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燧人氏1—中华台027

 沧桑胡杨2801 2017-07-08
 (2010-09-12 14:45:25)

燧人氏与“风”姓

    蓝田县东南有一条峪道叫流峪(流沙),位于王顺山(玉山)之东。是一条古代的要道,通商州,过武关,走南阳,至荆广。从流峪刮出来的风有一条比较固定的风道。这条风道要经过肺浮山上的一个地方,叫风岭(今有过风岭村)。这里距有巢氏建“巢”的石楼山(今石鼓山)或距蓝田直立人的公王岭,相距十数里左右。

    当经年累月的雨水将肺浮山冲蚀成了沟沟岔岔的时候,当年的有巢氏先民们便放弃了构木所建的“车”,开始在已形成的土崖上挖窑洞居住了。窑洞可以防风雨、耐严寒、防猛兽,冬暖夏凉又安全。燧人氏是有巢氏时代居住在风岭一带的一个部落。这个部落的出现应该是已到了住上窑洞以后的事。如果不是住窑洞,住在这风口上早就被冻死完了。

    燧人氏部落中,出了一位伟大的发明家,他发明了取火技术,这一发明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尚书大传》云:“遂人为遂皇,伏羲为戏皇,神农为农皇也。遂人以火纪,火,太阳也。阳尊,故托遂皇于天。” 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并称为“三皇”,燧人氏被后世尊为“三皇”之一。其地位是很高的,有巢氏反而没有什么地位。这位燧人氏在《苗族古歌》中叫“火耐”。

    燧人氏部落掌握了取火技术,在后来逐渐技术推广中,知名度大增。由于住在风岭一带,周围的部落习惯称呼为“风岭燧人”,对燧人氏部落的人也习惯称为“风岭XX”,时间一长,就叫成“风XX”了。后来在名字前加上一个“风”字,以示与别的部落的区别。所以,“风”逐渐演化成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第一个姓氏。

    后人为了纪念燧人氏部落对人类的重大贡献,把发明取火技术的人称为“风皇”,把“风岭”称做“风皇岭”,现在叫做“凤凰岭”了。这“风皇岭”就是历史上所常常提到的“昆仑之丘”。

    这里有两个问题需要澄清:

    一是要把“用火”与“取火”不要混在一起。用火的年代很久远,目前所知,当人还是猿类的时候,大约在600多万年前,已经会使用火来取暖或烧烤食物。到了130多万年以前的蓝田公王岭猿人生活的年代,用火技术已经相当熟练了。,他们不只是只吃生食,与我们想象的“茹毛饮血”不一定一样。他们早已学会了利用自然的火种,学会了保存火种的方法,对烧烤熟食、取暖是很有经验的。到了燧人氏发明取火,对用火已经有了很丰富的经验了。“用火”是被动的,如果火种灭了,就没有办法了;而“取火”就可以自己能够生火了,是主动的。从此,不再担心火种灭了,也可以需要火时就生火,不用时就灭掉,这样,方便多了,也安全多了。

    二是取火方法很多,多是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发明出来的。发明取火方法的也不只有姓“风”的一家。古书上记载的说法比较多:

    《太平御览》卷八六九引《王子年拾遗记》:“申弥国去都万里。有燧明国,不识四时昼夜。其人不死,厌世则升天。国有火树,名燧木,屈盘万顷,云雾出于中间。折枝相钻,则火出矣。后世圣人变腥臊之味,游日月之外,以食救万物;乃至南垂。目此树表,有鸟若{号鸟},以口啄树,粲然火出。圣人感焉,因取小枝以钻火,号燧人氏。”

    《韩非子五蠹》记载:“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日燧人氏。”

    《尸子》云::“ 燧人上观星辰,下察五木以为火。”

    《古史考》云:“太古之初,人吮露精,食草木实,山居则食鸟兽,衣其羽皮,近水则食鱼鳖蚌蛤,未有火化,腥臊多,害肠胃。于使(是)有圣人出,以火德王,造作钻燧出火,教人熟食,铸金作刃,民人大悦,号日燧人。”

    《三坟》云:“燧人氏教人炮食,钻木取火,有传教之台,有结绳之政。”

    不知道所说“燧明国”是不是姓“风”的“风皇”的部落;史书上多倾向于钻木取火的方法,不知道记载的是姓“风”的燧人氏,还是别的什么地方也有同名同姓的,说不准。但是有一条,若是要将其与伏羲氏,神农氏并称为“三皇”,那一定是姓“风”这一家,别无分号。因为这三家折腾了几千年、几万年的所有事情,都是在这肺浮山上。

    《路史》云:“不周之巅有宜城焉,日月之所不届而无四时昏昼之辨。有圣人者游于日月之都,至于南垂有木焉,鸟啄其枝则磷然火出,圣人感之……号燧人氏或曰燧人”。这是唯一对燧人氏地理方位的记述。地理位置在“不周山”,前面已述及,能和“三皇”相联系的不周山,也就是蓝田山了。方位在“南垂”,也就是蓝田山的南边,与所推测的今凤凰岭一带是吻合的。蓝田山上曾建有“风后祠”,一直到“文化大革命”,才被破了“四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