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人所说的“八百里洞庭”到底有多大?

 pgl147258 2017-07-08

简单点说,洞庭湖经历了 由小变大又变小的一个过程。


先秦时代,因为荆江以北有个云梦泽,所以那时候水啊沙啊都往北边跑,南岸的现洞庭湖地区基本上是河网交错的平原地貌。而且这时候,湘、资、沅、澧 四水都是各自汇入长江的。另外,在今东洞庭湖,当时有一个小湖,就是屈原所说的“洞庭波”


随着时间的推移,江北的云梦泽慢慢的淤积,长江水开始往南找分水道。最早在东晋南朝时,分出了沦水,冲进了洞庭湖平原,又因为东洞庭湖地区的沉降速度比西洞庭湖地区更快,所以在东洞庭湖地区,先秦“洞庭波”的基础之上,一个新的更大的“洞庭湖”诞生了。这时的洞庭湖,基本算是今东洞庭湖的扩大版,大约可算是“五六百里”吧。而在今西洞庭湖地区,则有一个小一点的“赤沙湖”。此时,湘、资、沅、澧 四水也都全部注入湖中而不再各自独流入江了。



再往后,唐宋时期,随着云梦泽的进一步淤废,江水分流和四水继续汇入洞庭湖,使之继续不断的扩大,洞庭湖吃掉了赤沙湖,并且继续西扩南扩。所谓“八百里洞庭”,即是此时。需要注意的是,此时长江来水泥沙尚不多,四水也相对清澈,因此此时的洞庭湖(特别是东部)水很深。



再继续,至明代,随着上游开发,长江含沙量增长,同时荆江南岸又新开了 太平、调弦两个口,使江水分流注入洞庭湖。因含沙量增多,所以导致湖底开始淤高,湖底淤高使湖泊容积下降,进而又导致湖面扩展,又新扩展出了西洞庭湖和南洞庭湖。在明清时期,洞庭湖最大可达(八九百里)约6000km2(道光年间)。但是因为湖底淤高了,所以洪水时湖面连成一片,但是枯水时,洞庭湖则瓦解成若干的湖群。


清咸丰同治年间,因洪水,荆江又新开了两个口:“松滋”和“藕池”。现代“四口分流”的局面形成。这四个口,把大量的长江泥沙注入洞庭湖,从而使得已经很浅的洞庭湖开始淤积成陆地。这主要变现为沙洲的出现:先是西北,再是西洞庭湖地区,然后又延伸到东洞庭湖地区。原来一大片的洞庭湖已经被沙洲分割为东、西、南洞庭湖,其中东西两湖逐渐淤废,南洞庭湖因为北水南侵,还有些微扩展。




综上所述:先秦小湖→东晋南朝扩大→唐宋八百里而又最深→明清极盛但以变浅→最近一百五十年快速淤积消亡。大概就是洞庭湖的变迁过程了。



需要注意的是,单单从“八百里”的角度计算面积,其实是有误差的,因为湖泊不会像我们计算面积一样是一个正正好好的矩形,而肯定是奇奇怪怪的形状,湖泊里肯定又有很多沙洲小岛~~所以1万平方千米肯定是没有的,最大大概也就是上面所说的6000km2,当然,比起现在还是大得多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