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秀才”含金量到底有多高?今天怎样才算一个“秀才”?

 耀典 2017-07-07

前言:胡适曾经说,“研究问题一个,应该做到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很多历史问题,就是在相互讨论的过程中产生了新的思路。

古代的科举制度,是一个不断发展着的体制;在一个没有文凭的时代,这也是衡量一个人文化程度的方式之一。当然也不排除许多大师在没有考取功名的情况下,也同样留下了很有影响力的作品。比如:创作《三国演义》的罗贯中、《红楼梦》的曹雪芹、《聊斋志异》的蒲松龄、《儒林外史》的吴敬梓等等。

传统服饰和礼仪

如果我们换个思路,把大学生放到古代的科举制度中,那他们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水平呢?

由于个人侧重点不同,这里主要是与清代的科举制度做比对。在清代,科举考试的等级分为童试、乡试、会试、殿试几个级别。在排除其他途径下,读书人必须先通过县或府主持的“童试”并成为“童生”,才能够获得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乡试则在省城举办,每逢子、卯、午、酉等年份开考,大概是“三年一考”。会试是由中央举行的考试形式,由各省考试选拔出来的“贡士”参加。最后一个环节就是我们所说的“殿试”,这里选举出一个“状元”和若干“进士”。

进士(光耀门楣)

而今天我们的学制大致有中学、本科、硕士、博士之分;抛开学制外,还有博士后、院士等培养计划。如果按照参考与录取比率来看的话,由于高中生具备了考取大学的条件,所以今天的高中生,大致可以定义为当时“童生”的水平。再说本科生,由于本科生的知识储备和教学培养目标,其大致相当于清朝的“秀才”水平。而对于研究生来说,因为他们已经基本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和问题意识,所以应该算比较优秀的“秀才”或水平一般的“举人”。而博士或者博士后,在这个阶段,他们已经能够独立地安排或者完成某一研究领域;所以,可以说相当于优秀的各省“举人”或“进士”。

科举考试现场

最后有人会问,“状元”是什么水平呢?我想这个问题就值得探讨了,因为他毕竟是多年考举、经过一步一步筛选,才得以考核出的“最优秀人才”。如果真的要做一个定位的话,可能就很难找到相应的角色了。但话又说回来,上述比较都不能够一概而论,因为古今的人口数量、教育环境、教育内容以及录取比率,都存在很大的差异性;所以,这样的定位只能提供一个大致的参考。

着古装(图文不直接相关)

再者说来,文化凭证只是一个符号,其实不论什么样的起点和出身,只要我们肯花功夫和时间,也一样能够成为佼佼者。“一个人能够在某方面花上1万个小时,那他注定成为一个这方面的大师。”如果真的能够做到这样,秀才、举人、进士、甚至状元等等称号,都只是一个名分而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