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方陶瓷】如翠、如玉、如花、如碧,似冰似玉-----“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从优美的诗句...

 RK588 2017-07-06

青翠欲滴------龙泉窑:

龙泉窑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名窑,宋代六大窑系。汉族传统制瓷工艺的珍品。因其主要产区在浙江省龙泉市而得名。它开创于三国两晋,结束于清代,生产瓷器的历史长达1600多年,是中国制瓷历史上最长的一个瓷窑系,它的产品畅销于亚洲、非洲、欧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影响十分深远。龙泉窑以烧制青瓷而闻名,在北宋早期以前的产品风格受越窑、瓯窑、婺州窑的影响,特征与三窑的产品相似。胎质较粗,胎体较厚,釉色淡青,釉层稍簿。

龙泉窑因在今浙江龙泉县,故名,属我国南方青瓷系统。创造于北宋早期,南宋中晚期进入鼎盛时期,至明代中叶以后渐趋衰落,传世的龙泉青瓷下限至清康熙年间,烧造历史达七、八百年之久。

北宋时期的龙泉青瓷,胎骨较厚,胎土淡灰,底足露胎处见赭褐色窑红,胎微出烧,釉的玻化程度好,釉层透明,釉表光泽很强。装饰花纹较简练,常见纹样有鱼纹、蕉叶、金枝、荷花等。装饰风格趋于奔放。处于南宋鼎盛时期的龙泉青瓷,形成了自已独有的艺术风格,显示了独特的魅力。

南宋龙泉青瓷的造型亦形成自已的风格,稳重大方,浑厚淳朴而又不失秀媚,器型丰富多样,装饰普遍采用刻花和堆塑法,颇具艺术匠心。

四川名窑------邛窑:

邛窑,中国最古老的民窑之一,是中国彩绘瓷的发源地。其价值堪比三星堆、金沙遗址,被列入国家大遗址重点保护。它始创于东晋,成熟于南朝,盛于唐,是跨越八个多世纪的中国古代陶瓷名窑。

邛窑分布在我国的四川省境内,以青釉、青釉褐斑、青釉褐绿斑和彩绘瓷为主,始烧于南北朝衰于宋朝,时间踌度约800年的中国古代陶瓷名窑。邛窑是我国著名民间瓷窑之一。器物有各种盘、碗、罐等日用器皿,其中以丰富的小瓷俑最为生动形象,以创造了陶瓷省油灯而闻名全国。

邛窑分布在我国的四川省境内,以青釉、青釉褐斑、青釉褐绿斑和彩绘瓷为主。器物有各种盘、碗、罐等日用器皿,其中以丰富的小瓷俑最为生动形象,以创造了陶瓷省油灯而闻名全国。 邛窑是位于成都平原的一个古代窑址群,它开始于东晋时期,盛于唐,衰于南宋,断烧于元代,是我国著名的民间瓷窑之一,也是我国古代青瓷的重要产地。邛窑分布很广,如邛崃十方堂、尖子山窑、成都市区的青羊宫窑、琉璃厂窑、都

江堰的玉堂窑、彭州市的瓷峰窑、郫县的大坟包窑等都被通称为邛窑。特别是邛崃境内的什方堂等窑址面积最大、窑包最多、时间延续最长、器物流传最广、纹饰造型最美、出土文物也最为丰富,是邛窑陶瓷的代表。

千年窑火------景德镇窑:

景德镇窑是中国传统制瓷工艺之一,宋代六大窑系。诞生于今江西省景德镇,故称景德镇窑,实际上由数个窑口组成,故又称景德镇窑系。据记载始烧于唐武德(618一626)间。建国后发现遗址多处,以杨梅亭、石虎湾、黄泥头最早,均为五代时期。

宋代时烧青白瓷为主,有名的湖田窑就在景德镇的湖田村,器型有碗、盘、合、瓶、壶、罐、枕等。装饰上有刻花、划花、印花、篦划纹等技法。纹饰有龙纹、凤纹、婴戏纹、海水纹、缠枝花纹等。

北宋邛窑褐绿彩绘盘口瓷注子

出土地点

四川省遂宁市煤建公司建房工地

北宋

口径5.2,腹径10,底径5.9,高15.2

简要说明:圆唇、盘口、短颈、圆肩、鼓腹、平底。肩颈处与上腹部之间附一扁平曲柄,相对应的另一侧肩部有一管状曲流,曲流经高温烧制后扭曲变形。胎质粗糙,泛灰褐色,腹部以上施灰白色化妆土,罩以米黄色釉,肩部用绿、褐等色以没骨花卉写意画法,绘有卷草叶纹。

南宋龙泉窑青釉荷叶形盖瓷罐

四川省遂宁市金鱼村

南宋

口径23.5,腹径31.7,足径16.1,通高31.5

简要说明:瓷罐两部分组合而成。盖子口,荷叶形盖,盖边沿起伏作荷叶卷曲状,弧顶,中央有一蒂钮,盖内子口作圆唇。罐母口,直口,尖唇,唇下切削成斜沿。短直颈,圆肩,鼓腹,足胫处略内收,圈足,圈足内底再作一内凹式足圈,外墙斜削。胎骨厚重。除唇部和圈足外圈以外通体内外施梅子青釉,釉层肥厚,色泽莹润,釉面光洁平整。口沿、盖内沿、圈足足端等无釉处呈火石红色,圈足圆整,足端可见明显切削修整痕迹,未施釉处有少量的窑渣粘连。这件荷叶形盖罐是龙泉窑梅子青釉瓷器的代表作品,釉色柔和淡雅,洁净莹泽,碧绿如翡翠,温润如春水,真正达到了中国陶瓷学千百年来追求的'千峰翠色'、'如冰似玉'的理想境界。有学者认为荷叶形盖罐有贮酒的功用。荷叶形盖罐多产于元代龙泉窑,宋代产品仅见于金鱼村窖藏,故极为珍贵。

南宋景德镇窑青白釉刻划缠枝花卉纹大瓷梅瓶

出土地点

四川省遂宁市金鱼村

南宋

口径5.3,腹径22.1,足径12,通高40.9

简要说明:梅瓶由瓶,盖,两部分组合而成。盖母口,平顶盖,口外撇,盖顶刻划旋转菊瓣纹,线条生硬形体大。瓶为子口,小口,平唇,唇下有一道细弦纹。颈部曲折,瓶体修长,形体大,深弧腹,隐圈足。从肩部到胫足部满饰刻划花纹,地纹为箅划花纹,主题纹饰为缠枝牡丹和缠枝莲花。纹饰采用剔刻的方式描绘,花叶枝条皆略凸起。纹饰两端各有两条浅弦纹。缠枝牡丹位于上腹部,缠枝莲花位于下腹部。白胎略泛黄,外壁施釉不及底,内壁荡釉未满,口颈部可见未施釉处。釉色青白,积釉处淡青温润,釉层光洁。足部及外壁未施釉处呈淡橙色,内底有窑渣粘连,并可见少量黑褐色灼斑。整器厚重。盖口不太圆整,外壁施青白釉,唇部及内壁未施釉,呈浅黄色,唇部略有火石红色,可见轮制的旋纹。刻工精细,枝叶卷曲而富有弹性,花卉纹间隙部满布阴文复线,纹饰密而不繁缛,造型端庄,釉色晶莹,纹饰清晰,无论在出土瓷器还是国内外传世品中都属罕见。

南宋景德镇窑青白釉刻划缠枝花卉纹大瓷梅瓶

出土地点

四川省遂宁市金鱼村

南宋

口径5.3,腹径22,足径11.6,通高40.9

简要说明:梅瓶由瓶,盖,两部分组合而成。盖母口,平顶盖,口外撇,盖顶刻划旋转菊瓣纹,线条生硬形体大。瓶为子口,小口,平唇,唇下有一道细弦纹。颈部曲折,瓶体修长,形体大,深弧腹,隐圈足。从肩部到胫足部满饰刻划花纹,地纹为箅划花纹,主题纹饰为缠枝牡丹和缠枝莲花。纹饰采用剔刻的方式描绘,花叶枝条皆略凸起。纹饰两端各有两条浅弦纹。缠枝牡丹位于上腹部,缠枝莲花位于下腹部。白胎略泛黄,外壁施釉不及底,内壁荡釉未满,口颈部可见未施釉处。釉色青白,积釉处淡青温润,釉层光洁。足部及外壁未施釉处呈淡橙色,内底有窑渣粘连,并可见少量黑褐色灼斑。整器厚重。盖口不太圆整,外壁施青白釉,唇部及内壁未施釉,呈浅黄色,唇部略有火石红色,可见轮制的旋纹。刻工精细,枝叶卷曲而富有弹性,花卉纹间隙部满布阴文复线,纹饰密而不繁缛,造型端庄,釉色晶莹,纹饰清晰,无论在出土瓷器还是国内外传世品中都属罕见。

南宋景德镇窑青白釉刻划缠枝花卉纹大瓷梅瓶

出土地点

四川省遂宁市金鱼村

南宋

盖径4.3,盖高3;瓶口径3.8 ,腹径16.7,足径9.4,瓶高32.2;通高33.3

四川宋瓷博物馆

简要说明:梅瓶由瓶,盖,两部分组合而成。盖母口,平顶,直壁,外撇口。平顶盖略弧,口微外撇,平唇较窄,盖顶划箅划卷草纹,釉面开片密集。瓶为子口,小直口,平唇,短颈,颈部曲折,溜肩,外壁有一圈凸起。瓶体修长,形体略小,隐圈足,足圈较宽。从肩部到胫足部满饰刻划花纹,地纹为箅划花纹,主题纹饰为缠枝牡丹和缠枝莲花,缠枝牡丹位于上腹部,缠枝莲花位于下腹部。纹饰采用剔刻的方式描绘,花叶枝条皆略凸起。纹饰两端各有两条浅弦纹。白胎略泛黄,外壁施釉不及底,内壁口颈部以下荡釉未满。釉色青白,积釉处淡青温润,釉层光洁。足部及外壁未施釉处呈淡橙色,内底有窑渣粘连,并可见少量黑褐色灼斑,有较为明显的切削修整痕迹。造型端庄,釉色晶莹,纹饰清晰,无论在出土瓷器还是国内外传世品中都属罕见。

南宋景德镇窑青白釉刻划卷草纹瓷梅瓶

出土地点

四川省遂宁市金鱼村

时    代

南宋

盖径6,盖高2.95;口径3.6,腹径16.1,足径7,瓶高26.1;通高27.4

简要说明:梅瓶由瓶,盖,两部分组合而成。盖母口,平顶盖,直壁直口,平唇,盖顶划箅划卷草纹,盖不太圆整。瓶为子口,小直口,平唇,短颈,颈部曲折,溜肩,外壁有一圈凸起。瓶体修长,形体略小,深弧腹,隐圈足,足圈较窄。从肩部到胫足部满饰箅划卷草花纹,箅划花纹均为三道花,肩部和足胫部各有两道弦纹。纹饰采用剔刻的方式描绘,花叶枝条皆略凸起。纹饰两端各有两条浅弦纹。白胎略泛黄,外壁施釉不及底,内壁口颈部以下荡釉未满。釉色青白,略淡,积釉处淡青温润,釉层光洁。足部及外壁未施釉处呈橙色,足端有窑渣粘连,并可见少量黑褐色灼斑,有较为明显的切削修整痕迹。口部有磕裂痕。此瓶采取了刻花与划花相结合的装饰技法,两种技法的结合使器物纹样疏密有致,兼具遒劲与细腻之美;而釉色也因深浅不同的线条而富有变化,秋色与纹饰彼此衬托,相得益彰。此瓶卷草纺又称卷枝纹,是在忍冬纹的基础上了展而来的,忍冬纹为叶状植物纹样,是西方传入中国的纹样,后形成各种变体。造型端庄,釉色晶莹,纹饰清晰。

南宋景德镇窑青白釉刻划卷草纹瓷梅瓶

出土地点

四川省遂宁市金鱼村

南宋

盖径5.1,盖高3;口径3.8,腹径15.7,足径8,瓶高29.5;通高30.4

简要说明:梅瓶由瓶,盖,两部分组合而成。盖母口,平顶微弧,盖顶划箅划卷草纹,直壁直口,圆唇,口微外撇。瓶为子口,方唇,直口,短颈,颈部有凸棱一周圆,丰肩,瓶体修长,深弧腹,浅圈足。肩与近圈足处分别施两道凹弦纹,肩、腹部满饰刻划花卷草纹肩部至下腹部满饰箅划卷草花纹,肩部及下腹部各有两道弦纹,足底挖足较深。白胎,内壁颈部及外壁施青白釉,外壁施釉不及底。釉面光洁。足部可见修整痕迹,足底心略有粘釉,未施釉的部分呈鲜艳的火石红色,有少量窑渣粘结。此瓶采取了刻花与划花相结合的装饰技法,两种技法的结合使器物纹样疏密有致,兼具遒劲与细腻之美;而釉色也因深浅不同的线条而富有变化,秋色与纹饰彼此衬托,相得益彰。此瓶卷草纺又称卷枝纹,是在忍冬纹的基础上了展而来的,忍冬纹为叶状植物纹样,是西方传入中国的纹样,后形成各种变体。造型端庄,釉色晶莹,纹饰清晰。

南宋景德镇窑青白釉刻划卷草纹瓷梅瓶

出土地点

四川省遂宁市金鱼村

时    代

南宋

盖径5.1,盖高3;口径3.8,腹径15.7,足径8,瓶高29.6;通高30.5

简要说明:梅瓶由瓶,盖,两部分组合而成。盖母口,平顶盖,直壁直口,平唇,盖顶划箅划卷草纹,盖不太圆整。瓶为子口,小直口,平唇,短颈,颈部曲折,溜肩,外壁有一圈凸起。瓶体修长,形体略小,深弧腹,隐圈足,足圈较窄。从肩部到胫足部满饰箅划卷草花纹,箅划花纹均为三道花,肩部和足胫部各有两道弦纹。纹饰采用剔刻的方式描绘,花叶枝条皆略凸起。纹饰两端各有两条浅弦纹。白胎略泛黄,外壁施釉不及底,内壁口颈部以下荡釉未满。釉色青白,略淡,积釉处淡青温润,釉层光洁。足部及外壁未施釉处呈橙色,足端有窑渣粘连,并可见少量黑褐色灼斑,有较为明显的切削修整痕迹。口部有磕裂痕。此瓶采取了刻花与划花相结合的装饰技法,两种技法的结合使器物纹样疏密有致,兼具遒劲与细腻之美;而釉色也因深浅不同的线条而富有变化,秋色与纹饰彼此衬托,相得益彰。此瓶卷草纺又称卷枝纹,是在忍冬纹的基础上了展而来的,忍冬纹为叶状植物纹样,是西方传入中国的纹样,后形成各种变体。造型端庄,釉色晶莹,纹饰清晰。

南宋龙泉窑青釉琮式瓷瓶

出土地点

四川省遂宁市金鱼村

南宋

口径7.7,腹宽10.1,足径7.8,高26.8

简要说明:瓷,粘片成型。圆唇,直口略斜,短颈。瓶体为长方形,四壁模印四组相同的凸条纹,每组均由8节长短线条相间的条纹组成。圈足较厚。白胎,除圈足底部以外通体内外施梅子青釉,釉层不太均匀,条纹凸起处釉色稍淡,足部积釉最厚,釉色莹润。釉面未见棕眼,两面有两条较长的开片裂纹,另有几处短开片。圈足未施釉处可见明显的切削修整痕迹,但足部仍不太圆整。圈足内侧粘连窑渣, 整器较为厚重。琮式瓶是仿周代玉琮造型制作的陈设用瓷。这件龙泉窑琮式瓶把玉琮的端庄古朴的造型与龙泉瓷温润含蓄的釉色完美结合,表现出冰清玉洁、典雅高贵的气质,浓淡相宜,古韵迭起。在南宋窖藏中,琮式瓶目前仅见于四川遂宁。

南宋龙泉窑青釉大贯耳瓷瓶

出土地点

四川省遂宁市金鱼村

南宋

口径5.8,腹径15.4,足径10,高31.1

简要说明:圆唇略平,直口,直长颈,颈上端附两个管状贯耳,腹部圆鼓,最大腹径在腹中部。圈足较为规整。足底平整,挖足过墙。除圈足底外通体内外施青釉,釉色莹润,釉层较为均匀,下腹部釉面略有较为稀疏的大开片,器表釉色不太一致,口颈部略泛青黄,腹部及足部则呈较为清翠的梅子青色。圈足未施釉处经切削,但未修整规整,呈淡橙色。整器规整端庄。此类贯耳瓶为陈设用瓷,流行于宋代,造型来源于汉代贵族燕乐所用的投壶。在南宋窖藏中,这类器物仅在遂宁发现,有大小两种,造型挺拔,是南南宋龙泉窑珍品。

南宋龙泉窑青釉琮式瓷瓶

出土地点

四川省遂宁市金鱼村

南宋

口径7.7,腹宽10.1,足径7.8,高26.6

简要说明:瓷,粘片成型。圆唇,直口略斜,短颈。瓶体为长方形,四壁模印四组相同的凸条纹,每组均由8节长短线条相间的条纹组成。圈足较厚。白胎,除圈足底部以外通体内外施梅子青釉,釉层不太均匀,条纹凸起处釉色稍淡,足部积釉最厚,釉色莹润。仅器表一侧有一条长约9厘米釉面开片裂纹,釉面有两处棕眼。圈足未施釉处呈褐红色,(似有使用痕迹)圈足内侧有一处窑渣粘连。整器较为厚重。琮式瓶是仿周代玉琮造型制作的陈设用瓷。这件龙泉窑琮式瓶把玉琮的端庄古朴的造型与龙泉瓷温润含蓄的釉色完美结合,表现出冰清玉洁、典雅高贵的气质,浓淡相宜,古韵迭起。在南宋窖藏中,琮式瓶目前仅见于四川遂宁。

南宋龙泉窑青釉小贯耳瓷瓶

出土地点

四川省遂宁市金鱼村

南宋

口径3,腹径8.3,足径5.1,高16.4

简要说明:瓷,轮制。圆唇,或唇部略平,直口,长颈,颈上部附一对管状贯耳,圆鼓腹,圈足略斜,圈足多不太圆整,底心多有鸡心状突起。颈部微有倾斜,不见胎色,通体施粉青釉,釉色略泛青黄,釉面光洁滋润。圈足较圆整,不见鸡心状突起,足端可见修整痕迹,未施釉,呈酱色,有少量窑渣粘连。此类贯耳瓶为陈设用瓷,流行于宋代,造型来源于汉代贵族燕乐所用的投壶。在南宋窖藏中,这类器物仅在遂宁发现,有大小两种,造型挺拔,是南南宋龙泉窑珍品。

南宋龙泉窑青釉小贯耳瓷瓶

出土地点

四川省遂宁市金鱼村

南宋

口径2.3,腹径8.3,足径5.1,高16.7

简要说明:    瓷,轮制。圆唇略平,直口,口微敛,颈较细,直长颈,颈上端附两个管状贯耳,两个贯耳大小略有差异。腹部圆鼓,最大腹径在腹中部。整器规整,不见胎色,通体施粉青釉,釉面光洁滋润。圈足略有变形,足端可见修整痕迹,未施釉,呈酱色,有少量窑砂粘连。此类贯耳瓶为陈设用瓷,流行于宋代,造型来源于汉代贵族燕乐所用的投壶。在南宋窖藏中,这类器物仅在遂宁发现,有大小两种,造型挺拔,是南南宋龙泉窑珍品。

南宋龙泉窑青釉盘口弦纹瓷瓶

出土地点

四川省遂宁市金鱼村

南宋

口径10.5,腹径17.3,足径11.7,高31.9

简要说明:瓷,轮制。盘口,直口,平沿,沿内侧略凹,细长颈,扁鼓腹,颈部饰两道等距的凸弦纹,颈肩部有一周带状的凸棱,上腹部饰四道凸弦纹,圈足。颈部略有偏斜,不见胎色,胎骨厚重。通体内外施梅子青釉,釉面光洁而略有起伏凹凸,釉色翠绿温润,釉层肥厚,盘口下可见一处明显的积釉,无开片,足圈规整,足底可见两个缩釉的小孔,足端未施釉,呈火石红色。此器因具有竹之意态也被称之为'竹节瓶'。颈部和腹部运用了'出筋'的装饰技法,饰多层凸弦纹。

南宋龙泉窑青釉菱口瓜棱瓷瓶

出土地点

四川省遂宁市金鱼村

南宋

口径7.6,腹径8.5-7.6,足径5.8-5,高15.9

简要说明:瓷,粘片成型。从口部至足部均呈十二棱菱形,侈口,束颈,长弧腹,菱形足略外撇。口部有轻微的两道凹痕,对应器身和足部的两道凸棱,以及器底的一道凸棱,显示器物是由模印的两片胎体对接而成。足底凸凹不平。白色胎,胎骨略沉。通体施梅子青釉,釉面光洁滋润,仅下腹处有一道开片裂纹。足端未施釉,呈鲜艳的火石红色。这件青釉瓜棱瓶为仿官窑器,因瓶腹由凹凸的弧线组成反棱似的形体而得名。釉色温润明亮,造型生动又不失沉静优雅,体现了文人情趣与民间趣味的融合,是一件雅俗共赏的工艺美术作品。

南宋龙泉窑青釉盘口弦纹瓷瓶

出土地点

四川省遂宁市金鱼村

南宋

尺寸

口径10.5,腹径17,足径11.7,高31.2

简要说明:瓷,轮制。盘口,直口,平沿,沿内侧略凹,细长颈,扁鼓腹,颈部饰两道等距的凸弦纹,颈肩部有一周带状的凸棱,上腹部饰四道凸弦纹,圈足。白色胎略泛灰,胎骨厚重。通体内外施梅子青釉,釉面光洁,釉色翠绿温润,釉层肥厚,釉面因积釉略有起伏,盘口下可见一处明显的积釉,基本没有开片,仅在颈上部有一道斜向的开片裂纹,长约14厘米。圈足较窄,足端未施釉,呈火石红色,有少量瓷石粘连。此器因具有竹之意态也被称之为'竹节瓶'。颈部和腹部运用了'出筋'的装饰技法,饰多层凸弦纹。

南宋龙泉窑青釉三足鬲式瓷炉

出土地点

四川省遂宁市金鱼村

南宋

口径19.9,腹径21.9,高16.4

简要说明:瓷,轮制,斜盘口,圆唇,短直颈,鼓腹较扁,腹径略大于口径,三锥形足。肩部有一周凸棱,腹部与三足相对处有三道明显的三角形凸棱,略有弯曲和起伏,从肩部延伸到足部。足部与腹部连接处各有较为明显的凹痕一圈,足端平,三足内侧各有一个凹孔。内底可见螺旋纹。胎骨厚重,整个器物造型端庄规整,(不见胎色)通体施梅子青釉,釉层肥厚,釉面光洁莹润,遍布开片纹。内底的开片纹大而稀疏,呈褐色,口沿及外壁的开片纹则细密一些,呈浅褐色。腹部与足部相接处有一些烧裂纹路。足端未施釉,呈较为鲜艳的火石红色,其中一足的足端可见窑砂粘连。鬲式炉是宋代较为常见的仿古器形,但以龙泉窑梅子青制品最佳。此器造型古拙典雅,线条曲直有致,釉质柔和,釉色青碧如玉,将实用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为时人所喜爱。

南宋龙泉窑青釉三足鬲式瓷炉

出土地点

四川省遂宁市金鱼村

南宋

口径16.3,腹径17.3,高12.6

简要说明:瓷,轮制,斜盘口,圆唇,短直颈,鼓腹较扁,口径与腹径相若,三锥形足。肩部有一周浅凸棱,腹部与三足相对处有三道明显的三角形凸棱,略有弯曲和起伏,从肩部延伸到足部。足部与腹部可见接痕一圈,足端平。内底可见螺旋纹。胎骨较为厚重,整个器物造型端庄规整,(不见胎色)通体施梅子青釉,釉层较厚,釉面光洁莹润,仅口沿处可见两道隐约的开片纹路。凸棱和器体折棱处均显出较为明显的浅白色。足端未施釉,呈火石红色。鬲式炉是宋代较为常见的仿古器形,但以龙泉窑梅子青制品最佳。此器造型古拙典雅,线条曲直有致,釉质柔和,釉色青碧如玉,将实用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为时人所喜爱。

南宋龙泉窑青釉五管瓷器

出土地点

四川省遂宁市金鱼村

南宋

口径4.8,腹径13.8,足径7,高12.1

简要说明:瓷,轮制。平口、平沿,粗直颈,斜肩,肩上堆附五管,管的高度与口部相若,肩腹部有折,斜腹略弧,腹部饰刻划双层19瓣莲瓣纹,内壁的颈肩相接处有一道凸棱,圈足,足圈不甚规整,足心有轻微的鸡心状突起。白色胎略泛灰,通体施梅子青釉,釉层较厚,釉面光洁滋润,腹部有少许开片纹。足端未施釉,呈鲜艳的火石红色。此器物的功能及定名,学术界未达成一致的意见。目前除遂宁窖藏外,只有台湾故宫博物院藏有相似器物,对其用途以及其反映的时代审美风尚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南宋龙泉窑青釉刻花莲瓣敛口斜腹瓷碗

出土地点

四川省遂宁市金鱼村

南宋

口径12.9,腹径14.2,足径4.2,高6

简要说明:瓷,轮制,敛口,斜腹略弧,圈足。尖唇略圆,外壁刻划双层莲瓣纹,外层9瓣,内层8瓣。通体内外施梅子青釉,釉色青翠莹润,釉层较为均匀,唇部略呈浅色。内底平而微上凸,有较为密集的针眼。圈足较规整,足底有轻微的鸡心突起,有少量综眼,足圈底未施釉,呈火石红色,略有缺口(生产时的残留,当时未修补胎体)。此钵造型独,敛口的设计使得整器婉转柔和,富有蕴藉之美。内外所施梅子青釉色青翠,浑厚滋润,与浑圆精巧的器形完美交融。外壁记划双层莲瓣纹,在一片青绿下若隐若现,绽放着安宁和纯净。这种钵可能是宗教供器,有学者称之为'净水碗'。在南宋窖藏中,莲瓣纹钵仅见于遂宁金鱼村。



来源:《遂宁市博物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