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个度”:阅读课堂核心话题的构建

 GXF360 2017-07-09
“四个度”:阅读课堂核心话题的构建

“四个度”:阅读课堂核心话题的构建

周连枝

阅读课堂核心话题指的是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围绕课文内容设计话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讨论 ,与文本展开对话,从而一步步逼近文本中心意图的对话主题。教学中建构有价值的阅读话题,有利于开展讨论,探究课文内容,打开广阔的思维空间,搭建互动对话的平台,使学生语文能力和素养得到提高。“阅读话题”的设置可以侧重情感,也可以侧重目标、结构,无论哪一种,阅读话题的设置都要注意“四个度”的把握。

一、瞄准目标——把握核心话题的“准度”

瞄准目标,方能精准发力。目标是一节课的航标灯,教师只有对目标烂熟于胸,教学设计、教学活动只有不偏不倚地围绕目标展开,才能达到教学效果。所谓“准度”,就是教师在设计阅读话题时,要着眼于教学目标,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设计,让教学目标成为阅读话题的立足点和出发点,让话题的研究为实现目标服务。

苏教版第四册《沉香救母》是根据民间故事《宝莲灯》改编,记叙了沉香不畏艰险,一心救母的孝心感动了仙人,在仙人的帮助下,打败了凶恶的二郎神,劈开了华山,救出了母亲。“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沉香不畏千难万险,救母心切的孝心”是本节课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曾经有幸聆听了南京市天妃宫小学特级教师史春妍老师执教本节课,她紧扣“救母心切”,设计了一系列阅读话题,从而达到体会沉香的一片赤子孝心。

课的伊始,她首先出示: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沉香15岁了,他救母心切,便拜别了师傅,向着遥远的华山奔去。接着老师引导学生观察:“切”左边是一把刀,这个字有一个音就是拿刀切菜的“切”,还有一个音念作第四声“切”,救母心切,心切就是像心上架着一把刀一样地痛一样地急呀!教学第一自然段时,抓住重点词“奔去”体会沉香救母心切。教学第二自然段时,通过抓住“翻过、跨过、划下、磨出”等词语及句子来表现沉香为了救母不畏艰险、 一往无前的精神,从而表现沉香救母心切和有孝心。在此基础上再重点引导学生抓住“一点也不在乎”引导学生讨论。他不在乎什么?他为什么不在乎?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引导学生走入文本,并联系文中的“多少座、多少道、一个个、一道道”分别与“几座、几道、一个、一道”进行比较,这样做,为了让学生深切地体会沉香的不畏艰险,救出母亲的顽强意志。之后,再让孩子们反复诵读,反复品味,通过交流进一步提升对文本的感悟。

细看史老师的设计,以一个阅读话题贯穿全文,直指目标,学生深刻地理解了课文的内涵,教学思路非常清晰。把握阅读话题的“准度”,可以避免课堂上话题的随意性。有目标的话题,是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保证。

二、拓展思维——延展核心话题的“广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宽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语文教学也要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增强思维的广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力。阅读教学中,提出的问题要能牵一发而动全身,要能让学生围绕着主问题阅读、对话、思辩、交流,让学生的思维能得到多角度、多维度、多方位的训练。唯如此,学生的阅读才是多角度的阅读,有创意的阅读,学生才能在阅读中有独特的、真实的感受。

《剪枝的学问》是一篇记叙文,本文记叙了“我”在桃园看王大伯剪枝并了解到剪枝的原因,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减少”是为了“增加”,减去又粗又壮的枝条是为了剩下的枝条能更好地吸收营养,更好地生长;也告诉了我们:生活处处有学问,我们要做有心人。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对于“减少是为了增加”这一道理还缺少切身的体验,是全文理解的难点。于是在最后设计了这样的话题,打开思维的大门,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师:再来读读王大伯的那番话,同学们发现是什么道理了吗?

生:为了结出更多更好的果实,就一定要舍弃没有用的枝条,甚至是果实。

师:虽然枝条减少了,但是果实增加了。只有去掉无用的、有害的,才能得到更多的、更大的。

你能用:“剪少_______,是为了_______。”这一句式说一说剪枝的学问吗?(学生回答)

师小结:所以说有时候“减少”并不是坏事,而是为了“增加”;这不由让老师想起农民伯伯在农田里给庄稼除草的情景,他们为什么要除去多余的杂草呢?

生:杂草会吸收庄稼的营养,除去杂草,庄稼长得会更加茂盛。

师:你还想起了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吗?

生:我的头发太长了,妈妈说要剪短一些,不然会吸收我身体里的营养。

生:世界上的水资源是十分有限的,如果我们每个人能节约用水,那么我们的水资源就可以使用的更长久。

生:如果我们减少一些玩的时间,那么我们的学习成绩就会提高。

师:是呀,生活中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呢,看来生活中处处都有学问,只要我们用心去观察。

这样的讨论,学生跳出了文本,联系生活的实际,打开了思维的广度,让学生发散思维,升华了学生对于课文主旨的理解。可见一个有广度的阅读话题,就如推开一扇门,在这样的天地里,学生的思维可以尽情驰骋。

三、聚焦重点——开掘核心话题的“深度”

在设置阅读话题时,教师要挖掘问题的深度,由浅入深,设置具有一定的深度、富有挑战性的话题,引导学生挖掘文本中深层的人文内涵,对语言文字进行深层感悟,引领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有深度的交流。这样,学生才会与文本碰撞出耀眼的思维火花,对话才会精彩纷呈。

《珍珠鸟》是一篇散文,课文以生动细腻、富有情趣的语言写出了珍珠鸟由“怕”人到“信赖”人的变化过程,通过描摹人鸟相依的美好境界,作者冯骥才有感而发:信赖往往创造美好的境界。这样的一篇美文,要让学生在一节课中体味那一种情谊,那一种境界,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通过初读,学生感受到了作者对珍珠鸟的爱。但要理解课文的最后一句“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仅仅体会到“爱”是不够的。这“美好的境界”是什么呢?仅有“爱”就能创造出这美好的境界吗?显然,教师这时应抓住学生的初步感受,引导学生向纵深开掘:“珍珠鸟是一种怕人的小鸟,但它却不怕作者,为什么不怕?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进而让学生细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珍珠鸟“不一般”的爱。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找到以上相关的句段反复体会、交流。从中感受到那些描写“我”为鸟儿做了些什么的语段是有层次的,作者对鸟儿“不一般”的爱,体现在他顺乎了鸟的习性和天性,在“尊重——理解——宽容——沟通——欣赏——信赖”的层层深入的情感体味中,学生对课文最后一句“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真正有了感悟。这种感悟由浅入深,除了对本义、引申义、深层含义的理解,也有对“不言之义”的领会。

四、培养情感——关注核心话题的“温度”

日本教育家池田大作说过:“每句话里都有一颗心。”用心解读文本,我们会发现每句话都是有温度的。阅读教学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教师应该根据文本特点,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找准“情感点”设计阅读话题,拨动学生情感之弦,缩短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李时珍夜宿古寺》讲述了李时珍为了修订《本草》吃尽了千辛万苦,但他却认为能让万民得福,苦也是值得的。在教学中我进行了这样的设计:

师:书上说他察访药材,已经走了好几个月了,仅仅这几个月吗?

生:不是,是三十多年。

师:对,他从一个生机勃勃的少年直到白发苍苍的老人,其间历经的千难万险,你能想象出他吃尽了怎样的千辛万苦吗?请选择其中一个情景展开想象。

出示:

冬天,大雪纷飞,寒风刺骨,李时珍……

夏天,骄阳似火,酷暑难熬,李时珍……

一天,李时珍在悬崖绝壁上发现一种珍奇的药草,他……

教师以文本为依托,创设了这几个情境,让学生展开想象,充分表达。可以看出这几个情境的设计是围绕本文的主旨“苦”字展开的,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感受到李时珍为了修订《本草》所吃的苦,从而发自内心敬佩李时珍,同时情感体验得到了升华。

任何文章都是通过语言文字在传递信息、情感、道理,一段话,乃至一个词的选用,都会流露出使用者不同的思想、观点、倾向、感情。教师如果能抓住课文中这样的词语、句子、段落来构建阅读话题,便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阅读情感。

(作者单位:南京市江浦实验小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