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文教学之“手眼身法步”

 GXF360 2017-07-09
散文教学之“手眼身法步”

散文教学之“手眼身法步”

“手眼身法步”是戏曲表演的五种技法,“手法”指各种手势动作,“眼法”指各种眼神表情,“身法”指各种身段工架,“步法”指各种形式的台步,“法”总指以上几种表演技术的规程和法则。这里并非想把散文教学同戏曲表演混为一谈,只是借用这耳熟能详的“五法”,谈谈散文教学中如何透过作者的一抬眉、一低眼来关注作者内心的一抹思绪、一缕幽情。

散文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涵盖面很广泛,不讲究韵律的散体文章,包括杂文、随笔、游记等皆为散文。同时,散文号称是最自由的文体,因为它既不讲究音韵,也不讲究排比,没有任何的束缚及限制,通常一篇散文具有一个或多个中心思想,表达方式多样,真可以说是不拘一格了。只是从教学的角度来说,越是不成规范的文章越是没有体例可循,灵活多变的风格赏起来确实心旷神怡,但教起来却是参不透、嚼不烂的“问题文章”。如何让初中学生在其阅读水平上去感知、感受进而体悟散文呢?关键是要找准切入点,从细微之处见真情。以下借用“五法”,谈谈散文教学的实践和思考。

一、“手”——了解散文的写作手法

写作手法是散文布局谋篇的外在形式,在阅读和教学散文时,了解这些手法就是掌握了打开作者心灵世界的钥匙。作者将自己的所思所想借助于一棵草、一朵花来含蓄的表达出来,阅读和教学时,我们首先要了解作者借助的手段——散文的写作手法。散文常用的写作手法有托物言志、借物抒情、以物喻人、托物寓意、寓情于景、对比、联想和想象、欲扬先抑等,这是作者用以传情达意的具体方式。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中,《海燕》《白杨礼赞》《石榴》《紫藤萝瀑布》都是经典的名家散文。对《海燕》《白杨礼赞》内涵的理解必须建立在把握本文象征手法的基础上,只有明确了“海燕”“白杨树”在文中的象征意义,才能更好地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石榴》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阅读和教学时,应当明确颂扬石榴其实是颂扬具有像石榴一样精神的人,同时还表达了自己的理想和追求。《紫藤萝瀑布》采用状物抒情的手法,将情与景紧密的结合在一起,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文中的紫藤萝是作者感悟生命的媒介,也是作者寓意的载体。学习以上这些文章或教学与之类似的散文,必须首先让学生了解散文的一般写作手法,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从外在进入内在,真正抓住散文的中心,进而深入作者的内心。

散文的写作手法除以上这些还有很多,例如:卒章显志,讽喻,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动静结合),虚实结合(以实写虚,寓虚于实,虚实相生)手法等。在日常教学中,加强这些手法的渗透,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自主阅读散文。

二、“眼”——着眼关键字词和句段

散文这种文体结构比较自由,内容相对松散,形式多变而无固定模式可循,因而从整体把握文章常常让学生为难。对于初中生来说,把握散文的形象、内涵、情感等常常让他们无处着手,不知所措。

一篇好的散文,总有许多让人眼前一亮或精神为之一震的字、词、句、段,这些也是任何一篇文章不可或缺的基本元素。从细部入手,着眼于这些字、词、句、段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起到逐一疏通学生阅读障碍的作用。

散文中重要的字词常常表现为在文中反复出现,这些字词常常在文中构成贯穿全文的线索,或点名了主要描写对象,或强调突出了作者的所思所感等。典型的课文有《草》《枣核》等。把握这些字词能帮助学生迅速理清文章脉络,明确文章重点,更好地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散文中重要的句子常常表现为有作者的情感态度转变,或运用修辞手法,或揭示文章主题等,这些句子往往与字词结合在一起,所谓字不离句,句不离段,反之,也能从句中去找字,由句子理解延伸至对某一段的把握,因而把握这些句子能很好的找准阅读的切入点,由点辐射到面,进一步感知全文内容。

散文中重点的段落常常表现为在结构上起重要作用的段落,或记叙描写以外的议论段落,或环境描写的段落等,这些段落通过仔细阅读和理解分析,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形象、领悟内涵、捕捉情感,因此,对这些重点语段可从揣摩语言入手,把握其在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从而抓住作者的所见所闻和所感,明确作者表情达意的重点所在。

三、“身”——紧扣散文本身的文体特点

散文根据所写内容的不同,可以划分成不同的类别,在初中阶段一般主要教学以下几类:叙事散文、写景散文和咏物散文。叙事散文讲求以小见大,“形”与“神”的关系是重点,例如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在了解文章所叙之事的基础上,要重点把握作者叙述中所传达的内在情感;写景散文注意情景交融,情与景的结合是关键,例如朱自清先生的《春》,在欣赏朱自清先生所描绘的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时,要从景的描绘中领会作者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咏物散文托物言志、象征手法的理解是难点,例如郭沫若先生的《石榴》和高尔基的《海燕》,要从所写之物的外在形象特征进一步领会其内在精神品质,进而思考在特定时代背景中具备这些精神品质的人,即由物及人。由此得出,紧扣散文不同的文体特点教学,能使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重点和难点,为散文的进一步精读做好准备。

四、“法”——立足“形神”结合的法则

讲到散文特点,大家都会用“形散而神不散”一语概之。确实,散文内容虽或状物,或记人,或写景,但所写的多为作者自我感悟生活的一些所思所想。因而,散文在形式上往往以个人抒情为主,把抒情、叙述、议论熔为一炉。因而在阅读和教学散文时,要善于透过“形”抓住“神”,通过散文的外在形式,去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在情感。如朱自清的名篇《背影》,面上看似乎有些絮絮叨叨,所讲之事也是“我”与父亲日常生活的一些琐事,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轰轰烈烈的壮举,但细细品味,却句句蕴含着一个老父亲对儿子深沉的厚爱,以及一个成年的儿子悔不当初的愧疚和痛惜,父与子之间浓浓的爱使文章显得丰富而饱满,理解了这份爱再去阅读理解这篇文章即会发现外在的形式不管有多“散”,最终都凝聚为“神”,这蕴含的内在感情将琐事贯穿起来,形成内在的感情线索,使文章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五、“步”——紧跟作者的行文步法

每一篇文章的行文往往是作者精巧安排材料的结果,因而不管叙事、状物、抒情等都往往是有条不紊,层层推进。一篇文章,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或以时间为序,或以空间为序,或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循序渐进,或按情感的发展逐步走向高潮……在这个过程中,作者巧妙地埋下一个又一个伏笔,铺设了一个有一个台阶,使行文流畅而有水到渠成之感。这里常见的手法有:设置悬念、前后呼应、衬托、对比、欲扬先抑等,例如《紫藤萝瀑布》中作者从“不由得停住脚步”到获得“精神上的宁静和喜悦”,最后“不觉加快了脚步”,寥寥几笔,却清楚地交代了作者思想感情的转换过程,而找到这些作者的脚印能更贴近作者的心灵,更好的理解作者的所思所想,从而产生阅读共鸣,这也是阅读和教学散文的一个好方法和好习惯。

散文作为一种现当代非常常见和常用的文体样式,将越来越多的出现在日常读物和书本中。对于初中生来说,散文是初接触的一种灵活多变而略显陌生的文体,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兴趣尤为重要,我们要做的就是给学生指点一条入门的捷径,让孩子们的散文之旅从此启程。

作者单位:(无锡市旺庄中学)

尤林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