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庸》讲记(16)

 清醒4321 2017-07-07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中庸》第四章“正心”
  
  刚才说“民鲜能久矣”,为什么一般人不能长久保持“喜怒哀乐之未发”的状态?为什么不能“时中”?为什么行中庸之道的人那么少呢?孔夫子就说,这个事情我太清楚不过了,原因就是“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知者就是聪明人,聪明人的毛病,往往就是聪明过头。聪明人他聪明啊,做事情往往得心应手,所以很得意,但结果稍不留神,就会越过底限,超过了中庸之道的要求。我们看《红楼梦》里面的凤姐,曹雪芹给她作了一首曲叫《聪明累》,开头两句就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王熙凤太聪明啦!贾府里的头号大管家,八面玲珑,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料理得很好,所以老太太非常喜欢她、信任她,大观园里的哥哥姐妹们也都被她哄得很高兴,下人们见了她也很老实,不敢怠慢。所以,她是贾府里的第一能人。但是到最后呢?她死得很惨啊!机关算尽啦,反误了卿卿性命。像王熙凤这种太过聪明的人,在为人处事的时候,往往喜欢耍那些权谋诡诈之术、搞些个阴谋诡计。说实话,太聪明的人,是很难修行的。因为大道平常,太聪明的人对这个平常心提不起兴趣,反倒是那些神神秘秘的旁门左道、千奇百怪的小道小术,会把他一下子吸引住。
  
  我在书院讲了这几年的课,有一次跟以前的一个老朋友见了面,他就问,你们书院讲不讲鬼谷子啊?我说我不懂鬼谷子。他又问,那讲不讲《冰鉴》呢?讲不讲《三十六计》呢?讲不讲《厚黑学》呢?你看,他就是喜欢这些,这就是聪明人才说得出来的话。他知道《冰鉴》是个好东西,是曾国藩的观人之术,就是一套很高明的相术。我告诉他这个很深奥,我不懂。那么《三十六计》呢?我说现在的人好聪明啊,谁能不懂三十六计呢?现在官场上、生意场上,人人都用得来、也用得很好啊!现在搞人际关系叫勾兑,吃喝完了再去夜总会泡一夜,这是美人计啊!还有什么反间计、空城计、苦肉计、偷梁换柱、瞒天过海之类的,如今生意场上的老手,哪个不会用啊!做官的呢?都会耍平衡之术,都会挑起群众斗群众,都会施展装聋作哑、欲擒故纵这些手段。这都是聪明人干的事情。我说书院里没法讲这些内容,我功夫不够讲不好。他说那你讲什么啊?我说讲《中庸》。他马上不屑一顾了,讲《中庸》有什么好的?谁会来听啊?我只好无语。
  
  这就是聪明人,他总是想走捷径,总是想“分钱不花吃大虾”,总是想要越过中庸之道的斑马线。这样的话,做事情就容易做过头,往往就会走入险途。我们看现在官场上和商场上的落马者、失败者,绝大多数都是这种类型。
  
  那么“愚者不及也”,愚者就是智力有限的人,他就不管你什么中道不中道,懒得费那个精神想那么多。仁义理智信,这个东西又不值钱,又不能当饭吃,我才不去动那个心思呢!当然,你让他去做坑蒙拐骗的事,他智力不够也搞不来,也不会去做。我们成都号称是“休闲之都”,你星期天到公园去看,大多数都是这样的人,打打小麻将,吃吃麻辣烫,张三李四聚到一块,说说家长里短,说说别人的闲话,一天就这么混过去了。这就是愚者不及,他不会向中庸之道上去努力,不会在心性上下功夫。
  
  同样的道理,“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这里的贤者,不是指圣贤之人,而是指有能力、有本事的人。本来中庸之道是光明正大的、是人人都能够体会的,但是现在呢?孔夫子说“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如今很少人能够体道、明道了。这么光明正大的中庸之道,现在变得没人知道了。什么原因呢?就是因为“贤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对于那些有本事、有能力的人,他们最容易犯的错误是什么?就是滥用自己的本事和能力,不知止、不节制,往往就会越过底线。《大学》里面说“知止而后有定”,知止,这是大人君子之学的基本前提,知止才能进退有度,不知止就会进退失据,出大问题。就像有些开车技术好的人,他上路以后就总想去飙车,总想去超别人的车,他觉得自己有这个本事在车流里穿来穿去、左冲右突。所以往往出车祸的人,都是那些自诩技术很好的人,这个就是“贤者过之”。还有一些做学问的人,往往喜欢钻学问的牛角尖,喜欢钻到学问的象牙塔里去。我们看一些所谓的专家学者,再生僻、再冷门的东西他都会去钻研,但是反过来,你问他生活中的柴米油盐、基本的生活技能、基本的社会人事,往往是一问三不知。大家不要误会,我并不是说一个人不能去研究冷门生僻的学问,但问题在于,你不能因为这个理由,就连最基本的人情事故都置之不理,连最基本的社会人伦都不顾。这个就过头了,没法做一个正常人了。还有啊,现在很多独生子女,有能力考了硕士博士的,但生活能力非常低下,煮饭洗衣都不会,还要带上父母去伺候着当陪读,这种事情也是太过了。
  
  “不肖者不及”,不肖,就是有自卑心理的人,与“贤者过之”正相反。不肖之人自己认为自己不行,能力不够,自暴自弃。你在这里说要行中庸之道、孔孟之道,他就说太有难度了,太高深了,哪里是我们这些凡人能够学习、能够掌握的呢?总之一句话,我做不到,而且也不想做到。现在这样的人多啊!过一天日子撞一天钟,每天上班一杯水、一张报纸,从报头看到报尾,不管是八卦新闻还是牛皮癣广告,报缝里的每一个字都不放过,再跟人吹吹牛、说说这个那个的是是非非,一天就这么过去了。这就是“不肖者不及”。
  
  我们经常说“过犹不及”,这个成语就是从这里来的。什么事情只要做过头了,那就跟没有做到或做得有欠缺是一样的效果,都不好,因为都不能中道而行。那么,怎样才能中道而行呢?答案就在第一章的几句话里,你慢慢去体会、慢慢去咀嚼、慢慢找到感觉了,就会踏上中庸之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