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统整主题教学内容提升类文学习能力——苏教版语文(四上)第三单元景物类文的教学

 GXF360 2017-07-09
统整主题教学内容提升类文学习能力——苏教版语文(四上)第三单元景物类文的教学

统整主题教学内容提升类文学习能力——苏教版语文(四上)第三单元景物类文的教学

张 建

一、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材在景物类文的学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顺承三年级上学期第三单元的《北大荒的秋天》、《西湖》、《拉萨的天空》三篇写景散文,又为高年级以《黄山奇松》《黄果树瀑布》等为代表的主题单元的学习作了一个很好的铺垫,为阅读借景叙事抒情的散文积累自主学习的经验和方法。单元安排的是:最具济南特色的自然景观《泉城》;具有诗情画意的《九寨沟》;作为牧场之国荷兰的《田园诗情》;借桂花、忆童年,表达了对故乡、亲人怀念的《桂花雨》;用书信形式向远方的亲朋介绍自己家乡的《习作3》和《练习3》。

二、 单元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一) 拟定年段教学目标

有了前面学习的景物类文教学的铺垫,学生对景物类文学习有了一定基础,但对其特点、学习方法还不清晰;随着学习难度的加大,“类文结构”教学的推进提升就成为学段的需求。因此,在四年级景物类文的教学目标设计为: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出所写景物的特点和自己的情感倾向。

2. 选读对应句段,说出课文写了景物的哪些方面,能够比较全面地认识景物,体会作者如何借景抒情的。

3. 学习抓住景物仔细观察、有序安排、具体描写的方法。

4. 梳理已经学过的景物类文的学习思路,尝试运用类似学习方法,提高景物类文阅读的能力。

(二) 细化单元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泉城》《九寨沟》的3—5自然段、《田园诗情》中自己喜欢的两个自然段。

2. 学会本单元的生字新词,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

3. 说出课文写的景物,体会作者是如何借景抒情的。

4. 复习巩固三年级所学“总分”段式写法,初步感悟“借物叙事抒情”的写作方法。

5. 品读感悟语言文字,读中想象文字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语言文字与作者表达情感的关系。

6. 梳理已经学过的景物类文学习方法,尝试运用类似学习方法,提高类文阅读质量。

7. 能借助例文的提示,领会写信的要点,并试着从一两个方面介绍自己家乡。

(三) 设想单元教学过程

1.《泉城》是本单元开篇之作,拟作基础篇,是本单元教学重点,用以引导学生学习景物类文的阅读方法。

2.《九寨沟》一文,作方法运用篇。鼓励学生运用学习《泉城》的方法,感受九寨沟的自然美,体会作者借景抒情的写法。

3.《田园诗情》,作方法迁移篇,引导学生在享受美的同时,增强保护美、创造美的意识。本课学习在视域拓展、理解想象方面可能存在难度。

4.《桂花雨》,作方法联系篇,用以沟通典型的景物类文学习与借物叙事抒情类文的阅读,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事中有景、景中有物、物中有人有情,推进与提升景物类文学习方法。

三、 单元课时分配及主要教学任务(共7课时)

1. 导学与激趣1课时。整体了解单元内容,初步感知单元主题,了解本单元各课文大意,明确单元课文的主要学习方法,感知单元专题的情感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本单元课文的欲望。

2. 精读与略读:《泉城》1课时。精读。学习景物类文找景物、抓特点、想画面、悟情感的方法;《九寨沟》1课时。精读。迁移运用所学方法阅读本文,感受九寨沟的美;《田园诗情》1课时。略读。进一步巩固景物类文阅读方法,凸显学生自学自悟;《桂花雨》1课时。略读。运用景物类文阅读方法,初步感悟借物抒情的写作方法。

3. 读写结合2课时。读写迁移,指导完成《习作3》。

四、 单元设计预设

学生在通读整单元的基础上,学习生字生词,读通读顺课文。

基础篇:《泉城》

教材分析 全文运用“总分总”的写作结构,第一自然段总写了济南的泉水不但多而且美,第二至五自然段为全文的重点,分别介绍了四大泉的特点,并且这四个自然段采用了相同的构段方式,都是先介绍泉水的位置,再描绘泉水的特点。本课用词准确,语言优美,非常适合学生阅读和积累好词佳句。

学生分析 学生在前面年级的学习,已打下景物类文阅读的基础。教学时可进一步提升“类”课文结构教学,即通过阅读教学渗透文体类结构意识,强化对名泉特点的认识,提高学生对篇的体悟力。

教学活动

1. 找景物 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本,明确两个问题:主要介绍了哪些泉?这些泉给你什么印象?

2. 抓特点 引导学生仔细研读描写泉的句子,通过自读自悟、小组交流等方式,抓住四大名泉的特点,体会名泉之缘由。

3. 想画面 品析文本语言,展开联想与想象,实现语言文字与其描写的实景画面间的建构。

4. 悟情感 体会作者在景物描写中蕴含或直接抒发的真情实感。

5. 学方法 感知课文的写法以及介绍四大名泉的方法,总结学习景物类文章的学法,学习文章的表达方式。

作业设计 读一读老舍写的《趵突泉》,了解济南泉水形成的原因。

发展篇:《九寨沟》

教材分析 《九寨沟》以生动的笔触,饱含着对祖国山河的一片深情,精心描绘了九寨沟奇丽美妙的自然景观,使人不禁陶醉于祖国的山水美景,折服于灵幻的异兽珍禽。

学生分析 学习了《泉城》,学生对阅读景物类文章的方法已经清晰,但还没去实践运用。《九寨沟》将运用“找景物——抓特点——想画面——悟情感”的方法,引导学生品读语言文字,感受九寨沟那诗情画意的美。

教学活动

1. 预习反馈 预习时布置学生在网上查找资料,观看图片,教学初,引导学生交流预习所得,初步领略九寨沟的神奇与美好。

2. 品味语言 教学中运用找景物、抓特点、想画面、悟情感的方法,引导学生找出这些表现景物、动物特点的词句,领会词句表达的意思,通过感情诵读,领略九寨沟仙境般的美妙世界。

3. 方法运用 第四段抓住动物特点,运用排比句式把九寨沟的动物栩栩如生地呈现在作者面前。这样的描述方式可让学生仿写,使书本语言内化为学生积累。

作业设计 仿照本文写法选取身边的一处景物,写一段话。

迁移篇:《田园诗情》

教材分析 《田园诗情》这篇散文,以作者对荷兰的田园风光的赞美与向往之情为线索,为我们展现了荷兰独特的异域风情。全文语言优美,仿佛是一首散文诗。

学生分析 经过两课的学习,学生初步掌握了景物类文章的学习方法,但在教学时需要教师通过图片等资料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联系乡村生活、踏青游玩时所看见的景象进行联想,从而理解作者笔下一派宁静祥和的田园风光。

教学活动

1. 搜集资料,丰实“画面”。在课前预习时让学生搜集有关荷兰的资料,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在需求;课堂上,教师可以播放牧场图片,让学生近距离感受这充满情趣的田园风光。

2. 运用方法,感受“画面”。在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的基础上,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运用找景物、抓特点、想画面、悟情感的方法,圈画出相关词句,说说景物特点,实现方法结构的迁移运用。

3. 内化语言,描绘“画面”。课堂上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段内容画出来,将语言文字转化生动的图像。让学生当小导游,运用文本语言将自己所绘制的荷兰风情画介绍给大家,促进文本语言的内化。

作业设计

继续搜集描写田园风光、或具有民族特色的自然景象的文章来读一读,增进感受,帮助积累。

联系篇:《桂花雨》

教材分析 《桂花雨》写了“我”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表达了作者对家乡亲人和美好生活的眷念。课文写景叙事,情景交融。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从“摇花乐”中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难点是体会母亲的话所表达的情感。

学生分析 学生在经历了比较集中的景物类文体的学习后,拿到一篇景物类文已经能够熟练自主阅读,并初步感受到文中描写景物之美。但由于孩子受到年龄、知识等方面的限制,文中所渗透的情感却不能深刻感悟,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让孩子的阅读、体验、感悟能融为一体,在情感上努力与作者产生共鸣。

教学活动

关键词:1. 推敲词句,品味情感。抓住反复推敲,读中感悟。如从“缠、铺、使劲、喊”和三个感叹号,深入体会作者“摇桂花”时急切和快乐的心情。

2. 想象练说,体会情感。在教学“摇花乐”时,老师让大家也来“摇”,“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到我们的头上、脖子里,有的甚至落到嘴里。此时,你们想说些什么吗”以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母亲的话是本文的难点,可仿照句式,让学生说说,如,外地的环境很好,母亲会怎么说?外地的水很甜,母亲会怎么说?从而体会到母亲表达的是对家乡的热爱和怀念。

3. 走近作者,升华情感。老师展示收集的有关琦君生平简介以及配乐《思乡曲》创设情境,补充作者的《烟愁》中的话,让学生从提供的资源中获得信息,有层次地感受到作者和母亲的那份思乡情。

作业设计

1. 课后继续搜集、阅读、交流琦君作品,感受她那清新亮丽的文笔风格。

2. 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把不能忘怀的人和事说给大家听。

运用篇《习作3》

教材分析 本次习作要求给远方的亲朋好友写一封信,选择一两个方面介绍自己的家乡。在进行了一个单元景物类文的学习之后,本次习作将“发现美、感悟美”的视角拉近到学生身边,通过介绍家乡的一两个特点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学习本单元景物类文章的表达方法,书信格式的运用,服务于学生现实中的交流需要。

学生分析 学生第一次接触书信,对于书信这种应用文的格式比较陌生,尤其是书信格式,需要老师在引导孩子学习例文时对书信格式作提示、指导。家乡是孩子们熟悉的,家乡的风景名胜可能都去过,孩子有话可写,应该没有问题。

教学活动

1. 自读例文,学习方法。学生自主学习例文,知道这是一封信;再领悟书信内容,了解例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了自己的家乡;接着全班交流,掌握书信格式。

2. 选择材料,小组交流。围绕问题“我们家乡有哪些特色值得介绍给远方的亲友呢”展开小组讨论,总结出家乡特色(美景、美食、名人)。课前布置学生搜集相关资料,以备课堂交流。

3. 明确要求,运用方法。在明确了习作要求之后,学生自主完成本次习作。

五、 整合单元教学的思考

本单元教学课时教学建议是11课时,整合教学内容后为7课时,节省了4课时。整合后,不但节省了时间,学生也习得了学习景物类文的学习方法。语文教学在关注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也应关注学生习得语文学习方法。整合单元教学内容,不仅缩短了教学时间,还提高了教学时效。但在整合时要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 教学目标的拟定 教师在解读文本时,应站在单元及整本教材的角度,明确本单元“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教到什么程度”,准确地把握与解读文本,明晰阅读教学目标,依据年段、单元及每篇课文的特点,确立科学的学科教学目标,用目标引导教和学,确保目标的有效达成。

1. 从年段特点确定目标 每个年段对学生的要求是不同的,所以在整合单元教学时,应根据年段特点确定教学目标,依据目标来整合教学内容。

2. 从主题单元确定目标 小学语文教材基本是按照单元专题来编写的,单元编排的主题大多是以文本内容或人文素养为目标指向的。在单元教学以及课文教学中仅仅教授文本内容和落实人文目标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树立课程意识,理清编者的编写体例和呈现方式,从单元的主题入手,将文本学习融于单元教学目标,对单元教学内容进行统整,简化教学头绪,避免目标重复。

3. 从课文类型确定目标 教学目标的确定应因文而异,不同的文本类型决定了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时,应依据文本特点来确定教学目标,厘清教学的核心价值。对叙事性的文章,抓住关键词句,体会表达效果;引导学生借助文本语言感悟人物形象,通过文本形象进入读者意象;了解文本的表达方式,初步感知文体知识;理清文章线索,揣摩表达顺序,领悟表达方法;对说理性的文章,

二、 编者意图的把握 2011版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编者在编排教材时,会将诸多的知识、理念、文明成果以及接受知识的能力、情感需求、获取知识的方法等因素渗透到课文中去。而阅读教学是通过对话来完成课程目标的过程,了解编者意图可以提升对话质量。因而教师要明晰课文以及单元的编排意图,关注文章的编排顺序,体会文章的表达方式,领会编者的编排意图,实现与教科书编者的对话,使自己的教学活动设计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以期实现课程目标。

三、 教学内容的统整 在教学时,教师要有大教学观的认同,着眼于更宽泛的单元课程资源的统整,从单元整体入手,找准单元内课文前后联系的点,以点带面,抓住知识点,提升能力点,找准训练点。针对课文实际,在语言的内化上,在思维的提高上,在方法的表达上着力,适切地提炼出单元内容的“串联”和“并联”式的课程总分目标,优化单元的统整设计,使教学内容饱满增值。

(作者单位:淮安市外国语实验小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