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 来自书画界艺术 00:00 04:01 汉字很有意思, “煮”字水在者下蒸,“暑”字日在者上烤, 都表示蒸薰般的炎热, 故民间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说。 小暑,季夏的开始, 它的标志是出梅和入伏。 “伏”即潜伏、藏伏之意, 叫人尽量减少高温下的活动, 规避暑蒸湿热之气。 小暑分三候:“温风至,蟋蟀居宇,鹰始鸷。” 时至小暑,大地上不再有一丝凉风, 所有风中都带着热浪; 由于炎热,蟋蟀也离开了田野, 到庭院的墙角下以避暑热; 老鹰也因地面气温太高,而在清凉的高空中飞翔。 不过一年中最炎热时节尚未到来, 请默默积蓄能量,静待最热辣的日子吧。 传说,唐代高僧玄奘从西天取经回国, 过河时不慎经文浸湿,上岸即在烈日下凉晒经文, 这天是六月初六,变成了吉利之日, 叫“天贶(读况,意赐)节”。 皇宫内定此日为皇帝晒龙袍; 寺院的经书也在这天翻检出来曝晒; 民间这天都晒衣服,称“六月六,晒红绿”; “六月六,猫狗俗”,就连小猫小狗都沾了天贶节的光。 传说能笃信践行是因有现实需求, 小暑时节经过了黄梅天,藏在箱底的衣物确已霉潮, 太阳又好,取出来晒一晒,确有必要,古称“晒伏”。 三伏地煮天蒸,人出汗多,消耗大,食欲不振, 比往常消瘦,故谓苦夏。 酷暑休息,除了喝消暑汤,吃黄瓜、西瓜等水果外, 还得吃好一点伙食补身子, “头伏饺子中伏面,末伏烙饼摊鸡蛋”,这叫歇伏。 有些地方入伏吃羊肉,称吃伏羊, “一碗伏羊汤,不用开药方”。 还有“小暑黄鳝赛人参”之说, 那时的鳝鱼肥壮、粗大、结实、味美。 小暑时节, 人们将新割的稻谷碾出米,做成饭祭祀谷神后稷, 然后尝新米、喝新酒,谓之“六六福”。 山东地区夏天还有给牛改善饮食的习俗, 伏日煮麦仁汤给牛喝, 据说牛喝了身子壮,能干活,不淌汗。 如果说,大雪时节最宜饮酒。 尤其是那温烫过的老酒,白雪红炉,一尊佳酿, 那便是此节气里最令人迷醉的画面。 那么小暑时节,最宜品茶。 尤其是品那种春色般的绿茶,蝉鸣蛙声,一杯香茗, 这便是此节气里最凉爽的风景。 不必讲究得像西方下午茶,美味点心,红袖添香; 也不必如东方工夫茶,用泥壶小盅,浅斟低饮。 小暑饮茶, 不是喝绿豆汤解渴,不是喝冰镇啤酒消暑, 而是在寻求一份平静的心境, 让那颗皱巴巴的心,暂时舒展一下,感受安闲和恬静。 “冬不坐石,夏不坐木” 小暑气温高、湿度大,露天的木质椅凳经露打雨淋, 含水分较多,表面上是干的, 经太阳一晒,向外散发潮气, 在上面坐久了,会诱发痔疮、风湿关节炎等疾病, 中老年人别长坐露天木凳。 “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 暑天养生当以“心静”为最,平心静气, 能使情绪舒畅、气血和缓。 其实,不光是对暑热需要心静, 世上许多事情都需要淡然处之,惟有淡然,才会淡定。 浓荫如盖,温风骤雨。 鹰翔高空,蟋蟀居宇。 荔枝锦苞,木槿始荣。 阶庭长苔,荷塘夜语,帘下纳凉。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云: 六月节……暑,热也, 就热之中分为大小, 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 (文章书画界艺术整理,转载需标明出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