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作文教学要实现“人”“文”和谐发展

 GXF360 2017-07-09
作文教学要实现“人”“文”和谐发展

作文教学要实现“人”“文”和谐发展

张军华

目前中学生写作现状令人担忧:学生作文语言缺乏个性和感情,写假事、说假话、抒假情,千人一面,让人望而生厌。说到底是“人”“文”不和谐发展。

贾平凹说:“文章最重要的是人气。”人气就是热的、勃勃的、跃动的生命气息,就是人情、人味、人格、人的思想与心灵。凡是好的文章,大都充满着这种人气,任何一个语言形式大都是充溢着这种人气的生命形式。

面对学生作文中的各种毛病,我们不能只是责难,而要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清“人”与“文”的关系。在教学中我试着从唤醒学生的“心觉”、培养学生的灵性、塑造学生的人格三方面入手, 解决“人”“文”分离的问题,促使“人”“文”和谐发展。

一、 唤醒学生的“心觉”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

我认为那根独特的琴弦,就是学生长久以来沉睡的心灵感觉。如果能拨动它,就能唤醒学生的“心觉”,我们的作文教学也就成功一半了。《诗经》有云:“诗者,志之所之也,有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可见唤醒学生“心觉”的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学会感动。

生活中很多事物本没有灵性,可是若把自己的情感移到外物身上,仿佛外物也有了同样的感情,无情的山水,在有情人的眼里,也就充满了情趣。“自己在欢喜时,大地河山都在扬眉带笑;自己在悲伤时,风云花鸟都在叹气凝愁……”(《朱光潜美学文集》)因此只有把自己的情感移于司空见惯的事物,才会使事物呈现出人格化、情感化。长江三峡的神女峰,长城脚下的望夫石,都是硬邦邦的石头,可它们都变得那么美好,那么让人伤感;草叶间的蝴蝶,碧空中的星月,也都让人产生了无限的遐想;一幅幅动人的景象,总给人许多美的享受……这都源于人把自己的情感融入了自然,融入了生活。我们一旦激活学生的情感,学生的作文也就有了感人的力量、亲切自然的魅力。

我们知道没有情感的生活是荒漠的,没有感悟的人生是苍白的。只有用自己的心灵去思索,眼中的世界才能更加可爱。

所以,我们在作文教学中要想法设法地拨动学生的那根隐秘的心弦,唤醒他们的心觉。只有这样,学生的作文园地里才能开出茂美的花,结出丰硕的果。

二、 培养学生的灵性

自《诗经》开始,用方块字连缀而成的中国古典诗文,一直就洋溢着一种独具魅力,生生不息的灵性风韵。我们的作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汲取这种“灵性”。

什么是灵性?在浩如烟海的古文中,它或表现为“刑天舞干戚”式的怒气,或表现为“青春做伴好还乡”式的喜气,或表现为“何处相思明月楼”式的怨气,或表现为“孤舟蓑笠翁”式的傲气,抑或表现为石破天惊的豪气“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隋唐” ……(余光中《寻李白》)

灵性在怎样的环境中才能生长?

首先,我们必须为学生铺设一道亮丽的人文风景,让学生生活在艺术氛围中。因为生命需要养分,文章则需要艺术的滋养。学生有一种艺术爱好,他们的知识面就拓宽了。而对某一艺术门类有了深刻的把玩后,常能激发作文中的灵感,提升审美能力。

其次,我们要放飞学生的想象。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就应该培养学生具备通过语言文字而幻化出完整形象的审美想象能力,甚至使学生“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神奇、少年的气慨等说不尽的意味”。(《叶圣陶语文教学论集》)可是令人遗憾的是随着受教育时间的增长,学生的想象力却黯淡无光了。我们语文教师要把想象的乐趣还给学生。我曾经用音乐来激发学生无穷无尽、多姿多彩的想象,使之有声、有色、有形、有情。想象之鸟一旦高翔,学生的作文中就会映现出一个活泼的“我”。

第三,要尊重学生作文中“个性化”的表达。作文应该表现个性的灿烂。作文有了个性,也就有了生命,有了灵性。优秀的文学作品之所以感人至深,那是因为它洋溢着浓郁的个性色彩;千人一面的干瘪文之所以令人厌恶,那是因为它丢失了率真的个性;背叛了神圣的自我。我们要细心呵护学生作文中富有灵性的表达,诸如“文学是解剖,再生”;“我听到了花开的声音”;“泪,流出来的是错,留下的是对” 。呵护它,就是在呵护学生生命中的灵性。

三、 塑造学生的人格

学作文与学做人原本就是水乳交融的一体。如果曹操没有统一河山的雄心壮志,就不可能有《观沧海》中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博大胸怀和热烈情怀的表露;如果毛泽东没有建立新中国的雄韬伟略,就不可能产生《沁园春雪》中品评古今人物,展现“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伟大抱负……因此我们语文教师有让学生写好“文”的美好愿望,就不可忽视对学生人格的塑造。

首先我们必须尽职地教育学生,我们要积极地热爱生活,热情地关爱他人,对未来充满信心。只有抱这样的人生观、世界观,学生才能有一颗善心,有一双慧眼,从而觉得太阳每一天都是新的,每一处美好可人的事物都值得捕捉。即使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不高尚的人,也能坦然面对,潇洒处理,既不愤世嫉俗,也不唉声叹气,更不怨天尤人。有如此心胸,如此境界,学生才会有泉涌的文思,笔下才会流淌出清新、俊美的文字。

其次,我们要让学生扑向生活的“百草园”。胶离生活的作文教学,割断了学生生活的脉搏,隔膜了学生对生活的感情。我们的作文要向“生活”开放,让学生走向社会、走向自然、深入生活、接触人民、培养关心社会、热爱自然、爱护生命、同情弱小的赤诚之心,让他们笔下的文章更富有人文底蕴,更具有人格的力量。作文回归生活,不仅让学生有了写作之泉,同时学生人格也有了自我濯亮之泉。

第三,我们要引导学生确立“真诚”为作文的第一标准。陶行知有句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我们难忘近几年高考作文中的种种怪现象;学生为了“战胜脆弱”编造“父母双亡”的故事;学生为了取悦阅卷者,或抄袭“诚信”的童话,或胡诌所谓的“切身经历”。作文中没有了“我”,就没有了真生活,没有真感情,也没有真灵魂。作文中的“我”是独一无二的“自我”,我们的作文就要理直气壮地表现“自我”。诸如描述“我”的青春梦想,袒露“我”心中的至爱,诉说“我”的烦恼困惑,抒写“我”的理想追求,发表“我”的见解主张,表现“我”的气质风度等等。要说真话,诉真情。我们要教育学生诚信为人,真情为文,在作文的磨砺中,不断发现自我,完善自我,让青春与佳作一起焕发生命的辉煌。心口合一,人文合一,这是一条返璞归真的作文成功之路。

作文是复杂的心智活动,一篇文章的诞生总是经历了客体内化和主体外化反复动作的过程。我们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人”“文”的携手和谐发展,学生的作文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

(作者单位:常州市金坛区第二中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