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模拟撰写)教研活动:幼儿主动学习课程

 开心梅梅2012 2017-07-05
  课改前,教师有预设区域活动目标,提供许多高结构的活动材料,还限定入区人数,不准串区等众多规则。课改后,面对幼儿主动学习课程理念中不限区域人数、不设置区域目标、可以到各材料区寻找需要的辅助物,教师尽量提供低结构材料等一系列游戏指导观念变革,让教师与幼儿得到共同成长。实践证明:只要相信孩子,尊重孩子,孩子是有主动学习能力的。

  我们的思考: 怎样借助园本教研活动让课程理念与实践活动相融合,支持教师在幼儿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大胆,自主、有成效。

  案例:

  (一)玩具区要投放说明书吗?

  面对有着不同阅历和不同经验的教师们,其理解和吸收课程新理念必然会有差异。管理者不强求教师马上接受或改变,而是顺应每个教师自己学习的节奏,尊重教师不同的声音,鼓励教师各抒己见,在交流碰撞中去发现真知,达成共识。

  如:关于“玩具区要投放说明书吗?”的研讨。

  教师观点1:面对新事物,教师也同孩子一样,理解和接受水品有个别差异,所以管理者一般会鼓励教师从自己觉得容易理解以及最想尝试的内容开始,激发教师内在学习动机,支持教师主动学习。借鉴主动学习课程中的环境创设策略,教师将玩具区的说明书收了起来,试一试会发生什么。

  故事1:中班新投放了磁力积木玩具,老师将说明书收了起来,却发现幼儿在工作时间找到了玩具的外包装盒,按照盒子上的图例搭了起来。

  故事2:大班新投放了轨道游戏玩具,看到孩子这几天来一直在玩儿玩具配套的小珠子,老师忍不住投放了说明书。几天后,教研组长发现了这一情况,建议老师还是收回说明书。正在按照说明书搭建轨道的幼儿看到老师拿走说明书,对同伴说:“没关系,我都记在脑袋里了。”游戏过程中,他又一次跑去找老师要说明书......

  基于此,我们组织了一场关于是否提供“说明书”的小型辩论赛。

  正方:应该投放说明书

  反方:不应该投放说明书

  理由1:孩子喜欢看说明书,为什么不给他呢?

  理由1:老师先提供了说明书,孩子会产生依赖。

  A老师A点评:说孩子“喜欢”看说明书,不如说“习惯”了看说明书。有了说明书,孩子能够拼出复杂的结构;拿走说明书,就拼不出来,前期缺乏主动的探索和建构,头脑中没与形成相关的形象。

  如果是开放性材料,从来没有过说明书的“示范作用”,孩子其实会更倾向于自己去探索和创作。他们的发展路径便是探索材料-无意呈现-有意呈现。

  理由2:看说明书难道就不是一种学习吗?看说明书也是一种经验的积累。

  理由2:对于幼儿成长,那种经验更有长远价值?

  A老师点评:过去我们关注的重点是孩子能够做成什么,关注点是“结果”,现在我们开始关注孩子在做的过程中能获得什么经验,关注点是“过程”。

  对于习惯了使用说明书的孩子,他们在建构的时候更多依赖的是复制和记忆,也许没过多久就忘记如何拼搭了;如果是不用说明书而自己创作的孩子,随着对事物观察和了解的加深,他们的作品架构会更加复杂,内容也会更加丰富。

  理由3:没有说明书,孩子没法玩,不会玩。

  理由3:如何定义“不会玩”,什么是高水平的游戏?固定的玩法,唯一的结果其实是对孩子的限制。为什么我们国家创新能力弱,而复制能力强呢?能够实现孩子意图的游戏才是高水平的游戏。

  A老师点评:如何定义不会玩?什么是高水平的游戏?我们开始站在孩子的的角度去理解游戏了。

  哪里有孩子不会玩儿呢,只有不会按照成人要求玩的孩子。游戏“高水平”不能简单从作品结果论成败,而要看孩子是否有自己的意图并通过探索实现了自己的意图,孩子获得的经验是什么等,这才是我们要考虑的教育如何帮助孩子应对未来的挑战。

  在研讨中,教师从玩具区“说明书投放之争”扩展到对教育的思考,扩展到对国家人才培养的反思,视野开阔了,站位高远了,我们惊喜地发现,教师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他们在开放交流和思维碰撞中寻求答案,建构自己的认知。

  课程改革与实践需要能够主动思考、有创造力的老师,我们希望主动学习课程下的教师不是被动的执行者,而是思考者和探索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