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空白留一点,精彩多一点

 GXF360 2017-07-09
空白留一点,精彩多一点

空白留一点,精彩多一点

陈 颖

格式塔心理学派“完形压强”理论认为,当人们在观看一个不完满即有“缺陷”或“空白”的形状时,会在知觉中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紧张的“内驱力”,并促使大脑积极兴奋地活动,去填补和完善那些“缺陷”和“空白”,使之趋向完美,构建成一个“完形整体”,从而达到内心的平衡,获得感受的愉悦。语文课堂教学也应当讲究留白艺术,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让学生积极参与,主体意识在教师留下的空白里得以充分发挥,从而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留出想象的空白,让学生“看见”更多

学生学习语文时往往伴随着丰富的想象活动。阅读时展开想象,可以拓宽认知领域,深入文本描述的意境,活现出塑造的形象,理解、感悟蕴含的情感、智慧,受到教育熏陶。此时,教师可以根据文本所描述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想象画面,勾勒出他们心目中最美的图画。甚至可以让同学们跳出文本想象,让大脑“想”得更广;让眼睛“看”得更远。在给学生留出想象空白的基础上再让同学们进行说话练习,我们不难发现,有时学生“看见”的似乎比文本更鲜活、丰富。

【案例】笔者在教学苏教版六(上)《草原》时,课文第一小节用明丽的语言描绘了美丽辽阔的草原风光。对于从未亲身体验的同学们来说,尽是空洞的文字不足以带领他们驰骋大草原,简单的“讲”是不行的。反复思索之后我决定将主动权交给学生,留给他们一片空白,让他们依照自己的想象将心目中的草原风光勾勒出来。都说孩子的想象是最丰富的,让孩子自己去想象那一幅幅草原风光或许更能激发他们内心深处对草原的欣赏和赞美之情。于是我进行了以下设计:

师:同学们静静地闭上眼睛,听老师美美地把第一小节读一读。你们一边听一边在脑海中勾勒画面,听完后,告诉大家你好像看到了什么?(配音范读)

(当读完后,学生们一个个迫不及待地把手举起来。)

生1:我看到了牛羊在碧绿的草原上悠闲地散着步。

生2:我看见一望无际的草原,就像是涂了一层绿色的颜料。

生3:我看见这儿一群,那儿一堆的白羊,就像一簇簇白色的大花。

生4:老师,我能不能说你没有读到的内容啊?

师:(很惊喜)当然可以。

生继续:我看见有几个调皮的孩子在那翠绿的大草原上自由自在地放着风筝。他们笑着,跳着,开心极了。

生5:老师,老师!我还看见了我们全班同学穿着蒙古同胞的衣服在草原上做游戏呢。

(其他同学都笑了)

生6: (急切地)还有这儿一堆,那儿一片的蒙古包呢。

……

师:大家说得真好,让我们再一次置身到美丽的大草原中,带着满满的赞美读好这段话。

生齐声朗读。

这一环节的设计,取得了令我满意的效果。当我伴着悠扬的乐曲声,深情地朗读时,学生们静静地欣赏着,不时露出微醉的神情。似乎真的随着我的朗读置身到了大草原一般。因此,在后面的想象环节中,大家踊跃发言。无论是课文中的景物还是想象中的景物,都说的精彩纷呈。虽然不曾见过草原,没有领略过大草原的风采,但每个孩子都通过想象为自己勾勒了一幅美丽的草原风景图。此情此景已然展现在面前。于是,在最后的朗读中,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

二、留出质疑的空白,给学生创造个性的空间

创新是一堂课的生命。创新的土壤是个性,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在课堂教学中留出一定的空白,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大胆质疑。在这片开放的土地上,少了一些束缚,学生的创新思维自然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案例】教学苏教版第九册《嫦娥奔月》,在研读教材时发现,文中插图所画的嫦娥似乎不太符合文意。文本中嫦娥朝着月亮飞去是十分不舍地、深情地凝望着大地。而插图中的嫦娥似乎还带有向往的神情。于是,我大胆地在此给学生留了个质疑的空白。

师:同学们,听着后羿那深情的呼唤声,嫦娥哪里舍得离开呀?她的心中有千万个不舍。可是为了百姓,她只能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后羿,飞向了月亮。(出示插图)同学们观察这幅插图,你觉得有什么不合理的地方吗?

生有短暂的思考,然后一个个兴奋地举起手来。

生1:老师,我觉得嫦娥眼睛注视的方向不对,她应该回头注视着大地。

生2:我觉得嫦娥的眼神中应该要多一丝不舍。

生3:这时如果嫦娥留下两行舍不得的泪水就更好了。

学生们都笑了。

师:同学们可真是一个个出色的小画家。如果改画可能太麻烦。老师想让大家改一改课文,给第六小节后面再加一段嫦娥奔月时的描写。可以抓住她的神态、心情描写。

(生进行想象写话练习。)

师:哪个小作家来说说你是怎么帮课文添加的呢?

生1:嫦娥朝着月亮飞去,飞一会回头望望大地。十分地不舍,不觉流下两行泪来。

生2:嫦娥朝着月亮飞去,泪眼婆娑,不时回望大地,万分不舍。

师:同学们写得真好。只要你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即使是语文书,你们也可以大胆地提出自己的意见,然后进行修改创造。相信你们一定会写得比课文还出色。

虽然这只是一次小练笔,但我给学生提供了质疑的机会,带领同学们大胆地发现问题,以“编写课文”的形式让同学们学会创新。这样的留白形式不仅给学生提供了写的机会,也让学生学会仔细地观察;敏锐地发现问题;大胆地说出内心的想法。

三、留出语言的空白,还学生一个畅所欲言的课堂

一堂好的语文课,是学生能畅所欲言的课堂。我们的教材中藏有许多空白之处:一句话;一个关键词甚至是一个标点符号都有可能成为学生们“填空“的对象。教师应该抓住契机,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的语言充分地理解,发表自己的看法,畅所欲言。

1.抓住关键词语留白

教师要善于寻找文本蕴含的语言实践契机,巧抓关键词语补白,引导学生在大胆合理想象中体验课文情感,与作者、文本发生情感共鸣。

【案例】苏教版第七册第6课《徐悲鸿励志学画》中有这样一段话:

“功夫不负有心人。三年过去了,徐悲鸿在巴黎高等美术学校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结业考试。他创作的油画在巴黎展出时,轰动了整个画界。”

我在教学的时候这样设计:

(1)“轰动”是什么意思?画展当时的情形会是怎样的?

(2)假如你就是前来看画展的人,你会怎么想,怎么说呢?

“轰动”一词,如果就词解词的话,学生的理解可能会苍白无味。但此时巧抓关键词语留白,使学生仿佛来到现场,他们激动地用语言描绘着徐悲鸿举办画展时的情形:

生1:当时展览馆里人山人海,从法国各地闻讯赶来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把大门口挤得水泄不通。

生2:人们赞不绝口:“画得太好了,画得太好了!我从来没见过这么完美的画,中国人真是了不起!”

生3:徐悲鸿的同学说:“我们法国人自愧不如啊!唉,甘拜下风!”

这是学生从心底发出的最纯真的声音。笔者抓住关键词“轰动”,引导学生品味、补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之中体悟到了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获得语言滋养。在开放的心境中,情动而辞发,获得思想与语言的同构共生,个性化的语言自然流泻,情感与语言水乳交融。

2.抓住标点符号留白

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章不可缺少的细胞。有些课文往往用省略号留下空白,让读者去联想,去补充,其实在这些似乎“无”的空白之中,渗透着极丰富的“有”。

【案例】在教学苏教版第六册第3课《庐山的云雾》第3自然段时,笔者运用多媒体课件,形象地再现了课文内容,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这段优美的文字及画面已深深地映入孩子们脑中。此时,我进行适当的留白拓展:“刚才一位同学发现了省略号的秘密,庐山的云雾,还会怎样变化呢?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也来当一当小作家,仿照课文自己练习写一写,然后在小组中说一说。”学生在朗读中已经有了感悟,在朗读中已经培养了语感,这样安排拓展练习非常巧妙,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学生的回答异彩纷呈:

生1:眼前的云雾,刚刚还是一位翩翩起舞的仙女,转眼间就变成了一头高大威武的狮子;明明是一只可爱的小白兔,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它又变成了一只顽皮的卷毛狗。

生2:眼前的云雾,刚刚还是一条洁白的哈达,转眼间就变成了一枝婀娜的百合花;明明是一只威武的大象,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它又变成了一座皑皑的雪山。

……

这里,我抓住句末的省略号,引导学生仿照句式接着说下去。学生的思维很快地被激活了。因此,课堂上生成了一句句精彩而灵动的发言。这样留白,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语感,训练了遣词造句的能力,而且进一步感受到了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学生在填补空白的过程中,加深了对语言的印象,增强了语言积累的效果。

四、留出情感的空白,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语文教学同时也是一个情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以富有情感的方式教,学生应该以富有情感的方式学。但是,教师的情感体验不能代替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应留出自己情感体验的空白,引导学生去阅读文本,进入情境,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案例】仍以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嫦娥奔月》为例。这篇课文属于神话故事。神话故事都是 “唯美”类型的,但这个“美”又不是触手不及的,只要我们努力的话,人人都可以成为故事中人。在教学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孩子们感受故事中的人性美,是学习神话故事的重点。这样,孩子们才会耳濡目染,以文中人物作为镜子,学习做人根本,成为一个个健康的人!在教学中,我几次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化身文本中的人物来体会嫦娥的“心灵美”。

(1)“想象一下,嫦娥平时是怎样接济老百姓的呢?你觉得她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2)“面对着奸诈贪婪的逄蒙,嫦娥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呢?这时你又看见了一个怎样的嫦娥呢?”

(3)“当嫦娥无奈吞下仙药时,她百感交集,她会想对后羿说些什么,对老百姓说些什么呢?”

(4)“嫦娥就这样依依不舍地飞向了月亮,如果此时你是心急如焚的丈夫后羿或者平常受嫦娥照顾的老百姓,你会对嫦娥说些什么呢?”

这样文质兼美的文章中,情感脉动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情节的深入;人物的渐趋丰满;感情的冲突与转折往往形成文本的耐人寻味之处,紧紧地抓住,你就能让学生的心与文字直接对话,聆听着文字的呼吸,感受着文字张力,从而能够达成深刻思维、细腻情感与敏锐语感的共生共存。在此教学中,这样一系列的情感留白让学生在不自觉中就将一个“心地善良、机智勇敢、造福百姓”的嫦娥说了出来。也在不自觉中对嫦娥心生敬意。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和“悱”实际上就是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前的心理状态上的空白,此时,学生的注意力、思维、情感、意志等交织在一起,是智力发展的最佳时刻。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善于创设这样的“留白”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愤”和“悱”的状态,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语文能力,把握机会及时对学生进行激发和启示,创造条件为学生的“思”和“言”提供机会,使他们产生“言”的欲望。语文教学是一门以学生为主体的“主体艺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留白”艺术正是这种“主体艺术”的具体显现,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作者单位:常州市金坛区河滨小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