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六十三章之二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感通天下 2017-07-05
          如何才能够作到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呢?老子认为,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这句话究竟是无论对方的抱怨和怨恨或大或小或多或少,受怨的有道德的人,都应该用道德所提倡的大道大德大爱大仁大义来报答对待呢?还是说根据对方抱怨和怨恨的程度,或大或小或多或少报以德?两种理解似乎都有道理,我看重第一种。
      为什么对方会抱怨和怨恨呢?第一种是自己有错,伤了对方不应该伤的利益和感情。有道德的人当然必须自己及时反醒及时道歉及时改过,及时补偿对方损失,给对方以安慰。第二种是对方确实有错,损害了公共利益,违犯了法纪,自己从公共利益出发,从维护法纪出发,从教育挽救对方出发,却无形中伤害了对方的利益和情感,这时对方可能会因为之前与自己有私交,关系较好,认为自己有权不帮助,产生抱怨和怨恨。甚至说自己忘记了旧情,旧恩,是个忘恩负义的人。这种情况,自己坚持原则当然是正确的,不应该改变。但应该给对方讲法,讲纪,使对方明白自己错了,甘心服从法纪。还必须从过去的交往中,意识到自己没有对他提前进行开导教化,促使他违犯了法纪。还应该根据对方的各种实际困难,及时给以帮助解决。如执行军法却承诺完全包养教育甚至优待其家小。第三种是对方完全误解了自己,有些误解一时还不便于解开疙瘩,那就让时间来消化说明证明吧。如果能够对有些问题提早说明,当然更好。
       社会上是有阶级分化差别的,剥削阶级处于统治地位的时候,制定的法律建立的制度,必然从总体上有利于剥削阶级。而剥削阶级中的代表人物,处统治地位的人物如老子说的侯王们,要从有利于整个社会民生持续繁荣稳定出发,提倡剥削阶级不要欺压老百姓太甚,不要收租收税过重,不要派公差过多,不要伤害了老百姓正常的生产和生活,使老百姓活不下去,天下就要大乱了,这样,侯王们和剥削阶级整个的日子也不会好过了,所以侯王们必须常常思考调节这种阶级关系,一方面让老百姓自觉纳粮当兵交租,认识到是自己的义务。一方面让统治阶级的法律能够根据各地实际情况,订出一个老百姓可以承受的限度。而且严格管理官员,不允许贪污不允许加重老百姓的负担,而且在灾年来临,还必须及时组织救济老百姓。还必须提倡统治阶级的人们,特别是知识分子,能够有社会良心,多一些啬功,多一些发明创造,多一些文明行为,多一些率行垂范,多一些为官一任富民一方的功德心。如果这样作了,侯王们就算是以德报怨了。社会上的抱怨也就会越来越少了。社会总是前进的,前进过程中,应该让普通老百姓也能够相应提高文明生活的程度,而不是造成更大的分化。这才是大道大德大同的思想和作法,也会导致社会走向消灭阶级实现大同境界的。反其道而行之,社会必然混乱倒退,民不安生了。
       孔子不同意以德报怨,指出以直报怨,就是以公正公平的心来回报怨言怨行,也不造成以怨报怨,使矛盾激化,赞成以德报德,也就是以恩德报恩德。孔子所说的德,与老子讲的德,不全是一个概念。孔子说的直包括在老子讲的德里面,是德的一种体现。看来,老子比孔子的境界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