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加强修改:读写结合的有效策略

 GXF360 2017-07-09
加强修改:读写结合的有效策略

加强修改:读写结合的有效策略

吴丹丹

笔者在近几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对小学高段的读写结合训练进行了一些探究和尝试,发现加强修改是一个具有实效的读写训练的策略。这里的修改,是指学生运用本课刚习得的语言、段式、文章的写法,对原来自己的习作进行补充完善。

还是以苏教版五(下)《水》为例。笔者曾经听过另一位老师的课,他在同一个环节上的设计便运用了修改策略,效果颇佳

课文:“从头顶倾注而下的水滑过了我们的脸,像一条小溪流,顺着脖子缓缓地滑过了我们的胸和背,然后又滑过了我们的大腿和膝盖……在水的滑动中,我听得到每个毛孔张开嘴巴的吸吮声,我感觉得到血管里血的流动在加快。水,它不多不少,在抚摸过全身的每一寸皮肤后,刚好能够润湿脚板,地上几乎没有一滴被浪费掉的水。”

在品析“滑”字的妙用之后,教师说:现在,因为这一勺水,我的每个部位,每个毛孔,每条血管,每寸皮肤都舒服了。那么,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从头顶倾泻而下的水,让我全身上下都舒服了”?学生交流之后,教师总结道:好的文章就是要有滋味,就是要把模糊的感觉写得具体了,把朦胧的感受写清楚了。这叫细腻,这叫生动。同学们前段时间写过一篇想象作文《假如停水一个月》,许多同学在描述一个月后水来时的情景:“水终于来啦!我对着水龙头大口大口地往肚子里灌水,真爽呀!”学习了这段后,你能把“爽”这一模糊的感觉写具体吗?

出示:“甘甜的水涌进了__________

,涌过了__________,涌入了__________……我听得到__________,我感觉得到__________。”

教师最后总结水说:“是呀,这种快乐的感觉就和作者很相似了!”

听完这节课,我不禁对这个环节的设计拍案叫绝。我们常常困惑于学生在习作时不会把细节写具体写生动,而我们的指导也时常会陷入空洞说教的泥淖。这位老师引导学生使用课文的句式,将习作中普普通通的一句话扩展为五句,学生讨论热烈,交流积极,说出了不少精彩句段,实实在在实践了一回“细腻生动”的描写。

笔者在实践中发现,加强修改这一读写结合的实施策略有以下几点妙处:

1. 提供材料

修改的材料是学生自己写过的习作或片段,学生都非常熟悉。这一方法为学生提供了写的扶手,让学生的写有的放矢,不会为在短短的几分钟内寻不着写的材料而抓耳挠腮。

2. 提高兴趣

张万化老师说过:儿童的兴趣点是最直接的学习动力。有效的课堂教学需要寻找和文本基调一致的兴趣点,需要寻找和儿童心智水平相吻合的调动学习兴趣的方式,营造儿童感兴趣的课堂教学气氛,采用符合儿童心理的手段和方法有趣味地进行教学。当学生在学习新课时,发现自己或同学的作文片段也出现在了老师的课件中,都会对教学内容产生很浓的兴趣。

3. 建立冲突

儿童的认知冲突是学习的内驱力,是宝贵的资源。儿童和文本的冲突,是学生“旧我”和期望达成的目标“新我”的冲突。文本的关键训练点是语文课堂教学价值得以实现的载体,是兴趣和冲突赖以存在的平台。所以,让学生的习作和课文的优秀词句同时呈现,就是给学生制造了认知的冲突,让学生产生由“旧我”到“新我”的内驱力。

4. 增强实效

修改是写作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提高文章质量的重要手段。新的 《语文课程标准》中把培养学生“养成自己修改文章的习惯”作为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而长期的作文教学中教师只注重指导“写”,而忽视指导“改”,从而偏废了学生修改作文的习惯和能力的培养。其实,只要教师做个有心人,就不难发现,作文修改的指导和平时的阅读教学也可以紧密结合,每篇课文都是一个例子。充分发挥课文语言示范的作用,就可让学生的习作修改得到有效指导,从而切实提高写作水平。

当然,使用修改这一策略时要注意的是:

一是不可贪多。学生的习作可能很长,但课堂上的时间是有限的,所以我们选择修改的内容一定要精、准,易于学生操作,切不可贪多。

苏教版六(下)《三亚落日》一课是一篇写景类文章,其语言特色是大量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在第一次教学《三亚落日》时,我选择了一位学生先前写过的一篇关于日全食的习作,让学生们在品读并背诵课文精彩片段后,对这篇习作进行修改,要求是:“发挥你的想象,恰当地使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相信对日全食的描写会更加生动、精彩。选择一处画横线的句子进行修改完善。”

学生的习作如下:

日全食开始了!原本灰蒙蒙的天更加灰暗了,更加像傍晚了。

原来滚圆的太阳已经有了一个小小的缺口。

渐渐的,缺口大了一点儿。

天阴沉沉的,像是要下雨了,天桥上的人越来越多,越来越热闹,我的心也在焦急地等待。

太阳已经消失一半了。

马路上平时横行霸道的汽车只能慢慢地爬行,原本风驰电掣的摩托车也只好停下来了。

太阳已经只剩下一小部分了,好多人都打开了手电。太阳现在只剩一点点了,失去了原来的光辉。

整个世界死气沉沉的,原来绿油油的小草,大树好像都失去了往日的勃勃生机。

可时间不等人,已经日全食了,交通堵塞,通过望远镜也只能看到一个淡淡的光环,天空如同黑夜一般。这个形象持续了两三分钟,终于,光圈慢慢变大了。

我想:日全食应该结束了,可我并不打算回去,我还想看看怎么“日出”的。

我原以为这样的设计让学生有了选择的空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确定修改的语句。可是实际效果却与设想大相径庭。一是学生阅读较长的文章和选择语句都耽误了一定的时间;二是交流点的分散让课堂上很难形成思维的集中和碰撞。

第二次上《三亚落日》,在这个环节我进行了小小的改动,将修改的对象缩减为这一小段:“已经日全食了,交通堵塞,通过望远镜也只能看到一个淡淡的光环,天空如同黑夜一般。这个形象持续了两三分钟,终于,光圈慢慢变大了。”并且出示了日全食的图片。学生们展开了想象,或将日全食的光环比作“光华璀璨的钻石戒指”,或将它比作“天使头上闪耀着圣洁光辉的光环”。最为精彩的是这篇习作的小作者,将他修改后的精彩片段朗读给全班同学听后,赢得了雷鸣般的掌声。这就是修改给学生带来的最直接的成就感。

小作者修改后的文章如下:“就像在一瞬间,太阳穿上了黑色的魔法袍,隐去了金色的光辉。路上的汽车和摩托车也一下子失去了方向,像一个个小甲虫在公路上慢慢地爬行。原本顺畅的交通堵塞起来,整个世界似乎沉浸到无尽的黑暗中。透过望远镜的镜头,漫天的黑幕中只有淡淡的一轮光环,恰似那光明女神手中的戒指,一闪一闪的。终于,那道光环刺破了黑暗,漫漫地溢出来,越来越大,越来越亮!”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要精选修改内容,贪多反而效果不佳。

二是可以预设。修改的内容不一定非要是学生原有的习作,为了制造学生的认知冲突,可提前一两天让学生写相应的片段。刚写的文章创作思路最为清晰,也最易在课堂上激发起修改的热情。

笔者在教学《莫泊桑拜师》之前,让学生观察当天早读时走进教室的第一位老师的状态,写一个小片段,字数不限。因为没有要求字数,一些学生便只写了一两句话,理由是老师进来很平常,没有什么好写的,而这正是我所需要的预设。

课文片段:“不,不不!怎么能说没什么东西好写哟?那富丽堂皇的马车跟装饰简陋的马车是一样的走法吗?烈日炎炎下的马车是怎样走的?狂风暴雨中的马车是怎样走的?马车上坡时,马怎样用力?车下坡时,赶车人怎样吆喝?他的表情是什么样的?这一些你都能写得清楚吗?你看,怎么会没有什么好写呢?”

在与学生讨论完这一段9个问题连用的妙处,以及福楼拜的高明的引导方法后,我出示了学生的小片段:“吴老师今天抱着我们的作业本,不急不忙地走进了教室。”并说有的同学对早上老师进教室门的样子感到困惑,说是没什么好写的,请教在坐的各位大师们,看看能不能也像福楼拜第二次指导莫泊桑那样引导引导我们?

出示:“不,不不!开车怎么会没有什么好写的呢?

你看,怎么会没有什么好写呢?”

学生的参与异常热烈,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引导问题,如:“老师的衣着和平日一样吗?有什么不同之处?”“老师手中有没有拿什么东西?”“老师的表情神态怎么样?你能看出老师的心情吗?”“从老师的步态你能感觉出他的情绪吗?”…… 我要求明早再观察最后一位进教室的同学的状态,用早自习时间写一个小片段,看看谁是咱们班的小莫泊桑。第二天,当最后一位同学在全班同学的凝视注视下红着脸溜进教室后,一片笔声沙沙……

一位学生这样写道:小H今天又是踩着铃声,最后一个进入班级的。也许是预料到自己将成为大家的“模特”,他尽力低着头,缩着脖子,本来就不高的身子显得更矮。在大家注视的目光中,他吐了吐舌头,踮起了脚尖,一溜烟冲到了自己的座位上。

(作者单位:南京市外国语学校仙林分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