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京博物院藏歷代古琴之辨識

 宥其 2017-07-05

 古琴,又称七弦琴,从考古资料和古文献考察,古琴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古琴在古代被通称为琴,早在先秦两汉时期,它就是文人手中赋诗弦歌的重要工具。不仅如此,琴还被赋予了浓厚的社会政治功能,如禁心、载道、宣德等等。长期以来,琴位列文人四大雅好“琴、棋、书、画”之首,与文人共命运,同生存,结下了不解之缘。这种现象几乎贯穿了中国上下几千年的文明史。

  由于古琴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很突出的地位,历代对古琴、琴谱、琴人都十分重视,形成了独特的古琴文化。这其中赋予了古琴许多象征意义。如说琴最早是依凤身形而制成,其全身与凤身相应,有头,有颈,有肩,有腰,有尾,有足。七根琴弦象征七星,琴面上有十三个“琴徽”象征一年十二个月和一个闰月等等。琴的象征传统和解释琴的象征意蕴成为琴学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内容,并随着琴学内容的丰富,其象征意蕴也越来越丰富复杂起来(刘承华《古琴神秘性探源》,《中国音乐》2003年第4期)。
  虽然从文献中得知历朝名琴代有其胜,如史传古代有四大名琴,分别为春秋战国时代的“号钟”“绕梁”,西汉的“绿绮”,东汉的“焦尾”。另外,唐代有春雷、琼响、秋籁、寒玉等,五代有洗凡、清绝等。但留存至今的有记载的名琴非常罕见,不仅如此,目前庋藏于各收藏机构的古琴数量不是很多,唐琴寥若晨星,宋琴亦不多见,明清古琴虽稍多,但与其他类别的文物相比,仍可用少量来形容,这与古琴在文化史的地位和历代文人中流行的境遇是不可比拟的。
  南京博物院收藏的古琴原定时代从唐、宋、明、清到民国约有十数张,然其中有仿制、伪作或年代误断之古琴。现采撷具有代表性的几张琴进行辨识与研究。
  “李疑”款连珠式七弦琴
  长123厘米,肩宽21.3厘米。黑漆,小蛇腹断,琴背项间刻行书“连珠”两字,其下刻行书题款“大业壬申李疑作(图一)。“连珠”原指连接成串的珍珠,古来比喻好的事物连续不断。《汉书·律历志》中有“日月如合璧,五星如连珠”的记载。“李疑”为隋代民间琴师,作有琴曲《草虫子》《规山乐》及三十六小调,三十六小调可能是指多首通俗小曲。另外,隋代的《琴历头簿》中的《连珠弄》相传也是他的作品。历来人们相传这种项腰各作三个连续半月形弯入的琴式为隋朝古琴家李疑所制,取名为“连珠式”。此琴正是“连珠式”,但额面微阔,项不及三徽,腰上移到八徽之上,琴底足当九徽,这种风格为宋代所创始。因此款识应为伪刻。此琴原定唐代,从形制、漆色来看,应属明代。



  宋代朱漆“龙吟”琴
  长123厘米,肩宽21厘米。仲尼式(图二)。朱漆,细密牛毛断。龙池、凤沼均为长方形。琴体修美,蚌徽,肩在三徽,除琴头失两凫掌,琴尾失一冠角外,余大体完好,琴背项间池上方刻阴刻草书“龙吟”,池下方阴刻“太古”二字篆文阴文大方印,印下有明代宁献王朱权的藏琴押。

 

 朱权(1378-1448),自号臞仙、大明奇士、涵虚子、丹丘先生。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深得朱元璋宠信,早年封宁王,治所在大宁(今属辽宁宁城一带)。朱棣夺权即皇帝位后,改封朱权于江西南昌,一直对他猜忌、监视。明英宗正统十二年(1448)病故,谥献王,故世称宁献王。朱权学识渊博,自经子九流、星历、医卜、黄冶诸术皆通,编著极丰,为明初著名的戏剧家、古琴家、历史学家。
  在明代藩王中,以宁、衡、益、潞四王所制琴、所藏琴最为人称道,而宁王琴为明代四王琴之首。此琴曾为宁献王所藏之宋琴,弥足珍贵。
  “董其昌”款元代七弦琴
  长123厘米,肩宽19厘米。通体髹黑褐色漆,有稀疏蛇腹断。长方形池沼,蚌徽,仲尼式(图三)。琴头失一凫掌,尾部尾托已轶,琴背龙池两侧阴刻行楷铭文:“天台朱致远先生以善斫焦桐,孤鸣当世,迄今几三百年未有能祧其名者,余官辙所及,搜求逸材,要以此琴为无上之等,爱其清拔疏越,超超元着,直使六雷袖手,两_{低看,故作斯铭,铭曰:“绿绮初调,黄庭甫毕,万籁无声,太华夜碧。”“天启七年丁卯三月既望,香光居士蕈其昌识。下镌“董其昌印”白文印,“宗自学上”朱义印。
  该琴尼池腹腔内原有墨书因时代久远,现漫漶不清,但据琴背明代董其昌的所提款识中语意,此琴应为元代朱致远所斫。朱致远,著名制琴师。元朝的斫琴家以朱致远、严清古、施溪云最为著名,而朱致远居首。其所斫之琴,人气沉稳,浑圆中隐有唐风,为元琴之最精者。


  明代“一天秋”黑漆琴


  琴长124厘米,肩宽19.5厘米。形制修长,长方形池沼,蚌徽,仲尼式(图四)。桐木质,鹿角灰胎,髹黑漆,琴面呈小蛇腹断纹及冰断纹。琴背池上背阴刻“一天秋”草书,池沼间阴刻篆书“益藩藏制”印文。


  益藩为明代益王,明代宗室造琴甚多,据《琴学丛书》记载:明代宁王、衡王、益王、潞王皆斫琴。潞王琴最多,益王次之,宁王、衡王最少。明益王为成化二十三年(1487)始封,封地在建昌(今江西南城),共传六世,与明偕亡。益藩藏制古琴以第叫代益王朱翊矧成就最高。朱翊鈏号湟南道人,为明太祖九世孙。至万历八年(1580),得嗣益王。在位_二十四年,寿六十有八,于万历三十一年(1603)薨。益王琴琴背多见阴刻篆文大印,有“益王之宝”“益藩藏制”“存诚养德”等。
  明代吴门张溶修造琴
  琴长117厘米,肩宽19.8厘米。长方形池沼,蚌徽,仲尼式(图五)。腹内阴刻“吴门张溶惰斫”,背面池上阴刻隶书“俪鹤”二大字,下有隶书“光绪七年濑鹤购自天台,因为命名修断”,下镌“王迁鼎印”,池下阴刻隶书:“梦薇为余述所梦,梦见一翁操吴音谓将赠以绿绮琴,翼日有客天台至,持故人书以琴赐来际。此琴中有字吴门张溶自题,记梦中所见或此翁。愿君宝此三尺桐,会翰他日成连逢。光绪七年曲园居士题”。下镌“曲园居士”印。
  曲园居士,为清末著名学者、书法家俞樾(1821~1907)的号。俞樾,字荫甫,浙江德清人。道光三十年(1850)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任河南学政。后罢官移居苏州,潜心学术达40余载。


 清代八宝漆琴
  长122厘米,肩宽22厘米。长方形池沼,蚌徽,仲尼式(图六)。龙池内有阴刻款“大清康熙辛未春月口口”。此琴通体满髹八宝漆,蚌徽较大,装饰富丽。
  八宝漆琴通常是指漆下的灰胎为八宝灰。唐琴漆下的灰胎都是纯鹿角灰(鹿角碎磨所成),北宋晚期,出现了八宝灰(鹿角灰中混以黄金、白银、珍珠、玉石、玛瑙、珊瑚、贝壳等碎屑)。到了明朝,除鹿角灰、八宝灰外,也使用瓦灰,另有由中药等合成的杂类灰。就质量而言,古琴仍以鹿角灰为最好。八宝灰的出现是为求琴器的贵重,而硬度大音质响亮,音效实不如鹿角灰琴。此类琴外表华美,如满天繁星,保存较好。
  民国徐元白自制七弦琴
  长122厘米,肩宽23厘米。长方形池沼,蚌徽,琴首卷书式(图七),这张琴的造型内蕴精气,用“雅致”来形容非常恰当。龙沼内有墨书正楷“浙江徐元自制于大梁,选白桐槁梓依理合成”。
  徐元白先生(1893~1957),著名浙派古琴大师。别名原泊,出生于浙江海门(今椒江市)百口井。徐元白先生在制琴、修琴方而,也有非凡的技艺。经过数十年向名师巧匠的请教、钻研和实践,徐先生终于掌握了研制和修整的各项技术。他认为制琴木材可多种,桐木、杉木、樟木都可以,主要原则就是节少,存放时间久,并且取其中段为佳。另外,琴弦距离板面的高度,过高碍指,过低则损音,宜“左一纸,右一指”,这样既能保证音色,又不影响演奏。徐先生创造“徐氏式”琴,样式与“绿绮式”接近,琴体较宽、长、厚,肩宽达20厘米,音色清亮,有金石韵(郑红《故人惜此去留琴明月前——记浙派古琴大师徐元白》,《艺苑》2006年第8期)。徐先生研制的琴包括徐氏式、仲尼式、仿唐式等共五十余张,现保存完好的已不多见。
  南京博物院藏琴数量虽不多,但从时代看,从宋代到民国皆有富有时代特征的古琴,如果单从古琴音乐的角度而言,这批藏琴大多已不能弹奏出“高山流水之声”,丧失了的实用价值,但从历史考古的角度而言,每一张琴其实都是最珍贵的历史材料,因为即使是作伪或仿制的古琴都足以反映出当时人们的工艺技术、社会风气与收藏癖好等。宋人朱长文在《琴史·尽美》中说:琴有四美:一曰,良质。二曰,善斫。三曰,妙指。四曰,正心。四美皆备,则为天下善琴。何况这些古琴饱经沧桑,留存至今,早已成为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了。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