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活动时间:2014年1月21日晚7:00—10:00
活动地点:鲲鹏小语呱呱325009房间
鲲鹏小语工作室一群 81299453
鲲鹏小语工作室二群 16832351
主 讲 人: 浙 江 罗才军
主 持 人: 黑龙江 王首朋
文本整理: 黑龙江 关兰波
研修纪实: 重 庆 龙 华
罗才军老师讲座实录:
今天做讲座交流之所以选择这个地方(王崧舟工作室),是觉得它很宽敞很阔亮。在我背后大字是“教育当以慈悲为怀”,我很喜欢这句话,也正是因为这个感召来到这里,所以一直想做一点真正为对语文孩子学语文有帮助的事。这些年来无论做什么课做什么研究,都是朝着这个方向。
今天做的“文体意识关照下的语文教学”,是我将近五六年来语文教学追索的思考和发现。我之所以进行有这样的思考和研究,是因为在长期教学的听课议课磨课中,我发现很多老师认为我们所有的课都可以用一种方法来教的,这是走入了一个惯性的迷茫,惯性是非常可怕的。我们的语文常常是这样的教法:整体感知、字词教学、语言感悟、回归整体、小结作业。我常常想,一个语文老师如这般地教语文,面对所有的课文都这样教,这要产生多大的职业倦怠,还有什么样的勇气去进行我的职业教学呢?这样的教学过程何谈专业的发展?何谈专业化的成长?当我们面对这些惯性化的时候,一定要有自己的觉醒,如果你没有,你应该让自己逐渐逐渐开始反思,面对任何一个文本,我们都用这一种套路,我可以这样说:意味着语文教学将产生更多的近亲繁殖。我们知道近亲繁殖的就有生理缺陷,语文之路也是一样的,闭门造车式的近亲繁殖最后落于的就是某种模式的课文课堂。我说的近亲繁殖也是这样的老师,教了一辈子,结果就只教了一堂课:整体感知、字词教学、语言感悟、回归整体、小结作业。这样的教学怎能不使我们的学生对语文课堂敬而远之呢?模式还有可塑性,一旦到模式化,那就是食古不化、步步自封。
第八届阅读教学大赛之后,涌起的一股热潮是与内容分析式的语文教学说再见,当时在小语界引起很大的反响,很多老师认为“与内容分析式的语文教学说再见”就是语文教学不需要分析,我说这个是非此及彼。我记得钱钟书先生《写在人生边上》,林语堂先生在《世相百态》也好,都有过这样的文章,“有人问:钱钟书,你是什么?”“林语堂,你是什么?”两位大师的回答惊人地相似:我是一团矛盾。没有什么是非此即彼的,教学研究更是如此。我们更要看到工具人文是一体,是融合的。当说到内容分析式时,不是不要内容,小学语文如果没有内容作为桥梁,没有内容作为阶梯,你去直达形式,那这个语文就会让人敬而远之。所以我说,模式具有可塑性。一旦到模式化,也就是内容分析式,加上一个“式”之后,内容分析就要不得了,因为你只会在知识层面平面地滑行。
在我们语文标准里,说语文是一门学习和运用语言的文字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我认为这个清楚得很,这是2011年的课程标准与之前的课程标准最大的不同,也就是说它归约了语文的课程性质,在2011版里,还有这样的阅读教学的建议: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课程标准有这样明确的规定,我们为什么还要忽视这一切呢?究其以上种种,我提出了我的主张:语文教学必须张显文体意识。我认为文体相对于语言、文字、篇章更高级的一种语文形式,它归约了用怎样的语言、怎么的文字、怎么的段落、怎样的篇章去表达。一个诗人写诗歌与一个散文家写散文,它对于语言的把握、运用,对于段落的把握和运用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们不能忽视这一切,除了语言文字的学习运用,我们还要张显文体意识,这个张显文体意识,也不要用非此及彼的二元论,不要上课就开始讲这是什么文体,然后才讲这种文体要教些什么。我认为,教这类文体要有体现这类文体的过程,而不是另外一种新的东西,超越了对内容的理解,对字词的教学。我们只是张显一种文体的过程。为什么要张显?因为它是一种比语言、文字、篇章更高级的一种语文形式,语文形式是语文的根本。
这几年来,我进行不同体裁课文的研究和教学,从文言文到古白话小说、到散文到叙事小说,到古诗到说明性文章,我都在尝试,因为有这些尝试,才有了我的这本书——《问道语文》。我怎么做的?先开发一个课例,花很长时间琢磨这种课例的教法,教出这种课文的文体特征,教出这种课文的语文核心价值,就是说它最需要最核心最强大的语文价值是什么,要把它寻找到,这是教一课,同时我要研究这一类,比如说,教《伯牙绝弦》,我会把小学里的另外三篇文言文《杨氏之子》《学艺》《两小儿辩日》都综合起来看看,研究文言文在小学阶段的落实,研究之后,我会形成一组文章,包括对其它文言文的细读、设计,包括对自己教的这篇文章的思考和感悟,在加上其它老师对我的一些评价,是这样研究一课,感念一组,如此才形成了一个系列,也正是背后有这样一课、一组、一群的研究,我才敢在今天提出这样的观点,我认为没有研究就没有发言权。
说实话,在我们当前,语文教学在文体意识上十分淡薄,原因何在?一种倾向认为,小学语文姓“小”呀,文体说得过早,会对学生造成搅扰,我认为这种说法是对的。但是我所说的张显文体意识,并不是说,是作为一个知识进行系统的讲授。课程标准说了,小学语文的语文知识要不要讲?要讲,但不作系统的讲授。我不是中学或高中,我仍然姓“小”,我通过我的语文手段、语文形式,语文的朗读如师生对读呀、师生交流呀来张显这种文体的特征。但我不会告诉学生,这是什么文章,应该怎么教,所以要怎么写。另一种倾向认为语文跟文体的关系不大,不讲文体照样教,考试照样考呀,是的,考试照样可以考。对于教参的崇拜,可以使我们的老师教出来的学生考到高分,但是他不会感受到语文的魅力。如果不让他发现,文体有这样的特征,每一种文体要自己独特的韵味、独特的美感,独特的篇章结构,那么他永远对语文是混沌一片的,所以我说,究其本质,认为语文与文体关系不大,认为小学语文姓“小”,究其本质认为文体是语文知识层面的东西,是概念化逻辑化的东西,不具有感性直观的特征,我认为这个观点不对。我的想法,文体不只是个干瘪、枯燥的文学知识定义,它应当也是一种鲜活的存在方式。一个作家选择怎样的文体形式,不只是风格使然,有时也包含着表达内容本身的诉求,它是一个鲜活的存在方式,不要把它当成固定的、僵化的流变不居的东西,它是一个全息的整合的,把字词句段篇和谐地整合在一起的一个生命结构,所以我说,它是一种鲜活的存在方式。作家在创作中,灵感出现,它的自然流露,有些甚至是神来之笔,才使我们的文学作品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文体样式,如果进行我们的课堂之后,都用这样一种模式化的、程序化的学习,那么其中的文学体味、文学特色又怎么能让我们的学生悦纳呢?当然,我不是说,张显文体就不需要字词教学,就不要整体感知,这是不对的。字词教学和硬体感知,是我们小学语文任何学段的规定动作,没有这切都不能谈文体的张显,更不能说阅读能力的提升,没有这一切,就不能谈语言文字的运用,回顾我们学过的文学作品,有过小说、散文、古诗文,有时间可以去读一读这些。读后就会发现,小说和散文在表达形式上原来有那样大的不同,诗歌就不用说了,一眼就能看出不同,既然他们是不同的,每一个作家心灵的流露,我们怎么忽视这一切?自顾自地用僵化的固定的模式去教呢?所以我说张显文体意识,具体来说,教散文的时候,我们不能不抓住“形散而神聚”的特点,“执其形,感其神,悟其言”;教学童话时不能不让学生发挥想象,亲历文本,感受语言的诗意和美好,这是童话最大的特征;而教学叙事性文章的时候,不可不引领学生从简单表层的理解走向立体丰富的感受。语文一定要记住:语文不仅仅是理解了,理解非常容易,你不讲学生读了也能理解,我们现在孩子的阅读量、阅读的深度,已经远远地超过以前的我们,所以他们读文章的理解能力肯定比我们强,理解不是难事,关键是到文本中走一个来回,有一个立体丰富的感受这才是难度。再有叙事性文章,把握内在的张力和矛盾冲突,你才能感知到这文章在写法上有这样的特征和优点;我还说,教说明性文章的时候,我们不能不带领学生洞见内部结构的井然有序,结构的清晰缜密和语言的准确简练,从而发现另一种与含蓄缠绵相反的练达和洒脱之美,这是说明性文章的美学追求。练达、洒脱,结构清晰缜密和语言的准确简练,它跟散文不一样,散文可以铺陈,可以独抒性灵,不需要认同,诗歌也一样,不需要认同,但你写的说明文,人家不认同,说得不准确,那这文章就不像是说明文,不是好的说明文,所以说明文化有另一种练达和洒脱之美。教学古典小说,我们不能不进行阅读方法的训练,人物形象的感知和情节的分析,教学文言文和古诗,我们不能不引导学生诵读积累语感,获得审美体验,并传承其中的经典文化,所以教每一类文章我们都要有张显这一类文体特征的过程。如果任有不尊重文体特征的千篇一律的模式化教学大行其肆,不仅消弭了课文,作为文学作品的美感被消弭了,更消弭了作为语文教师的专业立场和职业的尊严。
文言文、古白话小说,去年我们在这里进行过《伯牙绝弦》的讲解,今天就不再讲了。直接说到古白话小说,以《临死前的严监生》为例。如何张显古白话小说的特征?这短短的一篇文章其实是《儒林外史》的节选,节选的这一部分正是文章最在张力的地方,从字词开始教。有三个生字,很好理解不需要教,而课题中“监生”的“监”最容易错,是要教的。“监生”这个称呼也要教,“监生”是对中国古代读书人的一种称呼。所以我在教这篇课文时,首先问的是:像监生这样的的称呼你还知道哪些?我们中国孩子都知道,什么秀才呀、进士呀、榜眼呀,状元呀,我认为这是一种传承。教完“监生”之后,这篇课文还教什么呢?要教一些文体的特征,《儒林外史》这本书在中国小说史上的地位,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说得非常的好,“乃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就是说,鲁迅认为《儒林外史》的出现才是中国讽刺小说完整的出现了。读《儒林外史》的很多专家也说过这样的话,“伟大也要有人懂!”很多人在读的时候并不能读到它背后的悲天悯人。《儒林外史》在五六回中有一个节选,说到“严监生家私豪富,足千多万银子,在县城里还有铺面二十多间,钱过北斗,米烂成仓,奴仆成群,牛马成行……”拿现在眼光来看,起码是个千万富翁,这是我们教之前就应该知道的。这么有钱的严监生“夫妻两口在家度日,猪肉也舍不得买一斤,儿子要吃时,在熟切店里买四个钱的只他就是了。”对自己呢?“过了灯节后说叫心口疼痛,初时撑着,后来就渐渐饮食少进,骨瘦如柴,又舍不得银子吃人参。”很有钱,但对自己对家人很苛刻,是不是真的很小气呢?在《儒林外史》的第五回节里,对“他的哥哥严致和见差人来说此事,他是个胆小有钱的人,看看哥哥又不在家,不邮轻慢,随即留差人吃了酒饭,拿两千钱打发去了。”对结发妻子:“生病时,每日四五个医生用药,都是人参附子,”结发妻子去世后:“自此修斋,理七,开丧,出殡,用了四五千两银子,闹了半年,不必细说。”对妻子的兄弟(两位舅爷):“把小斯都叫出去,开了一张厨,拿出两封银子,每位一百两,递给二位老舅:‘休嫌轻意。”你说他是小气鬼吗?不像!所以任何一部小说,塑造的人物如果是单一的,那是很可怕的,人物的性格一定不是单一的。严监生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式的地主,他有中国传统的一些思考,敛财、聚财,像蚂蚁搬家式的,对待看书苛刻到了极点。在中国的传统中,我们的老一辈老老一辈都会这样的积聚财富。这个人物的塑造其实是很丰满、很圆润、很鲜明、很完整的。课文因为是节选,所以选择了其中的一个部分,选择的这一部分,编者是很有水平的,这一部分很有价值、很有张力。像严监生这样的形象,在国外有很多,其中与严监生相似的是《欧也妮·葛朗台》,“本区域教士来给他做临终法事的时候,十字架,烛台中银镶的圣水壶一出现,似乎已经死去几小时的眼睛立刻复活了,目不转睛地瞧着那些法器,神甫把镀金的十字架送到他唇边,给他亲吻基督的圣像,他却作了一个骇人的姿势,想把十字架抓在手里,这一下最后的努力送了他的命。”这真是要钱不要命呀!这是比较想像的形象。上课时,我想把这些统统都放进去,后来我发现,这失却了语文的本质,教材的本质,编者的意图。教材编者编写五年级《临死前的严监生》,作为五年级的学生,首先要做的是阅读文章的本,还走不到鉴赏的程度,所以我在《临死前的严监生》中走了四步。首先第一步,“见文”。见到表面的文字,没有字词的理解,何谈文体的张显?何谈语文能力的训练?见文,见什么?除了学会一个重要的字——“监生”的“监”,我们还要发现古白话小说还有很多古白话的词汇,“一日重似一日呀,一声不倒一声的”,这些词汇现在不再用,但当时是很常见的,要孩子去读懂,他们是没有这样的阅读能力,以后遇到古白话小说仍然很成问题。第一种方法要结合课文的注释来理解,这样学生一读就懂。第二种方法,没有注释怎么办?聪明的孩子可以联系上下文。第三种方法,借助工具书,如果觉得工具书也达不到理解时,可以用现代的词汇去代替理解,比如说“登时就没了气”,其实就是我们现在用的一词——顿时,这也是一种理解的方法。所以我上这一课时让孩子们读懂读会,能掌握理解古白话词汇的方法。第二步就是“见形”。这才到文体意识的张显。小说文体的特征是什么?三要素:1、人物形象的刻画,这是小说的使命。2、典型环境的营造。3、情节的推进。有人评价过古典四大名著,写得最好的是《红楼梦》,写得最差的是《西游记》,因为它进而的情节都是相仿的,因为里面的人物性格是没有变化的,从头到尾孙悟空都是神通广大,从头到尾都是孙悟空遇到了一个妖怪,就先打,打不赢,就找神仙拿法宝,有后台的就被神仙接起走了,没得后台的都被打死了。从这个意义上讲,《西游记》的艺术价值没有办法与《水浒传》《红楼梦》相比,因为他的人物刻画有些单一。但是作为神魔鬼怪小说,它想象力的丰富,神的体系的建立,中间的过程还是很有意思的。所以,小说最重要的特征就是见形,即见出人物形象,在这篇文章中,有一句:“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倒着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著两个指头;”这个形象成为中国文化甚至世界文化史上的一个经典,只要一说到吝啬,大家就会想起伸着两个指头的严监生,这是人物形象的直接感受。那么这篇短文里有没有典型环境的营造呢?老师一定要读懂这篇文,前面有整整六个句子讲到这个典型环境,“自此严监生的病,一日重似一日,再不回头。”这是第一句——病重。第二句“诸亲六眷都来问候。”这是侧面描写病重。第三句“五个侄子,穿梭的过来陪郎中弄药。”还是在侧面描写病重。“到中秋已后,医生都不下药了;”第四句还是病重。“把管庄的家人都从乡里叫了上来。”第五句还是在讲病重。“病重得一连三天不能说话。”整整六句话,都指向病重。病重过程一层一层推进,一日重似一日,慢慢地病,到医家不下药了,到后来一连三天不能说话,把家人都叫上来准备后事了,首先营造了一个典型的环境,告诉你这个人已经病入膏肓,活不过来了,这样一个活不过来的人,出现了一幕最形象最有张力的——总不能断气。对中国人来说,病得那么重,却不能断气肯定是死不瞑目,还有事情没交待完,很自然地就会关注那两个指头,关注那两个指头就是关注人物的性格形象。教学的第四步就是见性。当我们都关注这两个指头,大侄子猜是:“你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二侄子猜是:“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奶妇猜是:“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跟前,故此记念?”这很有玄机呀。大侄子的话是人之常情,二侄子猜的也是人之常情,遗产怎么分。二侄子当时是过继给严监生的,当二侄子问到钱时,他是他把两眼睁的溜圆,把头又狠狠的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他是生气是绝望是恨得要命,心想:你呀,只知道钱!奶妈的话也有道理,前面两个侄子已经问过了两个亲人,现在问舅爷是不是重复呢?不重复。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讲究任何的大事都要由舅爷来定夺。最后赵氏来猜,也来猜不着,猜个乱七八糟的行不行呢?不行!再猜下去就不符合人之常情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讲究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三是一个吉数,一个大数,而且中国的成语中讲,事不过三,如果再来一个四,那就是累赘,那就是狗尾续貂,那就是画蛇添足,所以情节推支这里,三次就可以了,读到这里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吹一个气球,六句病重的描写是往这个气球里吹了很多气,谁来拿着针来把这个气球弄破呢?就是这个赵氏。赵氏分开众人,走上前道:“老爷!只有我能知道你的心事。你是为那盏灯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这才叫文本的张力,这才是真正的小说,情节的推进叫做一波三折,故事的讲解叫做引人入胜。老不落气,原来只不过是多点了一根灯草,怎么不叫人笑出来呢?!这可是个很有钱的人呀,所谓的讽刺都昭然若揭。你见形时见性时就在研究人物的刻画,就在研究情节的推进。我在教节课时,就让学生读一读严监生的几个侄子和奶妈的话,再找同学读读严监生的反映,两个对着读。就是用这样细微的动作神态的描写,把人物形象生动的刻画了出来,他的生气、他的绝望都展现得淋漓尽致。这就是“见性”。还可以问问学生:让赵氏也猜不着行不行呀?学生说不行。他们感觉到再猜不到这篇小说就没意思了。所以适可而止、事不过三就是小说情节的魅力所在。对读呀、体验呀、批注呀都行,见形、见性之后还有一个见本。见本就是以一篇带多篇,我认为我们的课文都只是一个窗口,是让我们看到更宽阔更广大的世界。我在《临死前的严监生》一课的最后作了见本的处理,出示了不下于十种的封面,我说你要上百度搜,你可以看到一百种封面,从古到今,从中到外,很多人都在读它,说明经典。第一,规定的动作要教,但核心要教出小说的特征即人物形象的感知,人物性格的揣摩,这是最重要的。通过教学的一些手段,指向语文价值即特征。相应的教散文要分三步走:任何散文找到“形散而神聚”的“神”找到,如《匆匆》,只有抓住匆匆,才知道就是在讲对时间流逝的无奈,我们再来感受形象。朱自清把无形无声的时间写出了形象写出了声音写出了俏皮的样子,使时间有了生命力,所以要感知它的形象,还要感知它的语言,好在哪里?写法上最大的特点朝向的是我们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所有人都会经历洗脸、吃饭、睡觉,而这些过程中,写出了时间一晃而过的迅速,而引起了共鸣。你去读离枫的《草丛的村落》,如果你仔细观察,仔细研究过这篇文章,你会发现,这篇文章写法是最大的特点是标点也好、语言也好都讲述了这一点。比如说开头遇到的那只黑甲虫,那是一只游侠,会让人产生惊讶;比如说那些小圆虫的舞蹈你会感到惊异,当小圆虫在演奏时,作者用了大量的感叹感,你会感到惊叹。最后作者用了一连串的问号——惊疑。所以你看,惊讶、惊叹、惊疑、一路有惊慌呀。这是这篇文章最大的核心,它的形很散,但神都集中到了一个字上“惊”,这是另一个微观的世界。所以散文首先执其神、再感其形,最后悟其言,就能把散文这种文体牲教好。
叙事性文章,主要走两步,从表面的理解走向深刻的把握。可以少讲表面的理解,少作内容分析式,从内容的纠缠走向形式的把握,把感悟和形式搞好了,叙事性文章就教好了。如《给予树》。语文的魅力在哪里?我主要抓住词语教学,第一,仔细读会发现,词语上有个最大特点就是并列关系的合成词,比如课题中的“给予”,读一读,看一看,组成这两个词语之间有什么特别吗?学生马上就能感知到这两个字意思差不多的,原来好多词是这样组合起来的。第二板块,这篇文章有三个成语,这三个成语非常好,第一个是沉默不语、第二个是兴高采烈,第三个是如愿以偿。我在教学时分了三步走,首先是读懂,学生都能懂,这样的懂不行,只是理解层面的,逻辑层面的,没有感受,所以我说,谁呢通过朗读让老师明白这三个词语的意思,学生很聪明,读时就不一样了。这样读有什么好处?可以直观感受到词语也有情感也有温度也有强弱,像歌唱一样,在课堂上就好好读,形成语言的节奏和魅力。读到这里还不够,我接着问,课文中沉默不语的人是谁呀?兴高采烈的是谁呀?如愿以偿的人是谁呀?这篇文章除了妈妈之外,主要人物就是三个,主人公金吉娅,沉默不语的人。兴高采烈的是金吉娅的兄弟姐妹,如愿以偿的小女孩,所以能够知道这三个成语对的是谁,也就把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了。叙事性文章就是讲谁做了什么事嘛,这样一拧,叙事性的特点就抓起来了。
不同文体教学策略的运用。我教《少年闰土》,整体感知时排序,先写什么再写什么,相识——相处——离别——回忆。排序做什么?第一知道文章的大概,第二知道小说是有情节的推进的,由回忆写到相识、相处、离别,这是五六年级学生都可以学习的记一个人的方法,详略得当,过程清晰。这种整体感知的方式正体现了小说这种文体的特征。这四个过程就是情节推进的过程。我们再教其它文章时,如《伯牙绝弦》,学生经过朗读,断句之后基本能懂。讲的就是伯牙与子期的故事,抓住人物就抓住了文章的大意。散文《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我在教时,出示了这样的内容,填写的内容都是这篇文章着重需要记忆的东西,这就是文章的神,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梳理了全8文,记忆了生字新词,而且还体现了散文的文体特征。一会儿学的时候就很清晰地知道这讲的是一种生活的方式,生命的境界,是一个奇特民族的奇特风情。所以,不同文体的文章,整体感知的方式可以有这样的不同,教到其它的时候,包括语文形式的感悟,我不再细细讲述。
于文体意识的张显,我认为张显完全可以帮助我们坚守语文的核心价值,是教字词教篇章都高形式的语言形式的表现。低段需不需要讲文体呢?字词教学是绕不过去的,当回来字词源头——那首小诗,那篇童话时,就要教出诗歌和童话的文体特征来,教的方式也不要说给他听。像童诗就要让她感受到诗意的美好,诗歌最主要的价值在于意象,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是典型的一首意象群的诗。意象是什么?是诗人把一个东西的物象、把自己的心境、把自己的灵性,投射到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上。比如说,马致远的《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你能把枯藤换成新藤吗?不行!枯藤跟老树跟昏鸦组成了一个苍凉的语言背景,最后过会有断肠人在天涯。新藤就不可能有这个苍凉的背景,没有这种历经沧桑的味道。《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有哪些意象?泪满衣裳——看得见摸得着的,妻子愁何在——什么东西在了?漫卷诗书喜欲狂!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这都是意象,这意象的背后是什么东西,是喜悦,所以我在教时,把体现杜甫喜悦心情的言行举止划出来,学生很会划,我说有多少种喜悦呀?这里竟然有七种喜悦,“剑外忽传收蓟北”喜从开降,“初闻涕泪满衣裳”这叫喜极而泣, “却看妻子愁何在”这叫喜上眉梢,“漫卷诗书喜欲狂!”这叫欣喜若狂,“白首放歌须纵酒”这是喜不自胜,“青春作伴好还乡”这是现实之喜,“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这叫想象之喜。七和喜悦在一而再再二三地叠加铺陈,但整个诗并没有让我们感受到累赘,之就是诗人的伟大这处,之所以称为诗圣原因也在于此,语文不是概念给予,而是真切的感受,即使是计文体也应该通过直观感性的手段,让学生感知到这种文体的特点,有文体意识的老师教语文就能大气,不拘泥于零敲碎打,有文体意识的老师教语言就能准确,在发现语文内容之后,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内容的确定就比较准确;有文体意识的语文老师教语文就教得轻松,提领一顿之后发现文章是这样编织起来的,于是自言自语就抓住核心,直指人心,有文体意识的语文老师教语文就能教得深刻,肯定不再浮于表面,而是抓住文本写法形式上最大的亮点和特点。
(记录整理:龙华)
【鲲鹏教研】关兰波: "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传奇‘触摸着我们的教学灵魂!撞击着我们成长之路的心灵!!
【鲲鹏教研】王培芳 :
近亲繁殖式的课堂教学,最终导致职业倦怠!
【鲲鹏小语】常新涛: “和内容分析式教学说再见”,是“和纯粹的内容分析式教学说再见”,并不是完全不要内容分析!
【鲲鹏小语】
翁佩英 :
新课标其实就显现了文体意识
【鲲鹏小语】张国山:
罗老师讲得非常有道理。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鲲鹏小语】常新涛 :
内容分析,是学生理解文本、走近文本、走进作者内心世界,学习知识,体味情感,学习文字运用的基础。
【鲲鹏小语】李冬梅:
从开发课例入手,教出这类课文的特征。从一课到一类,形成一组文章的教学经验。研究一课,成就一组。
【鲲鹏小语】王琳 :
语文形式是语文的根本,了解文体特点,寻找不同文体教学规律。
【鲲鹏教研】
刘晶:
先研究课例,研究这一课的文本价值,研究这一类文,从研究一课带一组。
【鲲鹏小语】常新涛:
在教学中逐步渗透文体意识,引领学生去感受文体,而不是“教文体”。
【鲲鹏小语】李冬梅 :
从不同角度审视不同类文章的文体内容,潜移默化地渗透,影响学生。
【鲲鹏小语】王琳 :
让学生感受不同文体表达形式,也是学生日常表达的一种需要
。让学生全方位感受语文,文体可以让学生了解我们的语文有什么表达形式,不至于出现茫然无边际的迷惑。
【鲲鹏小语】李丛强:
这就如鸡、鸭、鱼、肉(猪肉、牛肉、驴肉……),虽然都是肉,但是各有各自的滋味,如果失去了各自的滋味,那就变得枯燥乏味了……
【鲲鹏小语】王琳 :
语文不止是理解,理解不是难事,到文本中走一个来回,有个立体感受才更重要
。
【鲲鹏小语】李丛强 :
理解是阅读能力,是工具性层面;立体丰富感受,不仅有工具的层面,更有包括人文等多种层面的收获。
【鲲鹏小语】
翁佩英:
说明文的练达和洒脱之美,这是罗老师对说明文的独特理解。
【鲲鹏小语】王琳 :
从生字开始,监生二字,音要教,称呼要教,对理解文本整体有用——罗老师给我们说的是教什么的问题。
【鲲鹏小语】李冬梅:
高段也要有字词的教学,但只教孩子不会的。
【鲲鹏小语】常新涛:
这就是文本解读,已经远远超出了文本细读。如此的精心准备,才使得小语教师对小语教学更加了解。
【鲲鹏小语】李冬梅 :
五年级孩子只有阅读此类文章的本领,并不具备鉴赏此类文章的能力。备课备学生很重要。
【鲲鹏教研】陆焕杰:
文言文词语教学方法1.看注释2.联系上下文3.借助工具书4.现代词汇代替
。
【鲲鹏小语】张国山:
借文,学文,赏文。
吉林*邢佳文
:
我国传统的读解方式:熟读、精读、点评、深思。
【鲲鹏小语】李冬梅 :
典型环境的营造也是白话文小说中人物塑造的重要内容,也是不能忽视的。
【鲲鹏教研】陆焕杰 :
小说的特征:1.典型人物的刻画
2.典型环境的营造
3.情节的推进
。
【鲲鹏小语】李冬梅:
其实这类文章只让孩子读,难度是很大的。但是老师引导得法,孩子不但能读懂,还能读得有兴趣。
【鲲鹏教研】王培芳:
白话文小说要教出人物形象的感知、感悟,人物性格的揣摩。
【鲲鹏小语】王琳
对
大家
说:
所有的课文都只是窗口,见文,见形,见性,见本——阅读
。
【鲲鹏小语】
翁佩英:
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一定的教学手段,基于文体特点进行教学,对学生进行文体渗透。
【鲲鹏小语】李冬梅 :
通过教学过程,通过一些手段,大家熟悉的方式方法去教学文章,但是要直指语文的核心价值。
【鲲鹏小语】李丛强
对
大家
说:
通过对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表达方法的感悟等各种教学层面与环节的实施来实践“文体意识关照下的语文教学”。
【鲲鹏小语】王琳 :
少讲表面理解,少做内容分析,从内容的纠缠走向形式的把握。
【鲲鹏小语】王琳 :
从词语入手,读懂-词语有温度,有强弱,像歌唱一样,形成语言的节奏和魅力,再就词入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
【鲲鹏教研】赵翠芳:每一篇文章代表一种文体的某一种表达方法,教师要深入解读,抓住其特征,其实教科书编者安排每一篇文章都有一定的训练意图,老师要先读懂这种意图,确立教学目标,再选择合适的策略传递给学生。
【鲲鹏教研】王培芳:
回忆-相识-相处-离别的写法,是学生都可以学习的记忆人的写法。
【鲲鹏小语】李冬梅:
喜从天降
喜极而泣
喜上眉梢
欣喜若狂
喜不自胜
现实之喜
想象之喜——七喜喷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鲲鹏小语】张富英:
看得见的摸得着的就是意向,杜甫之诗其一的七喜喷涌,直观感性。弱水三千只取一瓢。有文体意识的老师教语文就教的准确、轻松、深刻。
【鲲鹏教研】王培芳 : 1、读最好的散文,可以读到:赵丽文,林清玄。2、自己要有广泛的阅读,有背景和底垫。3、读一读《散文的审美建构》
老师,叙事类文体有没有一些教学模式可以遵循?罗老师的理念真好!要有自己的风格,不要丢失了原有的属于自己的独特教学特色。
【鲲鹏小语】张富英:
不能模式化,可以借鉴、学习,不能成为束缚的圈圈套套!叙事性文章是最容易懂的,在读懂上少下功夫,注重文字的背后感受情,感受语文的味道,2,从简单的理解走向文章的感知与感受。高段的钓鱼的启示,不能教为品德课!可以教的有意思一点,说理一代而过,学生很容易理解的。
【鲲鹏小语】李学淳 :
《钓鱼的启示》关注情感的转化
。
【鲲鹏小语】张富英:
这条鱼该不该放?钓鱼的辛苦?钓到鱼时一个人都没有,叩问心灵,张力!那么多的不放的理由,一个轻飘的放的理由!张力很大的,在这个基础上要理解,要把这条留下的理由呢,越充公,最后却放掉了那条鱼,欲扬先抑。
【鲲鹏教研】豫张海林:
除了文本中的表达方法外,钓鱼的启示,做为用件类的文章,深入体会、感知其伦理内涵不好吗?
【鲲鹏教研】赵翠芳:
叙事性文本抓情感冲突
。
【鲲鹏小语】张富英:真实的面对自我,谁愿意放,谁不愿意放!让孩子自己选择!规则意识的培养!中国以破坏规则为荣!从文字笔法的理解,不要被套住。不能重点在写法,年轻教师不合适。最大的功能最大化。本课教化的功能大于语言功能!让生进行心灵的拷问,灵魂的质问。有过怎样的不放与放的理由。
【鲲鹏小语】史彩平:我以为,所谓文体意识观照下的语文教学,就是语文课堂上各种语文教学手段的选择、教学媒体的使用以及教学方式的确立,都是在文体意识的指引下进行的。于是,文本整体感知的方式、感悟语言的方式以及进行语言实践的方式,都如箭矢,射向文体本身的特点这个靶心。
河北
苗雅萍 :
文本不同,方式方法方略也是不同的,切记。罗老师给我们的是一种引领,引发的是我们的思考,罗老师给我们打开了语文教学又一扇窗,广阔的世界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用智慧创造独特的精彩。
【鲲鹏小语】
杨爱红 :
文体意识的渗透重在老师备课之前的功夫,课堂还要让学生水到渠成的慢慢理解为好,不可过于强求。文体意识的渗透,在课堂上重要的还是阅读方法的引领,可以这样理解吗?如:散文、小说、古诗,彰显其文体的特点。但叙事的,可以通过文体意识的渗透,是可以指向写作进行练笔的。
【鲲鹏小语】张国山:“文体意识”是一种思想,不是模式化的方法,过于追求方法,又将进入一个新的模式。
鲲鹏小语
张富英:诗歌最需要教的核心是诗歌的意向!怎么表达的要教!小说会不会有其它的重叠的内容?典型环境的感悟!边读边感悟!~前边的华丽,后边充满的刺激的,情境交融的张力!说书的方式,开脸!
【鲲鹏教研】靳海燕
:
《临死前的严监生》,从严监生的三处摇头这一动作细节中可以揣摩领悟。
课本的写法活灵活现,这就是小说情节设置上的一波三折,引人入胜,而且展现了那种讽刺的效果。因为中国小说讲究“事不过三”。
活动答疑:
如何进行写作阅读?
答:做得最好的是管建刚老师。指向写作的阅读,从诗文的角度有一定的偏颇。只是把阅读的过程当成了一个阶梯,当成阶梯就不能对文本进行好好的把握,跨越的过程就忽略了传承。所以语文老师在阅读课堂上应该坚守住阅读的本位。包含了识字写字,阅读能力的训练。写作方法的习得,甚至还有审美情感的熏陶,这一切都不能缺失。否则语文会走入机械式的泥潭。
叙事性文章除了矛盾冲突还会抓什么?
答:以《钓鱼的启示》为例,这条鱼该不该放?不该的原因有哪些?1、鱼大。父亲是个钓鱼高手,都从没钓过这么大的鱼,对孩子来说多大的诱惑呀。2、钓得辛苦。这么不容易钓到的鱼不能放。3、钓到这条鱼时,周围没有一个人,这是考量心灵的方式。在理解之后,知道不放的理由这么多,放的理由只有一个——离捕捞的时间还差两个小时。那么多不放的理由板书出来,不放的理由只有一个,这形成多么大的张力呀,这就是这篇文章的魅力所在。不仅是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而是让学生感知到,这篇课文作者是用辽些矛盾冲突才做出了那样的决定。有了这个过程,结论才会水到渠成。让学生感知到作者为什么要用大量的篇幅去写让鱼留下的理由呢?这就是写法上的特点。拿中国的话说是欲扬先抑,这是一种笔法,形成一种张力。学生经历了一种心理的过程。在篇文章里不能用来让学生写,因为它的教化功能大于它的语言功能。教学这篇时,应该让学生在文本中走一个来回,经历心灵的拷问,灵魂的质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