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用心生活,慢慢成长

 GXF360 2017-07-10
用心生活,慢慢成长

用心生活,慢慢成长

◎ 梅 晴

思想·大境界

观 书 须 先 熟 读 ,使 其 言 皆 若 出 于 吾 之 口 。继 以 精 思 ,使 其 意 皆 若 出 于 吾 之 心 ,然 后 可 以 有 得 尔 。

—— 朱 熹

想思

很久以来,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经过目前的小学语文教育,初中学生在写作上到底需要教师什么样的帮助呢?

从写作表象上看,学生们似乎掌握了不少技术性的东西:叙述故事时要素齐全、顺序清楚;文章的中心也似乎有,还知道结尾该有个“画龙点睛”的段落;描写好像也会,有时为了写好一个片段,铺陈、修辞一大堆……可就是缺了一个重要的灵魂——讲故事的目的,即我为什么讲这个故事?我的故事为谁而讲?我该怎样讲这个故事才能和对方更好地沟通?要知道,学习语言和运用语言表达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和人交流沟通。

从表达思想上看,学生们似乎也很有套路:讲道理时振振有词,站在道德的制高点说着成人化的语言;文章构架常常以三个分论点展开论述,似乎雄辩滔滔;名人事例一串连一串,仿佛博古通今……可就是缺少一个真实的态度——表达自己的认识,即我为什么要讲这个道理?我用的故事能证明我的道理吗?我这样讲道理,别人听得进去吗?其实,写作除了要表达自己,还要达到更好地和人沟通的目的。

九年义务教育要培养的写作能力到底是什么?——是可以运用母语和周围人交流沟通,顺畅地沟通、有目的地沟通、优雅或智慧地沟通,拾级而上,成为一个会合理运用母语的人。可是大多数学生的写作是为了分数,并非为了沟通,所以在写作过程中,忽视了自己思想的存在,逐渐丢失了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也忽视了读者的存在,文章读来当然就让人不自在。

写作并不排斥技术,但写作的灵魂是人对生活的独特体验和认知。正如周国平所说,“只有珍惜往事的人才真正在生活”“才会真正用心在看,在听,在生活”。用心体验和思考生活,继而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认知,才能写出动人的文章。因此,培养学生成为一个用心生活的人显得尤为重要。

如何才能帮助学生去感受对生活的体验呢?我和初中教学团队里有志于改变作文教学现状的朋友们开始了探索。

个人小传

梅晴,武汉市教科院语文教研员,武汉市学科带头人,湖北省语言文字工作先进个人,湖北省优秀教研员,“三新”作文研究会理事。多年来从事语文教学教研工作,参与学业质量监测、学业水平考试、国家级和省级课题研究等工作。参加编写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鄂教版)及其配套的语文读本、教师用书等,主编《初中语文教学案例(鄂教版)》,参与武汉市中考的考试说明编写及命题阅卷等工作,参与编写湖北省中考质量报告等工作。多篇论文发表于核心期刊《中学语文教学》《语文教学通讯》及专业期刊《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中学语文》《中学生阅读》《成才》等,部分被收入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

从核桃里敲出的灵感

偶然的机会,我去其他学校调研。

一位年轻的女教师拎着一个布袋子走进了教室。她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对学生们说:“同学们,你们知道布袋里装的是什么吗?”学生们七嘴八舌地抢着回答,好奇心已经被调动了起来。教师没有说话,只是轻轻地摇了摇布袋,袋子霍霍作响,教师接着说:“再猜猜看?”学生们根据听到的声音又一次七嘴八舌地嚷嚷。接着,教师请学生上台,伸手在布袋子里摸摸,谈谈感受,再进一步做出推断。这个过程很有趣,让学生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多角度来尝试感知事物。短短的导入,告诉了学生一个重要的道理:了解事物需要认真去体验,结论要以自己的体验和感受为依据。

教师带学生体验情境。教师说:“我们今天的任务就是吃掉这一袋核桃。当然了,要想吃到核桃也是有条件的,每个人必须想出一个与其他人不同的打开核桃的方法,这个核桃才归你享用。”于是学生开始上台体验开核桃、吃核桃的过程。他们有的用核桃砸核桃,有的用笔盒砸核桃,有的把核桃放在门缝里挤压,有的把核桃放在桌子脚下压……下面的学生也嚷嚷着出主意,都在积极想办法,生活的激情被调动起来了。这时,教师摇摇工具箱,从中拈出一个小铁片,说:“这个工具怎么没人用呢?我来试试看。”轻轻松松,一个核桃被剥开了。教师将轻巧拨开核桃的秘密告诉大家的同时,也告诉学生借助工具解决问题固然重要,还应该通过观察去寻找核桃的薄弱处。

接着,教师问:“今天核桃咱也吃了,手艺咱也学了,你觉得这节课最精彩的是哪一部分呢?”因为一直参与其中,学生们纷纷回忆那些自己觉得精彩的瞬间。教师又追问:“那么,这些精彩的情景令你想到了什么呢?”这时候,学生们的话匣子就打开了,从生活小小事件中谈出了各种感悟。这时教师再问:“如果现在请你们以‘吃核桃的情景’或‘吃核桃的启示’为话题,同学们觉得有内容可写了吗?”学生会心地笑了。

“其实,在我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也不乏这样一些体验与思考,这些不正是我们写作时需要的素材吗?就让我们做个生活的有心人,用心体验生活、感受生活,为真真切切文、做真真切切人吧!”教师如此总结一点也不突兀,而且能获得学生的高度认同。

这堂课从体验情境到感悟情境,教师引导学生们用心参与、用心体验、用心思考,帮助他们找到了体验生活的那颗心。这节尊重学生内心的好课我们很快进行了推广,并由此生发研究了许多如何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之后再阐发感悟的好课,有些教师还利用视频资料、图画、音乐等来进行写作教学。由此,有些教师在培养学生的积累习惯中增加一种新的方式——从生活小事中感悟。

这段经历,让我们明确了一个方向——让学生从生活里醒来,用心去体验生活。可是仅仅有体验感悟还不够,还需要将自己的小小感悟通过合适的方式表达出来。

写作隽语

◎生活万事,思考帮我们去筛选精粹;生活万象,思考帮我们去抓住本质。丢开所谓“做文章”的束缚,打开学生们的眼界,激活学生的思维,点燃学生的心火,他们才能带着热情、带着智慧去思考生活,酿造美酒般香醇的作文。

◎没有思考的生活是苍白的,不懂得思考的人生是肤浅的。我们的写作教育,不是要培养那些在文字上精心钻营的砌字高手,而是要培养既会“看”生活现象又能“看见”生活本质的接地气的人。

◎当学生走进我们的语文课堂,我们就要给他们打开一扇窗子,让他们的眼界开阔起来、思维活跃起来——教育的启蒙意义也在于此。教师的眼界决定着学生的眼界,教师的思想引领着学生的思想。

◎作为一个语文人,我不希望写作是应试的手段,而应是心灵的轻舞飞扬。我需要做的就是唤醒学生心中的真情,用他们的笔书写真性情,表达真性情。让我们用爱与努力把他们培养成对这个社会负责的健康的人!

◎只有从培养一个健康的社会人的高度入手,写作教学才不会在狭小的技巧的圈子里打转。在高度所决定的视野里,我们才能转换教学的角度,才能让学生的心灵在写作中自由呼吸。

◎作文是酒,酒的特点是“香醇”,“香”吸引人,“醇”能回味。这样有长久芳香的作品必须用生活做原料、思考做酵母来酿造。“生活”是一个又一个场景,刻印成独特的生命轨迹,从而形成每个人不同的生活感受。“酿造”就是对生活的体味和思考。感受从思考“生活”而来,这恰恰是写作的源头——学会思考生活,才能写出有自己独特感受的好作品。当然,“酿造”还需要条件——温度和时间。温度是教师创设的学习环境,能给予学生开阔的眼界和新锐的思维方式;时间是长期的坚持,教师要用很长的时间来培养学生看世界的方式和养成思考问题的习惯。

在讲故事里找到主心骨

当学生们提起笔的时候又犯难了:将自己的感悟写到文章的最后一段是容易的——贴标签而已,可是将自己的感悟融入事情的叙述过程中却是很难的。这让我们的探索陷入了困境。

恰逢湖北省教研室组织写作教学的优质课评比,再一次推动了我们在这方面的探索。面对技术主义泛滥的写作教学,我们提倡教师们设计一些合理运用写作技术的课例——带着写作意图去写人叙事。

有两堂获奖课给了大家很好的启发。

《用事理来完善叙事》一课,教师的设计意图在于让学生明确一点:叙事技巧应该为叙事意图服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首先让学生站在一定的高度来理性思考“事”的概念、特征以及叙事的目的和意义,这是让学生学会“写事”的前提。然后,教师将叙述生活依托在一个共同的话题上——“我与父母之间发生的事”,以此为载体,进一步明确叙述事件与突出表达意图的关系,事半功倍。教师用两个问题引导学生:“你们能否用简洁的语言讲述?讲述时要明确告诉我们这件事的表达意图是什么?”整个交流过程不断地强化“表达意图”,让学生说话时不忘“初心”。为了让学生明确如何“完善”叙事,教师选取了课本中的经典片段,让学生品析、体会作家的叙事是如何凸显意图的,然后让学生依据自己的表达意图灵活选取叙事方法来叙述自己的生活。最后,在片段训练的作品交流中,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围绕意图来叙事的好处。其间教师仍在不断强调“意图”与叙事内容的联系,教会学生有目的地叙事。教师让学生明白了这一点玄妙:好作文的秘诀是有思想有感情。教师教会了学生看生活的方法:看,需要用眼睛;看见,则需要用头脑和灵魂。用眼睛看见的是“事”,而用头脑和灵魂看见的是事“情”和事“理”。这里的“情”和“理”正是叙事的“意图”,围绕意图去叙事,才能时时不忘“初心”,使自己的叙事充满“情”,凸显“理”。

《写人要为实现意图服务》一课,教师将教学目标设定为“学习根据写作意图来刻画人物”。教师先让学生仔细观察一幅主题并不明确的图画,画面主体是一个飞身翻越栏杆的男子,要求学生依据自己的判断确定主题后再进行描写。这个环节是希望学生明白:带着不同的感情去审视同一幅作品,我们描写的内容会有很大的不同。教师先以“赞美”的意图为例带动写作,教会学生如何围绕“赞美”来描写,再以“批判”为意图引导学生自己写。学生很快明白:带着不同的感情写作时,遣词造句都会有相应的变化,对比中加深了学生的认识。学习的过程学生理清楚了“意图——人物——方法”之间的关系,也知道了明确的写作意图决定了所刻画人物形象的特点和写人方法的选择,而写人方法和刻画人物都是为凸显写作意图服务的!

这样的实践,让我们慢慢明确了一种做法:一切方法都是为写作意图服务的手段,这时方法的使用才是有价值的。让每一点叙述、每一处描摹依心而动,才能写出动人的、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才不会因为技术使用的泛滥而丢失了写作的“初心”,这样才有可能用心地表达生活。

从红包里抢出的独立观点

实践在继续,挑战也跟随出现。当体验感悟多了的时候,学生还需要学会选择,无论是“有意思”的还是“有意义”的,都需要经过大脑的思考和筛选。特别是面对作文考试题,学生们“写不好”常常是因为“想不清”。如何让学生的思维能力逐步发展?我和教师们又开始了探索,即引导学生们用心地思考生活。

在研究中,我们尝试借助讨论热点事件的方式,培养学生看事物由现象到本质的探索能力。骨干教师们借助教材“一事一议”的写作要求设计了一些课,将写作教学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关注生活、思考生活的习惯上。这些课的共性是在生活感受中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用心去思考生活事件里隐藏的问题或包含的意义,通过探讨得出自己的判断或结论。“爸爸去哪儿”“抢红包”“郎平现象”……众多的生活现象被教师们引入了作文课堂,陪着学生一起思考,一起探讨。

比如《关注生活,思考生活》这节课(见本期30页),教师带领学生们从2015年春节前后最热点的“抢红包”现象入手,引导他们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在激烈的讨论中引出了学生们独立的观点。

教师让学生们说现象,学生绘声绘色地描述了一些情形。刚开始学生们还只是就事论事——“沉迷其中,危害了身体健康”“冷落了亲人,让过年没有了合家团圆、其乐融融的温暖。传统的年味也没有了”,接着就有人提出反对的意见——“‘抢红包’时虽然冷落了亲人,但也让天南海北不能团聚的人有了互动的欢乐,增进了 情感。”

接下来的讨论就开始有广度了——“没有wifi的咖啡馆的倒闭”“支付宝签到获利”“特仑苏刮奖”等等类似现象的联想,让学生们在其中寻找共性问题。再往后的讨论就有了深度——“是对金钱的追求让人们盯着红包忘了亲情”“痴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是现代生活中的人们精神空虚的表现”“物欲喧嚣的世界也让人与人之间冷漠加剧”。

学生们的思考渐渐深入,也渐渐表现出个性——“创客,网络新词,指那些能够利用互联网将自己的各种创意转变为实际产品的人。说到互联网,‘抢红包’其实是互联网飞速发展的表现。”“抢红包就是用行动告诉世人,互联网金融已融入人们的现实生活。”从两方面看这个问题后,还有学生得出了自己的结论:“不能拒绝屏幕,但也不能依赖屏幕”“利用网络,而不被网络套住”。

思维的碰撞,让学生们“心花”开放!他们由表及里,有深度地分析了“抢红包”现象背后更深层次的时代根源。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在对种种利弊原因本质的探求中,找到了正确对待这一新生事物的态度和方法。这份关注与思考恰恰是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应当具备的能力。这样的课让每个学生获得独立思考的机会,也收获了筛选观点的快乐。

为了能将这种思考生活的做法变为一种习惯,我们建立了一个“在阅读写作中成长”的研究群,坚持每天推送一些以热点事件为话题的素材,以探索出帮助学生们在阅读写作中思考成长的空间。这个时代,新闻事件速热速朽,但我们还是希望从中找出一些对学生的思考和写作有益的话题,让他们获得终身的发展。

在考题里探寻思考的力量

伴随着这一系列作文教学的探索,这些年的命题工作中我们也坚守着以“培养学生做一个用心生活的人”为教学宗旨。考题的形式一直在变,这是选拔性考试的需要,但考题的内容从来没有离开过生活,作文的评价总在思维能力上分出层次。

下面是一些有代表性的题目——

(1)看山水,如何看见生命的灵性?

看人间,如何看见世事的真相?

看史传,如何看见人性的善恶?

看生活,如何看见人情的冷暖?

看,需要眼睛;看见,需要头脑和灵魂。

请以“看见”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自选文体(诗歌除外),文中不要出现自己的姓名、校名。

(2)初春,街心公园的树争先恐后地长满了绿芽,有一棵树却迟迟没有动静。一段时间后,别的树的叶子都已张开,这棵树才刚刚冒出嫩芽。一开始就比别人晚了一大步,不免让人担忧。不过这棵树并不着急,还是按着自己的节奏不紧不慢地生长着。不经意间夏天来临,举头望去,这棵树与别的树已无区别,浓浓的绿色在夏日的酷暑里同样可以遮荫纳凉。此时,谁又在意它当初的滞后?

人的成长何尝不是这样?

请根据对上述文字的感悟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根据材料的整体语意立意,自拟标题,不少于600字。文中如果涉及真实的姓名或校名,请用化名代替。

通过考题,逐步引导教师们改变观念,不要把研究的重点放在考题的形式上,而要关注题目的内涵,以及题目对教学的启示。研究题目与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学会关注,让眼睛亮起来,作文才会有内容;了解题目对思维能力的要求,引导学生思考生活,学会思考,思想才能站立起来,作文才能有光彩;关注题目对沟通能力的要求,引导学生恰当地表达生活,学会交流,才能更好地呈现生活,作文才能有的放矢。

许多教师和我们一样,在探索中引领教学朝着培养学生关注生活、思考生活的方向发展,促进学生在精神上的成长。作文教学也呈现出新的格局:用启迪心智去代替作文技术化的教学,用对生活的领悟去赶走模式化的写作,让学生的眼睛亮起来,脑子活起来,小嘴伶俐起来,让他们的作文有生活、有思想、有素养!

一路走,一路想。到这里,忽然明白:写作教育其实是塑造人的教育。

基础教育要培养的是一个健康的社会人,他(她)在走上社会与人沟通的时候,是一个心智健全、心理健康、沟通顺畅的人。基础教育并不需要多么高深的专业知识,却急需心智的开发与培养——这应该就是学生们最需要的帮助。

写作是一种心智活动,写作教育就是一个“开智”的过程。让学生的心智在我们的引导下慢慢打开,慢慢成长,学会用心去体验生活、思考生活、表达生活,用心地对待生活里的事,用心地对待身边的人,做一个内心丰盈的人。

而教师的作用则是陪伴,陪着学生慢慢地行走在生活里。不由得想到了龙应台的两本书:《孩子,你慢慢来》和《亲爱的安德烈》,前者是一种态度,后者是一种做法。陪着学生慢慢地走在思考和讨论的路上,直到他的思想在充实的生活里站立起来,他终会明白:一个用心生活的人,生活是多彩的,灵魂是丰满的,人生是有趣的。

(湖北省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43000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