛、关节肿痛、胸痛、肋痛等症。 古方以白芍为主要药物的数以百计,如“桂枝汤”用芍药和肌表之荣卫;“黄芩汤”用芍药和腹中之荣气;“炙甘草汤”用芍药补血脉之阴液。在妇产科临床上,芍药更是得到广泛应用。 【性味】味苦,性平,无毒。 今天就介绍到这里了。有不明白 的地方,大家可以讨论。 临砚(89906890) 10:46:50 白芍走气分,赤芍走血分,没有错吧? 宏嘴(1113219015) 10:51:16 白芍平抑肝阳,养血收阴,赤芍清热凉血,活血化瘀 白芍和赤芍,以现代中药药理认识而论,它们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中药材。但从植物学的角度来看,白芍与赤芍又同属一科植物即毛茛科,且几乎是同种,可谓原系一家。今天已经将二者从药理上分得一清二楚。白芍有养血柔肝、缓急止痛、敛阴收汗之功,在临床上常用来治疗胸腹胁肋疼痛、泻痢腹疼、自汗盗汗、阴虚发热、月经不调、崩漏、带下。赤芍则有行瘀、止痛、凉血、消肿之功,常用来治疗瘀滞经闭、肠风下血以及腹疼、血痢、衄血、目赤、痈肿等。 白芍与赤芍在外观上差别很大。白芍的"白"字表现的明显,品质也是洁白光滑,断面为带角质光泽的硬粉质状态。而赤芍不仅外表黑褐色,其断面也与赤字对应,红中透着褐色。赤白二芍本来是同宗,何以成了面目炯异的两个品种?原来,问题的根本在于白芍系人工栽培并经一定产地加工后的芍药,而赤芍则大多为野生品种而已。 临砚(89906890) 10:53:39 芍药(其根)入药,有赤芍和白芍之分. 赤芍味苦,性凉,具有化瘀,止痛,凉血,消肿的功效,对肠风下血,月经不调,自汗盗汗,目赤肿痛,腹痛,胁痛等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如果你有淤血,就用赤芍,活血化瘀. 白芍为毛莨科芍药属多年生草本植物芍药除去外皮的根.性凉,功效与赤芍基本相同, 白芍的主要有效成分是芍药甙.炒白芍主养血,生白芍主平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