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庸》讲记(101)

 清醒4321 2017-07-09
其实,一切的学修都是如此。我们在座的也有学净土、念佛的朋友。念佛要怎么念?印光大师说过要真信、切愿、力行。真信切愿我们就不多说了,力行是什么?就是真真切切把一句佛号从头念到底,要不断地念下去,要全身心靠在这六字洪名上,让他带你离苦得乐。印光大师说要一句顶着一句念,要绵绵密密、不间不断。这也是在讲“反复其道”啊!
  
  修净土如此,参禅同样如此。虚云和尚说,参禅贵在功夫落堂。什么叫功夫落堂?就是参话头的时候,也要绵绵密密,不间不断,吃饭睡觉都处在“参”的状态。你被这个话头抓住了,进入了“参”的状态,想放都放不掉,如影随形一般,这就是功夫落堂的时候。这个时候,你吃饭睡觉都是它,饭里茶里都是它,无论你做什么,都被这个话头缠住,欲罢不能,吞不进吐不出。这样一旦因缘成熟,或是自己一念豁开,或是外界风吹草动、触着碰着,你就会在一刹那打开本来,破参开悟。所以,参禅也是要“反复其道”,用《中庸》这里的话来说,就是“不息则久,久则征”。
  
  现在国学热,讲四书五经的老师也多,但绝大多数都是当学问来研究,充其量讲到圣贤的不同境界,觉得好高远啊!虽不能也,心向往之。但是,如果不落实到功夫上来讲,大家仍然没有下手处。要讲功夫修养的话,就必须要打通儒、释、道才能有所体会,但这样的人就很少了。
  
  我们书院网站的“龙江禅堂”上,有一个人叫波罗木提什么的,名字一长串,他提了一个问题:“什么是实修?”很长时间也没人跟这个帖子。其实所谓的实修,非常简单,实修是最简单的,就是“反复其道”。麻烦的是什么呢?是你信不信这个“反复其道”。在信愿上,你要像《大学》里说的“格物致知”,要彻底搞明白这其中的道理,才能够真信切愿。但要搞明白其中的道理,这个过程就很不容易,仍然需要你“反复其道”地参学了义经典、“反复其道”地勤学、闻思。所以,学修的关键,还是在建立正知正见上。你对学修的正知正见有了坚固不变的信心之后,真实的愿力自然会产生,再进入实修的状态,那就再简单不过了。
  
  《易经》上说“易简而天下之理得”,古人也说“易也者,道吾心之阴阳也”。乾坤二卦都在我们的身上,回到自己的身心上来,这就是最简单的一个“转”字。可就在这最简单的“转”字中,你能够一句佛号念到底吗?不管吹风下雨,不管生死涅槃,不管烦恼菩提,把什么都扔掉,统统都扔掉,就抱定一个蒲团,把一句佛号念到底,行吗?这个就是实修!能够一个咒子持到底,这就是实修!有些学密的朋友,动不动一个咒子要念几十万、几百万、上千万,乃至要念多少亿,天天手拿着珠子在念,这就是实修的状态。
  
  不要小看这个!不要觉得人家成天这也不管那也不管,就是在数念珠,没出息。其实,他这也是在“反复其道”啊!不息则久,就这么简单!但是,恰恰越是简单的,越是难以做到。只要你真正能够做到了,久而久之,肯定好消息会来。
  
  “不息则久,久则征”,征是征兆。只要真正在“反复其道”用功了,真正把一句佛号念下来,久久不断念得笃实了,一定会有征兆,这叫做感应道交,念佛念到弥陀现前了,这就是“久则征”。有些人发心修忏,真正修下来了,也是要有验证的。什么验证?你自己知道,白天做事是什么样子的,自己的业障有没有清净,你自己是知道的;夜里的梦境是清晰还是昏浊,在梦境里能不能做主,这你自己也是知道的。这些功夫都是真实不虚的。功夫不负有心人,所以,久则有征。只有在“反复其道”上笃实用功的人,得了真实受用的人,才会明白“久则征”的味道。
  
  过去参禅的人有所悟入,得了个入处,有时就会感叹一句:“始知宗门有奇特事!”原来禅宗门下,确实有无法用语言文字表达的奇特事;原来在禅宗门下,确实有殊胜于教下的不一样的地方,不像我们平常玩口头禅,嘴巴上说空说有,心行上落不到实处。只有在心地法门上找到了感觉,他才会说这样的话。只有真正在真参实悟上下了一番苦功夫,“久则有征”之后,才能把这个踩得稳、坐得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