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理解了这2点,你才能上好课堂展示课

 姗姗来迟dw 2017-07-05



当“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理念在教学实践中得到众多的认同后,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展示就成了一道风景。学生们或说、或演、或唱、或跳,方法多样,形态各异,热闹非凡。课堂成了学生展示知识、技能、才艺的舞台。在各种类别的公开课上,这种近似完美的学生展示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学生的活动占据了课堂的主要时间。    


在课堂变得越来越活跃、学生的展示时间越来越长、展示的花样越来越翻新的背景下,冷静反思学生的展示,我们不禁会问:学生展示了什么?展示的目的何为?展示的对象是谁?学生通过展示学到了什么?只有当我们进一步追问、反思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展示行为时,才能从“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热闹中对学生的展示进行重新定位。


课堂展示的评价标准


展示应是合作学习中的一个环节,不能以课堂是否热闹,学生展示时间长短来评判合作学习的好坏。我认为评价课堂展示的好坏,很大程度上要基于两个要素:一是合作学习中的问题的选择与设计是否恰当,二是为合作学习中问题的讨论与生成提供了哪些有效的支持手段与帮助措施。


对于问题的设计,最常见的误区就是问题的合作价值不大。合作学习要对问题类型进行必要的区分:判断性问题、事实性问题和探究性问题。用“是非、对错、好坏”等回答的是判断性问题,这样的问题不需要合作。学生通过调用所学的知识,独立思考就能对问题进行描述、分析的是事实性问题,即通常我们所说的“是什么的”问题,原则上也不适宜于合作学习。对一个问题的回答需要几个人共同研讨,查阅相关背景资料、相关文献与数据,需几个人通力合作才能完成的问题才是值得合作的问题,我们称为探究性问题比如,对于历史上的“以少胜多”的战争,不同的问题类型就有不同的问法:“请问历史上有没有以少胜多的战争?”这是判断性问题;“请问历史上有哪些以少胜多的战争?”这是事实性问题;“请问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争有哪些共同的特点?”这是探究性问题。


由于学生的知识、阅历的制约,对于探究性问题的合作深度往往达不到预想的效果。为了提升对学生学习经验的生成性,教师要对合作的问题的解决提供必要的支持手段与帮助措施。要引导学生进行有深度的思维和交流讨论,要强调合作的深度,而不是外在的形式。虽然形式非常活跃,但缺乏深度的思维和深度的交流讨论仍是无效的合作。俗话讲“萝卜炖萝卜,还是一锅萝卜”,教师提供的支持与帮助就是一种味道独特的“料”,让其生成美味佳肴。支持手段可以是图表、小贴士、背景资料、实验仪器、操作流程、反思性经验等等。比如,教师在讲法布尔的《绿色的蝈蝈》一文时,提出了一个问题让小组合作解决:“请小组概括出这篇科学小品文的语言特点。”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这个任务,教师给每个小组提供了一份《生物学辞典》中对“蝈蝈”的解释。两种文体,从文字、文句长短、作者的情感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差异。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较顺利地完成了这次合作学习,而且合作效果超出了教师的预期。


合作学习中的展示及其功能


对于合作学习中的展示及其功能,我们从“谁来展示”“怎么展示”和“展示什么”三个方面进行讨论,以期实现对展示这一环节的多角度、立体式的审视。 


第一,谁来展示。在合作学习中,面对一个个4至6人小组,选择哪个小组、哪名学生来展示,看似是一个随意的问题,但其中确有很多的道道可说。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展示环节中,总有展示“专业户”:他们能说会演,口齿伶俐,能顺利完成小组的任务。特别是在课堂展示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展示就成了这些同学的专属。教师在小组建设之初,有一项工作必须做到位:给小组成员角色定位。小组中常见的角色有:组织者、汇报者、记录者、记时员、逆向思考者等。按周期进行角色的轮转,每个同学在小组要担当不同的角色,从而实现人人参与、人人展示的目的。


此外,对于课堂展示,教师还应基于问题的难异程度有区别地选择相关同学来展示。在异质分组中,应该让差生展示相对容易的问题,通过展示让其获得学习的信心。让中等生展示相对较难的问题,通过展示发现其困惑、疑虑,甚至错误的理解。此类学生往往在学习方法上存在一定的问题,通过小组展示把其隐藏的不科学方法、策略暴露出来,从而让其产生警醒,达到反思性教学的效果。让优秀的学生展示对于同一问题的不同理解与思考,从而达到对这一问题多维度的理解。在同质分组的合作学习中,教师对问题设计应当区别层次,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话说,有交锋,有碰撞,有补充,从而实现对问题的全面、立体式的理解。    


第二,怎么展示。展示是合作学习成效的检验与反馈,是教师探测学情重要的手段与方法。课堂展示环节中教师一定要给予学生充裕的时间,不能让展示成为课堂教学的点缀与摆设。另外,展示的手段与方法可以多样,除了口头展示外,还可以展示(思维)图、形、文字等。通过多种手段的运用,实现组组展示、人人展示。另外,在展示时间上,除了课堂上的即时展示外,还应有拓展到课外的延时展示。   


除了课堂展示的环节外,还可以定时组织展示课。以分组汇报、情景剧、课本剧的方式,进行集中展示。上好展示课要充分做好展示内容、汇报时间、展示形式等准备工作。对于情境剧更要从脚本、音乐、角色定位等多角度去排练,以期达到预定的目的。    


教师还要关注适时地上好展示反思课。教师对展示环节或展示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点评,并适时地就如何展示进行必要的方法指导。这种展示反思课在合作学习进行之初应当比较多。通过收集整理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视频、发言提纲、合作的达成度等,师生共同观摩、讨论,给学生一面镜子,让其反观、修正不当之处,实现在展示上的得体与合宜。    


第三,展示什么。合作学习展示的内容与问题的设计密切相关。从学习的角度分析,展示就是一种反馈,因此我们可以把展示分为以下三种。    


一是成果展示。展示小组成员对于问题研讨后形成的共识,即展示问题达成度。此展示目的是向大家汇报成果,获得认同感。课堂教学中常见的以打分、评星为目的的展示,都属于成果展示。但这种展示求同略异,常常遮蔽了小组的不同观点和声音,课堂中那些“异端”与“偏见”不见了,对学生个体的关注不足。    


二是问题展示。展示小组讨论中的问题与困惑,即小组成员在哪些地方还有交锋、分歧。让成果展示中最初忽视的“异端”和“偏见”显现出来,并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关注被忽视的个别人,是问题展示的优点,但对于形成课堂热烈的竞争氛围有不足之处。教师应把成果展示与问题展示有机结合,才能让展示的功能发挥得更好。    


三是纠错展示。小组积攒成员一段时间以来在课堂练习、课后作业、课堂展示上的错误与问题,通过集中展示、集体反思,形成对于知识点的再学习与巩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形成策略性知识。    


小结


课堂展示释放了学生的潜能,张扬了学生学习者的主体性。切忌为了所谓的展示,固化了形态,束缚了师生。我们并不看轻实践中各类模式的启发作用和多元性的积极意义,但不赞成模式化的追求,更不认为教师只要学会操作,有了“包治百病”的处方,就能实现教学改革。在实践中因学科、学段的差异,课堂展示要因人而异,因校而异。


选自 |《中小学教材教学》2017年第6期



欢迎

分享本文

让更多朋友看到哦!


人教教材培训

网站:px.pep.com.cn

关注教师实际需求、打造优质教学资源、助力教师专业成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