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外科中医赵尚华学术经验介绍

 紫霜飘雨 2017-07-08
赵尚华(1943.8),男,山西省原平市南阳店人。教授、主任医师,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兼中华中医药学会外科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外治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医外治杂志》主编。山西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中医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傅山医学研究会副主任委员。2004年成为“世界教科文卫组织专家成员”。
1969年北京中医学院毕业。1980年参加上海中医学院主办的全国首届中医外科师资进修班结业。1983年参加山西中医学院筹备领导组工作。1989年调山西中医学院工作。1994年主持的“中医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临床研究”获山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995年参与研制的“骨刺停贴膏”获山西省优秀新产品二等奖;1999年研制成功“腧穴治疗仪”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逍遥蒌贝散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经省科委组织专家鉴定,被评为国际先进水平。2004年其研究课题“逍遥蒌贝胶囊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获山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逍遥蒌贝散药方被全国数种高校教材《中医外科学》选为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主方。他拟创的阳和通脉汤、椒艾洗药等方剂被大型工具书《实用中医外科大辞典》、《当代中药外治临床大全》等反复使用,广为推崇。

学术思想

中医外科外治法的理论升华

自宋元以来外科医家根据外科疾患的不同阶段的临床表现,将外科病变划分为三期:即初期(肿疡期)、中期(脓疡期)、后期(溃疡期),逐步总结出内治三大法则为消法、托法、补法。但外治法尚缺乏相应的理论归纳,我结合临床实践在1983年出版的《中医外科心得集》中即已总结出了外科外治的三大法则为箍围消散法、透脓祛腐法、生肌收口法,简称为外治消、腐、收三法。1989年与钟长庆合作出版的《中医外科外治法》中又进一步丰富发展为中医外科外治五法十剂。
外科外治法是运用药物或手术等方法直接施于患者体表或病变部位,以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外治法的运用同内治法一样,也要进行辨证论治,根据疾病发展的不同过程、不同证候,选用不同的治法和方药。中医外科外治法历史悠久,内容非常丰富,疗法多种多样,应用非常广泛,按疮疡初期、成脓期和溃后期的发展过程,外治法也相应地分为箍围消散法、透脓祛腐法、生肌收口法等。
1.箍围消散法
箍围消散法是运用行气、活血、消肿、定痛等消散药物箍贴围敷疮疡的方法。此法可使疮毒收束,不致扩散。证势轻者可以消散,证势重者可使毒气结聚,疮形缩小高突,促使早日成脓和破溃。本法运用成功,能使疮疡消散于无形,缩短疗程,是最能体现外科“以消为贵”的理想方法。所以它在外治法中占有重要位置。
(1)适应证:外科疾病初期,凡肿势散漫不聚而无集中之硬块,或有明确肿块者,均可使用本法。若溃后,肿势仍存,余毒未尽者,亦可用之。
(2)各种药品的选择方法:痈疽阴阳各异,所生部位不同,药物寒热有别,在具体应用时,又当随证选用,效果才好。各种药品选用原则如下:①阳证:凡疮疡初期,红肿热痛,烦渴,脉数有力者,可敷药性寒凉,功能清热消肿、散瘀化毒的如意金黄散、玉露散;或贴药性清凉,功能消肿、清火解毒的太乙膏、千捶膏等;或同时掺以活血止痛、化痰解毒的红灵丹、阳毒内消散等;或以清热解毒、消肿散结之剂煎汤淋洗,如溻肿升麻汤,浅静脉炎洗剂等。②阴证:凡疮形平塌漫肿,色暗不痛,不红不热,脉象微软细弱者,可敷药性温热,功能温经活血,散寒化痰的回阳玉龙膏;或贴温经和阳,驱风散寒,化痰通络的阳和解凝膏;掺以破坚化痰、散风逐寒的阴毒内消散或桂麝散;或以温经散寒、化痰通络之剂煎汤淋洗,如升麻溻肿汤、椒艾洗药等;或用附子饼灸法。③半阴半阳证:凡疮疡肿而不高,痛而不甚,微红微热,脉虽洪数而无力者,可敷药性平和,功能行气疏风,活血定痛,散瘀消肿的冲和膏;或以活血散风,通络消肿之剂煎汤淋洗,如深静脉炎洗剂等。
(3)各种剂型的选择方法:①箍围药使用方便,适应性强,应用范围广,只要所患部位能够固定所用药物即可选用。②膏药运用方便,药力持久,便于收藏携带,一般可以通用,但有的患者有过敏反应,致发“膏药风”,则应改换它法。③薰洗剂制备简单,运用方便,病变范围较大者更为适用。④掺药使用灵活方便,对于病情较重,单用一方一法力量不足者,加用本法可以加强疗效。事实上箍围消散法在应用中往往是多法并用,数方合施,如薰洗后,加用掺药薄贴法等,以期快速消散。
(4)箍围药的调制法:先将按处方配制的药品制成药末,然后根据病情的变化及不同的证候分别调制。大抵以醋调者,取其化瘀解毒;以酒调者,取其助行药力,能增强脂溶性成分的溶解和吸收;以葱、姜、蒜捣汁调者,取其辛香散邪;以菊花汁、银花露调者,取其清凉解毒;以鸡子清调者,取其缓和刺激;蜂蜜有“天然吸收剂” 之称,以蜜调者取其缓和刺激,增强吸收;以油类调者,取其润泽肌肤。
2.透脓祛腐法
透脓祛腐法是用手术方法和使用提脓祛腐的药物,制成适当的剂型,促使疮疡内蓄之脓毒早日排出,腐肉迅速脱落的方法,古称追蚀法。本法是疮疡中期一种基本外治法。手术排脓法下节专述,本节主要叙述腐蚀药疗法、药捻法等。
适应证:凡肿疡后期,脓毒不泄,及溃疡早期,脓栓未落,死肌腐肉未脱,或脓水不净,新肉不生,或形成瘘管,久久不愈者,均可选用本法。
(1)腐蚀药疗法
本法是运用具有提脓祛腐作用的药物,使疮疡内蓄之脓毒,得以早日排出,腐肉得以迅速脱落;或使过长之肉芽、赘生物等腐蚀枯落的一种方法。书云:“腐不去则新不生”,只有腐肉脱落,脓液极少,才能长出肉芽,迅速愈合。所以腐蚀药是疡科要药。在目前,代刀破头法已逐渐少用,但代刀散、咬头膏等仍为体弱病人或畏惧手术患者的妥善治法。用枯痔钉等治疗痔疮的枯痔法,疗效仍然较好。用于溃疡提脓祛腐的药物,可分为含汞和无汞两大类型。含汞的主要药物有红升丹和白降丹(当前常用的是小升丹,又名三仙丹),这些药物腐蚀性强,药性太猛,须加赋型剂使用,常用的药物如九一丹、七三丹、五五丹、九黄丹等。另有一种用于疮疡腐蚀恶肉的吊药,也属白降丹一类丹药。不含汞的腐蚀药如黑虎丹等,对汞剂过敏者,使用本类药物更为适当。
(2)药捻法
本法是将腐蚀药制成线香状的药捻,易于插入细小的疮口中或瘘管内,发挥提脓祛腐,引导脓水外流的中医外科药线引流法。
适应证:凡溃疡疮口过小,脓水不易排出者,或已成漏管者均可使用。
用法:有①外粘药物法。一般多用五五丹、七三丹或黑虎丹等,粘附在药线上,插入溃疡既深溃口又小的疮口,发挥提脓祛腐的作用。②内裹药物法。将药物预先放在纸内,裹好搓成纸线备用。药物多选白降丹、枯痔散等。多用于瘘管或窦道已成者,发挥腐蚀化管、脱管的作用。③将腐蚀药加米糊或面粉制成锭状、线香状的药捻,插入细小的瘘管,如三品一条枪能腐蚀漏管,也可以蚀去内痔,攻溃瘰疬。
3.生肌收口法
生肌收口法是用能够促进生肌长皮的药物,使疮口迅速愈合的一种外治法。
适应证:凡溃疡腐肉已脱,脓水将尽时,如果肉芽生长迟缓者,可以使用本法。
生肌收口的方药很多,临床应用应从疮面情况及整体出发,进行选择,常用的方药:偏于生肌的有生肌散、生肌玉红膏;偏于收口长皮的如生肌象皮膏等。
注意事项:脓毒未清,腐肉未尽时,若早用生肌收口药,则不仅无益,反增溃烂,延缓愈合,甚至引起迫毒内陷之变。若溃疡肉色灰淡而少红活,新肉生长缓慢,则宜配合内治,使脾胃健壮,气血充沛,内外并施,以助愈合。
讲到“生肌收口法”时可以略谈一谈近人对“煨脓长肉”这一理论的实践和探索,以进一步完善本法的具体操作规程。“煨脓长肉”是运用中药膏剂、散剂外敷于溃疡创面,使创口脓液增多,载毒外出,促进溃疡生肌愈合的换药方法。近年来一些学者对此从临床和实验两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天津医院骨科、上海毛文贤等从临床上对感染性开放性骨折、大面积感染性损伤和手指开放性损伤,用中药生肌象皮膏等外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发现创面经外敷中药后脓液渗出增多;而增多的脓液可促使“皮岛”、“骨肉芽岛”的出现和生长,从而加速创面愈合。
他们对脓液的分折发现,中药所“煨”之脓不是坏死组织溶解而产生的脓液,而是血浆内各种成份自血管内向外渗出的物质,其中包括大量的白细胞和蛋白质,该物质不但能稀释毒素,促进白细胞的吞噬作用,而且可以刺激创面四周的上皮生长。
上海唐汉钧等实验研究进一步证实,煨脓长肉的作用机理主要有:增强创面的抗感染能力;促进局部微循环,促进创面血管再生;促进创面细胞增生、分化。这是由于脓液成分的改变造成的。外用中药后的脓液中查出9种中性氨基酸,其中胱氨酸和赖氨酸的含量最高。脓液中的巨噬细胞聚集活性增加。实验还发现创面肉芽组织中琥珀酸脱氢酶含量增高,PAS染色阳性反应较强;局部组织中DNA的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这些为促进肉芽组织的形成、加速组织的修复提供了良好的血运、丰富的营养和氧的供应。
总之,经现代研究证实,“煨脓长肉”换药法是中医外科外治法中的独特经验。应该进行深入探讨,使之发扬光大。

临证体悟

一、内外合治法在中医外科临床中的应用

外治法是中医外科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古有“外科之法,最重外治”之说。笔者在《中医外科外治法》一书中提到“中医外科外治法来源于长期的医疗实践,是祖国医药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外科治疗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是中医外科学的一大特色。外治法具有作用快速,疗效显著,副作用少,运用方便,操作简单,取材容易,能够直接观察,随时掌握,患者乐于接受等优点。”恰如清·吴师机认为外治是一种利多弊少的疗法,很值得推广应用,不像内服药那样“用不得当,贻害无穷”。
中医外科外治法不仅对一般小疡疖肿可以获得治愈的效果,而且一些外科危证、重证亦须用外洽法去配合治疗。如常见的疮肿及乳腺炎初期,外敷太乙膏等多可治愈;重证如癌肿,据古今记载,外治法也甚有效验。清·王洪绪在《外科证洽全生集》中载有王姓媳患石疽,“外以活商陆捣涂,内服阳和汤”,调理痊愈。现代,王文鼎老中医亦报道商陆捣烂外敷,治愈某妇女胸部的癌肿。
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经过长期临床实践的经验总结,笔者拟定了椒艾洗剂、深静脉炎洗剂、浅静脉炎洗剂等多种外用方剂。并认识到外科外治法也要遵循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运用分期辨证思想,内外合治,以消、腐、收为治疗总则,现举例言之。
(一)内外合治验案举隅
1.尿潴留的内外合治验案
前列腺肥大是老年男性常见病,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前列腺肥大的发病率越来越高,而因此造成的男性患者小便闭止则令患者腹胀急痛,辗转反侧,痛苦难堪。虽然有多种多样的治法,如葱白胡椒敷脐法、针灸法、盐熨法等等,但往往初用有效,再用效减。而反复导尿,感染疼痛者有之;导尿管插入困难者亦有之。我在临床多用坐浴法配合汤药治之,疗效满意。
樊 ××,男,65岁。2001年9月12日初诊。排尿困难,尿后淋沥不尽已5年。3 天前饮酒后出现排尿减少,努责方出,昨天则点滴不出,腹胀难忍。山医×院诊为前列腺肥大,要其手术治疗。患者有所顾忌,急来求治。视其苔白而厚,切其脉弦而紧。证属沉寒痼冷凝滞下焦为本,湿热下注,膀胱气化不行为标。急则治标,以制附子30g、酒大黄30g、败酱草30g、蒲公英30g、皂角刺30g、透骨草30g。加水3000ml煎水盛于大盆,先熏后洗。待温坐浴其中,直至小解为止。内服清热利湿、活血化瘀之剂,加肉桂1.5 g、水煎服。当日小便癃闭得解。嘱其以后忌劳累,戒饮酒、忌辛辣刺激之品,日日坐浴,可免急难。
附子配大黄以祛沉寒大热,攻在里之酒热寒湿;蒲公英清热解毒、利尿通淋,为通淋妙品;败酱草既解毒排脓,又活血行瘀,有助于消散前列腺肿大;皂角刺、透骨草共为佐使,能使药达病所,发挥祛寒热、消瘀聚、通淋利尿之作用。
2.
癌性疼痛的内外合治验案

恶性肿瘤后期的疼痛,已成为摧残患者意志,使之丧失治疗信心的重要原因。因此如何缓解疼痛,寻找使用方便且无成瘾性、无副作用的治法,一直是医务界的研究目标。中医中药外治法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只要筛选出好的药品,选用有效的给药途径,便可达到目的。近年来笔者反复实验,研制成功腧穴治疗仪,它是用特种新型固定温度的瓷片,通电加热,通过经络腧穴结合体表给药进行治疗的新型外治仪器,已取得国家专利。所用药物为双生止痛液,由生川乌、生半夏、细辛、白芷、明乳没、透骨草等组成。加水煎开,以6层纱布浸药汁,敷阿是穴,再以腧穴治疗仪加热促进吸收,加强止痛作用。


原 ××,男,74岁,2001年10月7日初诊。咳嗽、胸痛、咳血3 月余。××医院CT拟诊肺炎。近日又出现咳血,再CT检查,发现肺部肿瘤,肝脏转移性肿瘤,胃内亦有占位性病变。患者系×医院离休院长,自己明确拒绝手术、拒绝化疗,于是找中医治疗。内服龙宫莲胶囊,肌注高聚生注射液,配合辨证中药等治疗。至2002年3月出现颈部疼痛难忍,遂加用双生止痛液外治。一般用后10分钟疼痛缓解,止痛作用可维持4~8小时,到4月15日左右,颈痛缓解。此法使患者初步实现了带病延年的目的。

3.宫颈癌的内外合治验案
宫颈癌是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占女性生殖器恶性肿瘤的2/3,乃下焦湿热蕴毒引发。中医将本病辨证分为肝郁气滞证、湿热蕴毒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等证候。此病除有是证用是药之外,配合外治法每获殊效。
段 ××,女,54 岁,原平市农民。1996年11月25日初诊。宫颈癌术后3年。于1994年阴道外口及直肠处复发肿物,下坠。1995年底又经医院诊为宫颈癌术后直肠转移癌,放射治疗50天,后缓解,近来肿物又增大,出现黄带兼血性分泌物,阴痒,夜间尿痛,小腹憋胀,饮食、睡眠、大便尚可,脉沉细,苔白略厚。证属气虚湿阻,热蕴成毒。治宜益气血、清湿热、攻邪毒。外用黄柏15g、苦参30g、川椒10g、艾叶30g、败酱草30g、土茯苓30g。加水3000ml煎开,先熏后洗,待温坐浴。每日一次,每次30分钟。内服:生黄芪、当归、白芍、生苡仁、白花蛇舌草、猪苓、半边莲、土茯苓、苍术、丹参。加减服药2月后,病情好转,黄带少,夜间有少许,精神好转。之后随症加减治疗将近1年,至1997年10月17日,带净,气色正常,精神好,原来的肿物缩小,后未再发展,带病延年。3 年后随访,仍健在。1983年时曾用本法治疗刘×1 例,亦是宫颈癌经放射治疗、化疗后病情一直难以控制者。当时笔者正筹建山西中医学院,患者找到山西中医学院筹备处。亦用扶正攻毒、清热利湿之法,内外兼治而得愈。18年后(2000年3月21日) 患者又因肝病求治,较之当年病容憔悴已经判若两人。
本外用方苦参、黄柏清热燥湿止痒;败酱草清热行血;土茯苓利湿攻毒;川椒、艾叶杀虫止痒。合用共奏清热燥湿、杀虫攻毒之效。

4.
直肠克隆病的内外合治验案


直肠克隆病又称节段性肠炎,它可累及肠道的任何部分。发生在直肠者比较少。以前中医治疗本病的报导不常见。笔者用中药灌肠配合内服药的方法治疗 1 例取得痊愈。

患者:褚××,男,41岁,重机医院住院病人。直肠肿物2月。初因腹痛、腹泄,久治不愈。住××医院治疗,经肠镜检查发现直肠肿物4cm×2.1cm大小,拟诊克隆病,但治疗少有效果,遂求中医治疗。现症腹痛、腰困,大便变为扁形,脉缓,苔黄腻。证属气血不足为本,湿热痰瘀抟结肠道为标。治宜益气养血、清热利湿、软坚散结。用败酱草30 g、白花蛇舌草30g、芍药10g。煎汤浓缩至100ml 左右,保留灌肠,1日1次。内服生黄芪30g、当归10g、金银花30g、半边莲30g、丹参30g、昆布12g、莪术10g、猪苓10g、土茯苓 30g、败酱草30g、生苡仁30g。用42剂后,腹痛、腹泄好转,大便日1次,略扁,偶有腰困,小便清,肠镜检查肿物缩小为2.4cm×0.8cm。上方加减继服。一直至1996年12月11日基本临床治愈。患者1年后,于1997 年8月20日又因头晕来诊,告知腹部肿物消失,症状消失,山医×院肿瘤系列化验亦正常。3 年后其弟又因肿物来诊,顺便告知患者一直健康,病情未复发。
本外用方来源于民间验方,败酱草、仙鹤草灌肠治疗肠癌,在临床上反复验证确有止血、消瘤散结功效。患者腹痛有增生性结块更加芍药缓急止痛;加白花蛇舌草增强清热攻毒作用。而本例的成功之处还在于遵循了内外合治的原则,充分发挥了内治全面调理与外治药专力宏的优长之处。用之果然效若桴鼓。

(二)常用外治效方举隅


为方便大家临时择用,今将笔者自拟的其它常用有效的外用处方罗列如下:


1.
深静脉炎洗剂(《中医外科外治法》)


组成:桑枝
芒硝
苦参
红花
苏木
当归
透骨草


功用:活血、利湿、通络。


用法:水煎外洗。


2.
浅静脉炎洗剂(《中医外科外治法》)


组成:苏木
红花
金银花
蒲公英
芒硝
当归
葱胡
桑枝
乳香
没药


功用:清热、活血、通络。



用法:水煎外洗。


3.
痔瘘洗剂1号(《中医外科外治法》)


组成:朴硝30 g、莲房30 g、五倍子30 g、地榆10 g、槐角30 g、防风30 g。


功用:消肿止痛,收敛止血。主治内痔脱出,出血,脱肛等症。


制成法:共为粗木,装入纱布袋内,加水5~6市斤煮沸即可。用时先熏再洗,后坐浴。每次30分钟,每日1~2次。每剂药可用2~3天。


4.
痔瘘洗剂2号(《中医外科外治法》)


组成;芒硝30g、苦参30g、黄柏30g、地肤子30g、地榆30g、槐角30g、蛇床子30g、银花30g、蒲公英30g。


功用:清热解毒,止痒止血。用于内痔嵌帆外痔发炎,瘘疮肿痛,肛窦炎等肛门部红肿热痈,渗液有滋水者。


制用法:共为粗末,装入纱布袋内,加水5市斤,煎开即可。同时先熏、再洗、后坐浴,每日1次,每次30分钟。


5.
痔瘘洗剂3号(《中医外科外治法》)


组成:芒硝30g、红花20g、苏木30g、公英30g、苦参30g、槐花30g、防风15g、蛇床子30g。


功用:活血通络,清热燥湿。用于内痔,外痔,肛窦炎等症。


制用法:共为粗末,装入纱布袋内,加水5市斤,煮开后先熏,再洗,后坐浴,每次30分钟,每日1次,每剂药可连续用3~5天。

二、益气养阴法在中医外科临床中的应用

传统外科疮疡之疾以火毒热毒为患最多,临床上以阳热实证居多,治疗多以清热解毒居多。虚证则多以阳虚寒凝、阴虚火旺为主。对此类虚证王洪绪独创阳和汤、小金丹类药物,以阳和通腠,温补气血治疗,取得了突破性成就。而已益气养阴为法,治外科疾病者少。中医外科名家夏少农(1918~1998)教授家学渊源,治疗外科疾病擅用益气养阴之法。笔者师其法,运用于临床亦取得了显著疗效。今以病案方式介绍如下,以供同道参考。
1.益气养阴法治疗甲状腺瘤伴甲亢

甲状腺瘤及其伴发甲状腺功能亢进中医称之为“瘿病”。瘿病肿块局限而柔韧者,为肉瘿。其表现为消瘦、乏力、自汗、低热、怕热、口干、甲状腺肿大或者结节、浮肿、突眼,或大便溏薄,次数增多。理论分析可知,气虚则消瘦、乏力、自汗。阴虚生热则低热、怕热、口干等。痰凝气滞则甲状腺肿大或有结节。浮肿属湿,突眼属痰。后期脾阳虚损,脾土失运则出现大便溏薄而次数多。该病治以益气养阴,疏气化痰之法。临床常用夏少农治甲亢方加减:生黄芪30g、沙参10g、鳖甲20g、白芍 20g、夏枯草30g、香附12g。
案例:赵×,女,12岁。2001年3月l0日初诊。初因双眼外突,其母亲带其到省眼科医院治疗,医生查视力正常,并非近视,建议查T3、T4,经省医科大一院同位素专科检查,确诊为“甲亢突眼病”,用他巴唑治疗。每日3片,分3次服,一月后,发现白血球下降,遂来诊。脉细弱,舌苔白,诊为气阴两虚,痰湿凝结。治以益气养阴,理气化痰。方用:生黄芪30g、沙参10g、鳖甲20g、白芍20g、夏枯草30g、制香附12g。减他巴唑每日l片。服30剂后T3、T4正常,连服3个月后,他巴唑改为3日l片,突眼渐恢复正常。半年后,他巴唑改为7曰l片。间断用中药善后,至今一直正常。
2.益气养阴法治疗血管瘤


兰锡纯《心脏血管外科学》说血管瘤和淋巴管瘤大多在出生时已存在。这实际上是一种先天发育畸型,属于错构瘤性质,而非真性肿瘤。中医文献中称“血瘤”。遵夏少农之法,辨其证为:气阴两虚,血热夹毒。冶法:益气养阴,凉血化瘀攻毒。方药:生黄芪、党参、白芍、大生地、紫草、丹皮、蜀羊泉、木馒头。


案例:张××,女,50岁,工人。1982年1月5曰初诊。患者1981年1月始感右侧颈部有一肿物,逐日增大,每于卧、怒、劳力时增大。常感头痛、乏力、神倦、曾于某肿瘤医院确诊为颈动脉瘤,经多方治疗效不显。病情逐日加重,遂来诊。现觉心悸、心烦、寝寐不安。头脑昏沉,眩晕欲扑,神疲乏力,痛苦异常,生活不能自理。查喉结右侧有肿物,边缘光整,皮色如常,扪之搏动应手,有囊性感,脉细数无力。舌淡红,苔白花剥。证属气阴两虚,血热夹毒。治法:益气养阴,凉血攻毒。方药:同上,加仙灵脾、玄参9剂。2月9日再诊,药缺木馒头、蜀羊泉。改用龙葵、山慈菇,用后肿物缩小,搏动感减轻,头脑轻快。头部憋胀、心悸尚存,时有呕恶。脉沉弦,苔白。继守原方,加桔梗、川芎、白芷、白花蛇舌草,攻毒散结15剂。药后诸症大减,瘤体缩小,行走自如。原方减量善后,1983年4月1日复查,自述1年来症状平稳。未见异常,生活自理。检查瘤体,隐约不显。2007年12月23日,其女儿、外甥女寻到门诊,云其母20多年来治愈头晕之后,一直在寻找赵大夫,并出示当年的一张记费的处方,以示感激云云。

通过上述病例分析可以发现,外科疾患虽以实热多见,但热邪不仅伤阴而且耗气,所以外科大病凡不能速愈之疾后期多见气虚、阴虚证,如甲状腺机能亢进、血管瘤、硬化性骨髓炎、白塞氏综台症等。而阴虚内热之症日久不愈者虚热日盛,耗阴日盛。同时阴津之滋长又赖元气之化生,所以气阴两虚者日益增多。如系统性红斑狼疮、过敏性紫癜等疾病。这些客观病机的存在,是临床使用益气养法治疗外科疾病的理论依据。

三、中医精粹不是一方一药之能,而是辨证论治的精神

1.四诊合参和全面分析的重要性
《素问·脉要精微论》指出:“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脏有余不足,六腑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说明只有通过四诊合参,才能全面收集疾病的临床表现,通过综合分析,作出正确诊断。而“参”“伍”二法是四诊合参、进行综合分析的具体方法,所谓“参”是将至少三种以上的疾病征象相比较,推求它们的不同处,并加以去假从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的深入分析。所谓“伍”是将性质相同的疾病的征象归属为一类,然后对疾病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等性质作出正确的判断,定下正确的治法方药。
病例1:叶××,男性,19岁,马来西亚中医学院学生,1992年11月2日初诊。
患者于9个月前睡醒时发病,当时左侧偏瘫,在加拿大以物理疗法治疗后病状逐渐改善;回马来西亚后以中药配合针灸治疗多次,唯左指关节仍挛缩,功能低弱,伸张乏力,不能提抓,左足提步时仍乏力,轻度跛行,脉滑而有力,苔白有齿痕,舌质微紫。诊断为中风后遗症,辨证属气虚血瘀。治宜益气活血,祛风舒筋。以补阳还五汤为基本方,重用北芪加炮甲珠、姜黄、桑枝、钩藤、全蝎、白芍、甘草。配合针灸,取穴:足三里、解溪、肩、曲池、外关、后溪、昆仑、太冲。治疗1周后,患指功能已有改善,可提笔。2周后,患指功能基本恢复,唯抓力较差,嘱继服以上方药,同时配合功能锻炼。
中风的病因病机,多从风、火、痰、气、血而立论,证候属本虚标实。急性期侧重在标实,常以肝风、痰热、腑实、瘀血的症状表现突出,恢复期侧重本虚,常以气虚为主,气虚血瘀证较多。治疗时应重视辨证分析,本例患者虽见脉滑有力,但无风、痰及其它实象,病属恢复期,患指功能低弱,伸张乏力,舌质微紫,一派气虚血行不畅之象,故四诊合参,舍脉从症,辨其为气虚血瘀,据以施治而效果显著。
2.特殊体征和症状是辨证的关键
许多疾病有其特殊体征和症状,这对诊断疾病和辨准证候至关重要。如:龟背痰(腰背脊椎骨结核)可致驼背;脱疽溃后患者多抱足而坐,难以入眠;肠痈患者,有的右腿挛屈不伸,称“曲腿肠痈”;头晕这一症状,可以在很多证候中出现,但在颈椎病中的头晕,有其特点,那就是在特殊体位时眩晕发作,而换一个体位时则眩晕可以自行缓解。
病例 3:黄××,男性,40岁,某公司经理,1992年11月9日初诊。
小便不舒服10余年,曾诊治于西医,l983年因前列腺肥大而手术治疗亦未痊愈。现尿痛,阳痿,目有飞蚊症,脉沉细,舌苔白质紫,舌体胖大有齿痕。辨证属肝肾阴虚,气滞血瘀。治法:滋补肝肾,活血利尿。处方:熟地12g、山萸肉12g、丹皮10g、淮山药10g、当归l0g、炮山甲12g、川牛膝l0g、连翘15g、车前子12g、萆l0g、藏红花 6g、仙灵脾12g、巴戟天10g。
二诊:患者主诉小便较前好,脉左缓右沉,舌质紫暗苔白。仍守上方加滑石 12g、甘草梢 6g。
l1月23日三诊:病情继续好转,仍用原法加减巩固疗效
患者主诉小便不舒服 10余年,尿痛这一特殊体征是前列腺肥大导致尿道阻塞所致。然而虽经前列腺手术而不解。中医辨证为肝肾阴虚,气滞血瘀,形成块所致。经采用滋补肝肾,活血化瘀,消利尿药而取效,体现了中医药疗效的独到之处。
最 后一个问题,那就是社会上有许多人以为中医药诊治疾病疗效缓慢,其实不然。这首先要看是什么病,如本身是一种慢性病,便不可能速愈;而急性病治之得法,便可速愈。如上述病例多是一次诊治,服3剂药便基本治愈了,疗效并非缓慢。其次决定于辨证论治的水平,如辨证准确,处方用药得当,便能迅速取效。

临床经验

一、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治疗经验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病理变化主要是血瘀——全身的中小血管节段性的瘀阻闭塞,但其病因颇为复杂,有寒,热,湿,瘀、虚等互相转化,活血化瘀并不能包治本病,临床医生治病尚须遵从标本缓急的原则,才能取得既准确又迅捷的疗效。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一病的治疗,重要的一点是要辨清病在何期,证属何型。应突出体现外科分期辨证或称阶段性辨证。笔者自拟阳和通脉汤、解毒通脉汤、逐瘀通脉汤、顾步复脉汤等四方,针对该病的不同阶段给予辨证施治。疾病的急性进展阶段应以祛邪为主,化瘀为辅,用药宜分清寒热,如阳和通脉汤,解毒通脉汤;在好转阶段化瘀为主,以治其本,祛邪为辅,控制病情转化,如逐瘀通脉汤,在恢复阶段,以补虚为主,活血为辅,促进气血复元,创面愈合,如顾步复脉汤。
阳和通脉汤
组成:炮附子10g、桂枝6g、麻黄6g、丹参30g、鸡血藤30g、川牛膝l2g、红花10g、天龙10g、当归l0g、赤芍10g、炮甲珠10g、甘草l5g。
功用:温阳活血,散寒通脉。
主治:虚寒证(脾肾阳虚,寒湿凝滞经络)患肢麻木酸困,时有抽痛,患处冰冷,疼痛,久则间歇跛行,跌阳脉、太溪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苔白,脉沉细。若肌肉萎缩者,加党参、怀山药、苍术。
逐瘀通脉汤
组成:当归15g、赤白芍各15g、川牛膝12g、红花10g、丹参30g、鸡血藤30g、炮甲珠l0g、枳壳10g、木香10g、川芎10g、金银花30g、甘草30g。
功用:活血化瘀、通经活络。
主治:气滞血瘀证(气滞血瘀,络脉阻遏,寒将化热);患处紫赤,沉重疼痛,间歇跛行增重,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苔薄白,脉沉细弦。若患肢肿胀、疼痛者,加生苡仁、木瓜、防己;若伴有游走性静脉炎者,加蒲公英、紫花地丁、生苡仁等。配合功能锻炼法:仰躺床上,抬高患肢2~3分钟,再将患肢垂于床下3~5分钟,然后平卧2~3分钟。每日锻炼 3次,每次重复 5~6遍。
解毒通脉汤
组成:金银花30g、紫地丁30g、蒲公英30g、连翘15g、熟地12g、当归l5g、赤芍15g、川牛膝12g、丹参30g、红花10g、玄参15g、石斛21g、甘草15g。
功用:泄火解毒,育阴通络。
主治:热毒证(火毒炽盛,阴分受伤,腐肉成脓)患处剧痛,昼轻夜重,不得安眠,溃烂,成脓,紫赤肿胀,舌多红绛,苔黄燥,脉细数或洪数。若大便秘结者,加大黄、火麻仁。若坏死组织与正常组织分界清楚时,可以截趾 (指)。
顾步复脉汤
组成:党参10g、生黄芪30g、焦白术10g、当归30g、熟地12g、赤芍10g、川芎10g、石斛15g、川牛膝12g、金银花15g。
功用:培补气血。
主治:气血双虚证(久病致虚,气血不足)患肢枯细,疮口久久不敛,舌淡少苔,脉细无力。
[典型案例]
柳 ××,男,36 岁,太原××厂职工。1996年4月10日初诊。主诉脚冷9年。1995年10月发现脚趾紫红,省××医院静点红花注射液、前列腺E,效果不显。血管造影提示:右胫后动脉、腓动脉近端闭塞;右胫前动脉近端闭塞;左胫后动脉中1/3处闭塞;左胫前动脉下1/3处闭塞,左腓动脉近端闭塞。诊断为双下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间歇跛行3月余,左脉弦,右脉细微,苔薄白。证属脉络寒凝。治宜温阳散寒、活血通络。外用椒艾洗药:川椒10 g、艾叶30g、苏木30g、透骨草30g、伸筋草30g、川芎10g、川乌10g、干姜30g。煎水,先熏后洗,待温浸浴,每次30分钟,每日1~2 次。内服:炮附子10g、桂枝10g、当归 10g、丹参30g、甘草15g、地龙10g、炮甲珠10g、金银花24g、赤芍10g、鸡血藤30g。6剂后显效;12剂后顽厚坏死的硬皮开始脱落;1 月后腿痛消失,间歇跛行缓解,可走1里余。唯肤色仍显红色,上方加减6剂善后。2002年4月随访,6年来病情恢复良好,一直工作至今。
本病例在初期,其证属寒。因此外用方中川椒、艾叶、川乌、干姜皆是辛热散寒止痛之品;而辅以苏木、川芎活血通经;透骨草、伸筋草祛风止痛,更有加强药物透皮吸收之功用。诸药配合共同组成针对本病本阶段病因病机的专用外洗方,因此临床屡用屡效。
二、乳腺增生病的治疗经验
乳 腺增生病是一种常见病,其发病原因主要与内分泌失调有关, 属乳腺结构不良的病变,中医称之为乳癖。西医治疗多用激素制剂,不仅副作用较大,疗效也不确切。中医认为本病多由郁怒伤肝,思虑伤脾,肝脾两伤,痰气互结瘀积成块。《丹溪心法》谓:“乳房阳明所经,乳头厥阴所属”。表明肝经与乳房密切相连。若情志不畅,肝失条达,肝气郁结,气滞于肝经,蕴结于乳房,使乳络阻塞不通,可导致本病发生。因此,疏肝理气应是治疗本病的关键。正如清代余听鸿《外证医案汇编·乳证》云:“治乳证,不出一气字,定之矣 !”疏泄气机不但是治疗乳癖的重要治则,对乳癌也是一个重要的防治措施。经络气血疏通,乳癖之结块自然消散于无形之中。
赵 老研制的逍遥蒌贝胶囊,由当归、柴胡、瓜蒌、浙贝、山慈菇等10 余味中药组成。方用柴胡疏肝解郁散结,使肝木条达;当归、白芍补血活血,和营养肝;白术、茯苓、炙甘草健脾和中,体现“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治未病思想。肝气犯脾,脾失健运,聚湿成痰。郁、痰、瘀互结日久而形成乳癖。因此痰浊阻络也是乳癖的常见病机,故加用贝母、南星化痰散结,生牡蛎化痰软坚,山慈菇消肿散结。综观全方在养肝柔肝的基础上疏肝,在健脾和中的前提下调肝,使疏肝理气不伤肝体,化痰散结不伤肝运,与乳癖的气滞病理相吻合。
[典型案例]

××,女,40岁,1997年5月26日初诊。

双侧 乳房肿胀2年,每逢经前加重,且经期颜面肿胀,起痤疮,腹胀。查:左乳外上象限可触及2 处肿块,均约2cm×2cm,右乳外上象限亦可触及2处肿块,约lcm×lcm,质柔活动,触痛不明显。舌质黯、苔黄,脉弦细。诊为乳腺囊性增生病,证属肝郁痰凝证。治以疏肝解郁,化痰散结。方用逍遥蒌贝散加减:柴胡10g、当归10g、白芍10g、茯苓10g、白术10g、瓜蒌15g、浙贝母10g、山慈菇10g、胆南星l0g、牡蛎l0g、泽泻l0g、薏苡仁l0g。每日1剂,水煎服。

6月16日二诊:上方共服12
剂,自觉乳房肿块消失,偶有疼痛,仍觉腹胀,腰困。察舌苔仍黄,脉弦细。上方加蒲公英30g、补骨脂10g;去泽泻、薏苡仁,继服。共计服药36剂,诸症消失而愈。
三、乳腺癌的治疗经验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用的恶性肿瘤之一,全国每年约有3万人死于乳腺癌,全世界每年约有一百多万妇女患有乳腺癌。
乳腺癌在中医的历代文献中早有记载,名称是“乳岩”。我国对此病的认识较早。隋唐时期曾称之为“乳石痈”。宋《妇人大全良方》则对它有了较准确描述:“若初起内结小核,或如鳖棋子,不赤不痛,积之岁月渐大……或内溃深洞……名曰乳岩。”
有记载的乳腺癌中医治疗可追溯到很久以前,但中医治疗乳腺癌的疗效,历代中医学家多认为是凶险难测,患有此病能存活者常“十之一二”,“乳岩”也因此被列为中医外科“四大绝症”之一。
[典型案例]
×,女,82岁,2006年1月4日初诊。右乳腺外上象限患有肿块3年余。肿块呈阵发性疼痛,其肿块部位皮肤色红灼热,充血,有破溃之势。查:右乳房外上象限可见一约有9cm×9cm的肿块,质地坚硬,边界不清,固定不移,与皮肤粘连;右腋下有3cm×3cm的肿块。触之疼痛,自述先前未曾做过乳腺手术,舌淡苔白脉弦细。证为冲任失调,邪毒乘虚内攻,痰瘀互结,阻于乳络而致。治以调理冲任,攻毒散结。

方药用:(1)仙茅10g、肉苁蓉10g、当归10g、白芍10g、云苓10g、白术10g、山慈菇10g、瓜蒌15g、金银花30g、蒲公英30g、甘草6g。6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2)龙宫莲胶囊,5瓶,口服,3粒/次,3次/天。

2006年2月22日二诊:服上药16
剂后,患者乳房部肿块明显减小,自述疼痛明显减轻,右腋下偶感擦痛。肿块部位肤色渐至正常。查:右乳房外上象限5cm×5cm肿块,固定不移,质地坚硬;右腋下2.5cm×2cm硬性肿物,舌淡苔白脉弦细。前方加减:(1)仙茅10g、肉苁蓉10g、巴戟天10g、当归10g、白芍10g、云苓10g、山慈菇10g、瓜蒌15g、蒲公英30g、甘草6g。6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2)龙宫莲胶囊,5瓶,服法同上。其效有待考证。
分析:(1)方从患者当前所表现的症状出发,着重予以调理冲任,解毒散结。因患者肿块部位之皮肤色红灼热,虑其有“热盛肉腐,肉腐成脓”之势,又有破溃之疑,故方中重用清热解毒,散结之力较强的金银花和蒲公英。全方合用,共凑调理冲任,解毒散结之功。(2)方龙宫莲胶囊是笔者研制的抗肿瘤成方。方中之龙葵,乃苦寒之品,主要入肺,胃,膀胱经。具有清热解毒,利水消肿之功。临床被广泛应用于乳腺癌等各种肿瘤.而且有效率达到了64.6%。半枝莲,辛凉之品,归肝。肺,胃,大肠经,具有清热解毒,散瘀止血等功效,临床治疗乳腺癌、肝癌等恶性肿瘤均有疗效。守宫俗名壁虎,因其善捕蚊蝇,故得虎名。以其常在屋壁宫墙,故名为守宫。其味咸,性寒,有祛风,定惊,散结,解毒的功效。临床除用治中风瘫痪,历节风痛,风痰惊厥外,还可用于中医外科中瘰疬,恶疮的治疗。临床应用证实,守宫用治食管癌等恶性肿瘤后无明显毒副作用,近些年用守宫治疗各种癌症已经取得可喜的疗效。据报道,临床上有些用守宫连续服药1年零6个月,总量达1200余条,仍未见毒副反应。可见,本品是一种有效而且安全的抗癌中药。此方在临床应用多年,对肿瘤确有良好的疗效。
四、升降散的使用经验
传世既久的古方、良方,往往具备难以估量的恒久生命力,只要善学善用,就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笔者临床体会,升降散就是这样一首恒用恒新的经典处方。此方源自清代杨栗山所著《伤寒温疫条辨》一书,是其治温疫十五方之“总方”。该方由白僵蚕、蝉蜕、姜黄、大黄4 味药组成,僵蚕味辛苦气薄,喜燥恶湿,轻浮而升阳中之阳,能胜风除湿,清热解郁;蝉蜕性寒无毒,味咸而甘,为轻虚之品,能祛风胜湿,涤热解毒;姜黄气味辛苦,行气散郁;大黄味苦,大寒无毒,上下通行。全方取僵蚕、蝉蜕之气分药来生阳中之清阳, 取姜黄、大黄之血分药,降阴中之浊阴,寒热并用,升降同施,表里双解,以行升清降浊、宣郁散邪、活血通络之功。根据本人临床运用和观察, 升降散治疗多种皮肤病及内科疾病均有满意的效果。
1.升降散治疗小棘苔藓验案
王 ××,女,11岁,2003年7月15日初诊。患者颈部、右上臂外侧、臀部泛发针头大小的毛囊角化性丘疹6 年。皮疹不相融合,于丘疹中央有一灰白色丝状角质小棘突起,触之有刺手感,去除小棘可见一漏斗状凹陷小窝,皮肤呈正常色。近日丘疹群集成片,微痒。观其舌质红、苔白,切其脉滑而数。曾在省城某医院皮肤科诊断为小棘苔藓。
辨证为风燥热郁,脾虚痰蕴。治宜升清降浊,化痰软坚。方用升降散合二陈汤加减:半夏、陈皮、海藻、鳖甲、白芍、茯苓、白术、地龙各10g、, 莪术、蝉衣、僵蚕、片姜黄各6g、酒军3g。每日1剂,水煎服。连服7剂后复诊,丘疹触之变软,痒感消失,上方去地龙,继服10 剂后痊愈。
2.升降散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验案
赵 ××,男,42岁,2005 年5月11日初诊。颈部甲状腺处疼痛5天。触诊肿块柔韧,界限不清,3 mm×6 mm大小。彩超检查提示:甲状腺左侧叶多发性结节,有结节性甲状腺肿的可能;甲状腺右侧叶囊性占位性结节,有结节性甲状腺肿囊性变可能。此前曾患咽痛未治。其脉缓,苔白厚。西医诊断为亚急性甲状腺炎。中医诊断为瘿痈,辨证属外感风温之邪,风火客于肺胃,积热上壅夹痰蕴结,以致气血痰热凝滞于颈。治宜祛风清热,化痰消肿。方用升降散合牛蒡解肌汤加减:牛蒡子、石斛、丹皮、蝉蜕、僵蚕、片姜黄、荆芥各10g、, 夏枯草、连翘各15g、板蓝根30g、大黄3g、甘草6g。每日1剂,水煎服。连服6剂后,症状减轻,结肿变小,嘱其继服6 剂而痊愈。
上述有限医案仅是笔者临床使用升降散的几例,从中可以总结出一些运用升降散应当加以注意的要点:①升降散治疗各种病证,应遵循同病异治、异病同治、辨证论治的原则。②凡见外邪束表,里有郁热,或表现为风热、湿热,或热郁三焦,壅滞气机者,皆可选用升降散。③结合现代药理研究,可拓宽升降散的应用范围。如现代药理研究认为, 僵蚕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绿脓肝菌等细菌有一定抑制作用;蝉蜕有解热镇静之功,有明显的抗过敏作用;姜黄有抗炎利胆降血脂的功效;大黄对消化系统有导泻、利胆、保肝的作用,对病原微生物有抗菌、抗病毒等作用。
(整理者:贾颖,讲师,工作单位:山西中医学院中医外科教研室;魏峰明,主治医师,工作单位:山西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赵怀舟,副主任医师,工作单位: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基础所,赵尚华先生弟子和学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