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养生箴言值得借鉴

 GXF360 2017-07-08
古代养生箴言值得借鉴

古代养生箴言值得借鉴

□韩德承

古代一些名人通过多年实践,总结出很多养生箴言,这些真知灼见对今人仍值得借鉴。

养生先养德。我国历史上的许多思想家和养生家都把养性和养德放在养生的重要位置,甚至看成是“养生之根”。古代学者因此提出“仁者寿”的养生理论。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邈说:“百行周备,虽绝药饵,足以假年;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明代养生家吕坤也说:“仁可长寿,德可延年,养德尤养生之第一要也。”在现实社会中,一些人扭曲了人生观和价值观,利用手中的权力违法乱纪,贪污受贿,徇私枉法,为防止罪行暴露及阻止调查,处心积虑地思索,密谋于阴暗角落,生活上时刻不得安宁,思想上处在极度紧张的状态,“又忧又惧”,大脑终日不得安宁,陷入紧张、恐惧、不安之中,种种不良情绪的压抑,这种人能长寿吗?科学研究表明,人经常处于紧张、忧郁、压抑的状态,这时大脑便会分泌一种具有剧烈作用的去甲肾上腺素的激素,这种激素一旦分泌过量,则引起血管收缩、血压上升、心跳加快,同时容易发生血管栓塞,引起脑梗死或脑出血;若受损的血管较细,则可引起身体相关部位的症状。故贪婪者早死,清廉者益寿,这是一条人生规律。《道德经》中“德是寿之本”“寿源于德”的两句箴言,明确指出养生与养德的关系,养生必先养德,养德可以养生。

牢记“安”与“和”。苏东坡把“安”与“和”二字视为养生之法宝。“安则物之感我者轻,和则我之应物者顺,外轻内顺则生理备矣。”他认为“安”即静心,以减少外界的诱惑;“和”即顺心,以顺和来适应外界事物的变化。正如《黄帝内经》所论述的“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积精全神”可以延寿祛病。苏东坡正是以此精神对待人生的一切不如意事情,所以他身体健康、晚年快乐。

养生宜“三戒”。孔子曾说过:“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意思是说,作为一位有道德、有学问的君子,应该对三件事情加以警惕和戒备:年轻的时候,身心尚未完全成熟,不能迷恋女色;等到壮年的时候,体魄强壮,精力旺盛,不能争胜逞强;到了老年身心逐步疲惫衰弱,不能贪得无厌。在这里,孔子提出了按少、壮、老年龄阶段进行养生的理论。

养生有“四法”。明代医学家万密斋指出:“养生之法有四:一曰寡欲,二曰慎动,三曰法时,四曰却疾。”所谓寡欲,是为了使人的性格坚毅不拔;所谓慎动,是为了保养,安定人的元气;所谓法时,是为了让人的阴阳得以调和;所谓却疾,是说在医药方面祛病疗疾要谨慎,就会免遭药物的毒害。

养生须“五知”。宋代医学家周守忠在《养生月览》中说:“知喜怒之损性,故豁情以宽心;知思虑之销神,故损情而内守;知语烦之侵气,故闭口而忘言;知哀乐之损寿,故抑之而不有;知情欲之窃命,故忍之而不为。”这就告诫我们,喜怒哀乐太过则损性折寿;思虑太过则伤神;话语太多则伤气;纵欲太过则会伤身,甚至夺命,故应节制。明代医学家江绮石也讲同一道理:“节嗜欲以养精,节烦恼以养神,节愤怒以养肝,节辛勤以养力,节思虑以养心,节悲哀以养肺。”

饮食知“七宜”。清代养生家石成金指出:“食宜早些,不可迟晚;食宜缓些,不可粗速;食宜八九分,不可过饱;食宜淡些,不可厚味;食宜温暖,不可寒凉;食宜软烂,不可坚硬;食毕再饮茶两三口,漱口齿,令极净。”这些告诫我们,食不可过晚、过快、过饱、过于油腻、过凉、过硬;饭后以茶漱口,以利健康。

养生宜“八乐”。养生家石成金提出养生的“静坐之乐,读书之乐,赏花之乐,玩月之乐,观画之乐,听写之乐,狂歌之乐,高卧之乐”。通过这“八乐”,能调节人的心灵,升华心境,陶冶情操,使之心情豁然开朗,达到一种新的境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