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代地理文献(十九)——水利文献(二)

 邓超越梦想 2017-07-07



黄河


《宋史·河渠志》黄河(上、中、下)

《宋史·河渠志》共分为七卷,载于《宋史》卷九十一至九十七,志第四十四至五十。《宋史·河渠志》总分为黄河、汴河、洛河、蔡河、广济河、金水河、白沟河、京畿沟渠、白河、三白渠、邓许诸渠、漳河、滹沱河、御河、塘泺缘边诸水、河北诸水、岷江、东南诸水(包括浙江、临安西湖以及南方各地河流)等部分,其中黄河占了两卷半的篇幅。

黄河自东汉王景治河后,八百余年未发生大的改道事件,但到唐代由于泥沙垫高河床,水灾开始增多。五代时黄河频繁发生大的水灾。北宋建立后,由于国力较强,加之社会较为稳定,因而治黄就成了头等大事。


《河渠志》开头首先是对黄河的概述。在叙述黄河源头的时候,编修《宋史》的元代人提到了一个重要的事件:

     大元至元二十七年,我世祖皇帝命學士蒲察篤實西窮河源,始得其詳。今西蕃朶甘思南鄙曰星宿海者,其源也。四山之間,有泉近百泓,匯而爲海,登高望之,若星宿布列,故名。 

实际上这个星宿海位于今青海曲麻莱县东北、扎陵湖西,西接约古宗列曲。这实际就打破了传统“河出昆仑”的认识而更进了一步。

按:《元史》卷六三《地理志》《河源附录》载为至元十七年(1280)。

北宋在治黄的过程中,发明了一系列水利用语:

     說者以黃河隨時漲落,故舉物候爲水勢之名:自立春之後,東風解凍,河邊人候水,初至凡一寸,則夏秋當至一尺,頗爲信驗,故謂之“信水”。二月、三月桃華始開,冰泮雨積,川流猥集,波瀾盛長,謂之“桃華水”。春末蕪菁華開,謂之“菜華水”。四月末壟麥結秀,擢芒變色,謂之“麥黃水”。五月瓜實延蔓,謂之“瓜蔓水”。朔野之地,深山窮谷,固陰沍寒,冰堅晚泮,逮乎盛夏,消釋方盡,而沃蕩山石,水帶礬腥,倂流于河,故六月中旬後,謂之“礬山水”。七月菽豆方秀,謂之“豆華水”。八月菼薍華,謂之“荻苗水”。九月以重陽紀節,謂之“登高水”。十月水落安流,復其故道,謂之“復槽水”。十一月、十二月斷冰雜流,乘寒復結,謂之“蹙凌水”。水信有常,率以爲準;非時暴漲,謂之“客水”。

    其水勢:凡移谼橫注,岸如刺毁,謂之“箚岸”。漲溢踰防,謂之“抹岸”。埽岸故朽,潛流漱其下,謂之“塌岸”。浪勢旋激,岸土上隤,謂之“淪捲”。水侵岸逆漲,謂之“上展”;順漲,謂之“下展”。或水乍落,直流之中,忽屈曲橫射,謂之“徑?”。水猛驟移,其將澄處,望之明白,謂之“拽白”,亦謂之“明灘”。湍怒略渟,勢稍汩起,行舟値之多溺,謂之“薦浪水”。水退淤澱,夏則膠土肥腴,初秋則黃滅土,頗爲疏壤,深秋則白滅土,霜降後皆沙也。


北宋还发明了特殊的水利设施用以堵塞决口:


     舊制,歲虞河決,有司常以孟秋預調塞治之物,梢芟、薪柴、楗橛、竹石、茭索、竹索凡千餘萬,謂之“春料”。詔下瀕河諸州所產之地,仍遣使會河渠官吏,乘農隙率丁夫水工,收采備用。凡伐蘆荻謂之“芟”,伐山木楡柳枝葉謂之“梢”,辮竹糾芟爲索。以竹爲巨索,長十尺至百尺,有數等。先擇寬平之所爲埽場。埽之制,密布芟索,鋪梢,梢芟相重,壓之以土,雜以碎石,以巨竹索橫貫其中,謂之“心索”。卷而束之,復以大芟索繫其兩端,別以竹索自內旁出,其高至數丈,其長倍之。凡用丁夫數百或千人,雜唱齊挽,積置於卑薄之處,謂之“埽岸”。旣下,以橛臬閡之,復以長木貫之,其竹索皆埋巨木於岸以維之,遇河之橫決,則復增之,以補其缺。凡埽下非積數疊,亦不能遏其迅湍,又有馬頭、鋸牙、木岸者,以蹙水勢護隄焉。 


其中埽(音sao四声)是当时很重要的一种设施。宋初黄河上有四十余埽,后来因河道变徙而新设或废弃的又有不少。



作者:卜庸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