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乌梅丸改煎剂用多大量?教科书上写的对吗?

 幻圆 2017-07-10

 

        乌梅丸是《伤寒论》厥阴病篇的第一个方,被历代医家所重视。清代以前的医家多着重研讨乌梅丸治疗蛔虫病的机制,如《圣济总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等均载有该方,其中对乌梅丸主治疾病主要是围绕"蛔厥"和"久利"而进行的。

 

善用乌梅丸的大家是谁?

       从古至今善用乌梅丸方的大家不计其数。清代开始,渐有医家侧重探讨乌梅丸主治厥阴病的机制。那些善用乌梅丸的大家除了张仲景,还有叶天士、陈修园、柯琴等,尤其是叶天士,善用乌梅丸治疗多种内伤杂病,并在乌梅丸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成就了椒梅汤、人参乌梅汤等六个方(后由吴鞠通整理问世)。

 

        如果不是为了治疗蛔虫症,医家大多将乌梅丸改为汤剂使用。那么其用量、比例到底应该是怎样的?教科书上说的正确吗?

 

      《伤寒论》原文中乌梅丸组成、制法及服法如下:


        乌梅三百个 细辛六两 干姜十两 黄连十六两 当归四两 附子六两, 炮,去皮 蜀椒四两出汗, 桂枝去皮,六两 人参六两 黄柏六两

        右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夜,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柞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曰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教材标注的剂量正确吗?

        高等中医学院中医《方剂学》五版教材为:


        乌梅三百个(480g) 细辛六两(180g) 干姜十两(300g) 黄连十六两(480g) 当归四两(120g) 附子六两(180g), 炮,去皮 蜀椒四两(120g)出汗,桂枝去皮,六两(180g) 人参六两(180g) 黄柏六两(180g)  (具体制作同上)

 

        教材的剂量标注正确吗?下文将一一分析。(注:五版教材于1985年首次出版,以后一直在重印出版。本文参考的是2014年1月第42次印刷版本)

 

       如要将乌梅丸换成煎剂服用,就要明白乌梅丸的剂量、比例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搞清楚:1、《伤寒论》中的剂量与现今剂量的换算关系;2、方中的乌梅三百个大约是现今的多少克。

 

汉制剂量换算的分歧与进展

        关于《伤寒论》中的剂量与现今剂量的换算关系,中医界至今仍有分歧。有代表性的研究如下:

 

        1、黄氏①通过考据和实测结果, 认为仲景沿用了伊尹《汤液经》之计量标准,一两约为10.02克。而非东汉标准衡器或官制的衡制(一两为13.75~15.6克)。对《伤寒论》柴胡加芒硝汤“半夏二十株,本云五枚”与《金贵要略》射干麻黄汤汤“射干十三枚,一法三两”,进行实测,结果非常相近。结论认为《伤寒论》一两在10克左右。此值恰好也验证杨绍伊、陈修园其用经方一两大约为三钱相近, 也与章太炎所极力推崇的孔继涵《同度记》汉粟米法所考据一两2.5钱(9.375克)相近, 尤其是章太炎“以《同度记》为准,…。用之药剂, 约古之一两为二钱五分”。

 

        2、仝氏②等通过对两种剂量(1两为15g, 以及1两为3g)下的桂枝汤煎煮后药物主要成分煎出量的观察,认为仲景一两合今秤15.6g的用量, 适用于《伤寒论》急、危、重证及疑难病的应用。

 

        3、李氏等③通过五种考正法:权衡器考证法、货币考证法、累黍考证法、水密度考证法、黄金密度考证法,对东汉重量单位值进行考证分析,经采用黄金密度法结合水密度法反推佐证, 考证东汉1斤的重量值合理可信。因此认为东汉的重量单位值为: 1斤= 240g, 1两= 15g。

 

为什么选择汉制1两=15g?

        以上第一种研究是建立在东汉度量衡可能存在大小制的基础上,但《伤寒论》是否沿用了《汤液经》的剂量标准,尚需更多的证据。但此推测较为大胆、新颖。颇合古意,值得关注。

 

        对于以上第二种通过主要成分的煎出量,鉴别哪种剂量下的方剂更有效、并以此为主强调1两应为15.6g的方法,略存疑虑。以现代的西医药理理论为指导,分析煎剂中的主要成分,如桂枝汤中检测桂枝的主要成分桂皮醛、以及芍药的主要成分芍药苷的煎出量的多少,余以为并不能代表真正的桂枝汤的功效。 因为检测的只是煎剂的部分有形成分“味”,而非“气味”。

 

       正如李中梓在 《本草通玄·用药机要》 中所言: “药渣再煎,桂枝殊非古法,味有厚薄,气有轻重,若取二煎,其厚且重者尚有功力,其轻且薄者,已无余味”。方剂煎煮 “薄取其气,重取其味”。那么,桂枝汤的“气”如何检测呢?

 

        鉴于黄金的稳定性,第三种研究目前较能接受,即1斤= 240g,  1两=15g。但东汉时期医药的度量衡是否使用的是官制,文中的考据尚需进一步完善。但目前多数学者倾向于《伤寒论》方可考虑剂量按此换算。

 

        综合比较,第三种的汉制一两约为15g,其依据较为有力。本文将采用此剂量进行乌梅丸全方的分析。


烘培中的乌梅

与鲜乌梅


        接下来的问题是,乌梅丸中乌梅300枚大约是多重呢?首先,乌梅丸一方中乌梅用的是乌梅肉,而非整个乌梅。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药房用的乌梅是如何制作出来的:乌梅成熟采摘后,按大小分开,放置于炕灶上,内用木炭、锯末保持无明火、温度40摄氏度左右,分别炕培,当乌梅焙成6成干后,须上下翻动,使其干燥均匀,焙至果肉黄褐色起皱皮为度,焙后继续闷2-3天,待变成黑色即成乌梅。这就是药房用的乌梅。

 

300枚乌梅有多重?乌梅肉呢?

       于药房中称300颗乌梅大约1000克,苦酒(陈醋)浸泡一宿以后,剥出乌梅核,晒干后称重乌梅核约为700克,由此可知300枚乌梅实际入药的乌梅肉大约重300克(注:实际入药的乌梅肉是晒干以后的)。

 

       按照以上选取的第三种研究,汉制1两为15g、1斤为240g计算,《伤寒论》乌梅丸全方的实际重量如下:

 

       乌梅三百个(乌梅肉300g) 细辛六两(90g) 干姜十两(150g) 黄连十六两(240g) 当归四两(60g) 附子六两(90g), 炮, 去皮 蜀椒四两(60g)出汗,桂枝去皮,六两(90g) 人参六两(90g) 黄柏六两(90g)

 

       而高等中医学院中医《方剂学》五版教材为:

      乌梅三百个(480g) 细辛六两(180g) 干姜十两(300g) 黄连十六两(480g) 当归四两(120g) 附子六两(180g), 炮,去皮 蜀椒四两(120g)出汗,桂枝去皮,六两(180g) 人参六两(180g) 黄柏六两(180g)

 

 

教材的剂量标注对吗?

        对照以上五版《方剂学》教材,发现乌梅的原方用枚标识,而教材增加g计算以后,并未标识480g是乌梅的重量还是乌梅肉的重量,且480g的剂量如何换算而成不得而知;方中其他药物的用量可能是以1钱=3g换算而成。乌梅丸方重用的是乌梅(肉),故明确其剂量至关重要。

 

       无论当时中医界公认的《伤寒论》中的剂量与现今剂量的换算关系如何,均不应影响方中乌梅的用量标注。而且应该标注的是最后入药的乌梅肉剂量,而不是乌梅肉与乌梅不分。

       

        以上为丸剂的剂量制法。若使用汤剂,根据临床需要,可取以上剂量1/10左右使用。因目前很多药房并无制备好的醋制乌梅肉待用,若乌梅丸改汤剂时,多是用乌梅整个的入药(一般没有醋制),因此实际乌梅肉的分量较之乌梅丸方中乌梅肉的用量是相对不足的,也没有醋制过。故改汤剂时,如使用整个的乌梅时,其用量应根据病情酌情增量。

 

       如上方(分析后的)乌梅丸如取剂量的1/10为煎剂,该方的剂量配比如下:

 

        乌梅肉30g 细辛9g 干姜15g 黄连24g 当归6g 附子9g, 炮,去皮 蜀椒6g出汗 ,桂枝去皮, 9g 人参9g 黄柏9g

 

       吴鞠通在《温病条辨》卷三的椒梅汤用于治疗暑邪深入厥阴时,也用的是乌梅肉:

 

        黄连2钱,黄芩2钱,干姜2钱,白芍(生)3钱,川椒(炒黑)3钱,乌梅(去核)3钱,人参2钱,枳实1钱5分,半夏2钱。


        叶天士用量轻灵,上方源于叶氏,故椒梅汤仍延续了叶氏用药一贯的稳、准、轻灵之风。

 

       乌梅在实际临床应用时,可以整个乌梅入煎剂,也可用乌梅肉。到底该如何选择详见本文下篇。 

 

 结语

       本文的目的是尽可能还原《伤寒论》中乌梅丸一方的原貌,以便于临床应用该方煎剂时有据可循。虽然临床可以根据病情加减该方使用,但首先应了解其原貌才有可能正确的加减、处方才可能有效。

 

作者:张芳芬(古今独步)。本文已投稿。如需转载请标明作者以及出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