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文分享】精神调养法

 ywq5188 2017-07-10

精神调养是我国古代养生益寿的主要方法之一,受到历代养生家的重视和运用。调养精神的基本方法,归纳起来,主要包括养德安神、清心养神、乐观怡神和顺时调神等几方面。

一 养德安神养德,系指道德修养而言。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讲道德的民族,古代养生家则把道德修养与养生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养生之道。

(一)仁者寿及其机理

1.'仁者寿'的提出及其发展:最早明确提出道德修养与寿命关系的是春秋时期的大教育家孔子。他在《论语.雍也》中首先阐述了'仁者寿'的观点。所谓仁者,就是具有高度道德修养的人。孔子的意思是,只有具备高度道德修养的人,才可获得高寿。以后,孔子又对他的弟子指出:'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中庸》第二章),'大德必得其寿”(《中庸》第十七章),强调修身养生必须加强道德修养。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也'。这里的'浩然之气',就是指高尚的道德情操。孟子还阐述了道德修养的具体内容:'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主张'不动心'、'寡欲'、'收心',以达到养浩然之气的目的。

《内经》认为,那些能长寿之人,是因为他们'德全而不危',具有诱惑力的东西不能迷乱他们的眼情,淫乱邪道不能迷惑他们的心境。

后世的养生家,大都把道德修养放在养生的首位。汉代华佗的弟子吴普说,善于养生的人,要先除六害,'然后可以保性命延驻百年'。所谓除六害,一是薄名利,二是禁声色,三是廉货物,四是损滋味,五是除佞妄,六是去妒嫉。这六点除了第四点外,全是讲的道德修养问题。明代吕叔简强调指出:'养德尤养生第一要也。'石天基也认为:'善养生者,当以德行为长,而以调养为佐,二者并行不悖,体自健而寿命自可延长。'一些养生家还把养德作为传授养生术的前提。

如苏东坡把气功、叩齿、咽津术传给其弟苏辙时,再三告诫:'至术有不可学者三:一急躁,二阴险,三贪欲。'认为只有德行高者才能真正学到养生之术。

2.养德长寿的机理:养德为何能长寿呢?西汉大哲学家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指出,'仁人之所以多寿者,外无贪而内清静,心和平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而养其身。'《内经》认为,一个人只要'内无思想之患',自然意志安定,精神振奋,年过百岁而动作不衰。明代养生家王文禄则认为仁者志定气顺,不易生病。可见,仁者之所以长寿,是因为具有高度道德修养的人,心境高远,不谋私利,不患得患失,心志安定,气血调和,不容易发生疾病。道德高尚的人,经常处于奋发向上的状态,舍己为人,助人为乐,并从中获得极大的精神满足,给生活带来无穷的乐趣。这样,则精神内守,五脏安和,气血安定,自然能体健长寿。相反,自私邪恶,损人利己,则会促使早衰。因为如果心术不正,做了坏事,或利欲妄想,难以启齿,或淫恶邪念,不敢告人,必将不能心地坦然的生活,心理上必然失去平衡,久之致使精神和躯体功能失调,从而多病短寿。3.养德长寿的实例:在历代养生家中,最重视修身以养生,又身体力行取得实效的要数唐代孙思邈。孙氏在《千金要方》中,反复阐述养德与长寿的关系,认为只要'道德日全,不祈善而有福,不求寿而自延';如果德行不好,'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孙思邈不但要求人们这样做,自己本身也是一个很好的榜样。他不为名利,甘居淡泊,隋文帝、唐太宗、唐高宗都先后召他进京,许以高官厚禄,他都一一谢绝,却专心致力于医学研究,立志解除人们的痛苦。他对病人待如至亲,无论富贵贫贱,怨亲善友,皆一视同仁;不论昼夜寒暑,路途远近,都亲自前往,一心赴救。他不贪财物,关心体贴病人,不炫耀自己,不攻击他医。他对技术精益求精,七十岁时写下医学巨著《备急千金要方》,百岁高龄时又写下医学巨著《千金翼方》。由于他品德高尚,又善于养生,所以寿至101岁。有人考证,说他实际活了141岁。

明朝人李师贤一生乐善好施,正直侠义,好打抱不平,扶危济困,寿至103岁。明朝宁波奉化人方德全,仁慈厚道,宽以待人,自己克勤克俭,却经常周济贫困,全家四代同居,百口共饮,都能和睦相处。他寿及百岁。

我国当今百岁老人调查,发现他们大多心地善良,爱做好事,助人为乐,开朗乐观,知足安闲。

我国农村百岁老人,虽然大多过去家境贫寒,但多乐善好施。四川117岁老中医罗明山原在民间行医,由于医术高明,前来求医者甚多。他对无钱就医者,不但免费看病,还免费给药,甚至帮助解决食宿。有一年山洪暴发,他的药铺被洪水冲走,家产荡然无存。这时来了一位病人,向他诉说家里失火,生活无着,更无钱看病。罗老便慷慨解囊,将自己仅有的三个银元给了这位素不相识的病人。在一个数九寒天,罗老见一个病人只穿两件单衣,便将自己身上穿的棉背心脱给了病人。罗老生活俭朴,吃的是粗茶淡饭,穿的是粗布衫。由于罗老助人为乐,当地群众给了他一个'罗善人'的美号。

成都郊区农村109岁的叶根莲老太太,百岁高龄仍能穿针引线,经常帮人做针线活。她善于做鞋,人们以为穿上长寿老人做的鞋会长寿,所以纷纷求她做鞋,她有求必应。她说,看到别人穿上她亲手做的鞋,心里总是甜滋滋的。

城市的百岁老人也是如此。如百岁书法家孙墨佛,以'立功立德立言,大仁大智大勇'作为座右铭。他年轻时追随

孙中山革命,年老时总是想为人民多做点工作。孙老积数十年心血,亲笔写了500部《书谱》,全部无偿分赠全国各省、市图书馆及大专院校。平时有人求他的墨迹,他有求必应,且分文不取。他说,一个人首先要立德,有高度道德修养的人,心里踏实,心安体泰,寿命自然就长。

(二)养德的具体内容

1.立志:立志,就是要有高尚的理想和道德情操。一个有目标、有追求、有自己坚定信念的人,自然对生活充满信心、充满希望,精神也就乐观。如果胸无大志,心无所求,整天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精神空虚,百无聊赖,就会感到生活索然无味,也不可能有真正健康。

宋代著名诗人陆游,少年时身体柔弱,且一生坎坷,饱经劫难。但他幼年时就以北定中原为己志,并将此作为自己一生的追求,直到临终时还告诫儿子:'王师收复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正因为他有这样的精神支柱,即使是在遭到秦桧等人迫害时,他也能满怀信心地去对待生活,并且研究养生之道。诗人的身体素质是不好的,四十岁时身体就出现急剧衰退,可是在八十岁时霜发中却出现了青丝,寿至八十五岁。他在《病小减复作》一诗中说:'不是放翁能耐病,道人心地本来宽。'表达了自己坚定的信念和宽阔的胸怀。

2.性善:性善,就是心地善良,爱做好事。孙思邈认为,性善不仅可免除灾祸,而且可以'内外百病悉皆不生',却病延年。《寿世保元》也说:'积善有功,常存阴德,可以延年。”

性善之人,喜欢帮助别人,并从中获得乐趣。古人说'厚德载福',就是这个意思。多做好事,本身就是幸福。这叫'外功内果'。即利人利物的好事,会给自己带来精神上的愉快,有利于身心健康。

3.忍让:我国传统道德观念把忍让作为一种美德,也作为评价一个人修养程度的重要方面。不仅如此,古人还认为注意忍让,敬人持己,可免除忧患,不使神形受伤,从而益寿延年。俗话说,'忍得一时之气,免得百日之忧';'百战百胜不如一忍,万言万当不如一默';《寿世保元》说,'辞和谦让,敬人持己,可以延年',讲的都是这个道理。

忍让主要是忍怒。凡事能忍的切不可轻易发怒,即使为'是可忍孰不可忍'的愤怒也必须适可而止,不可过度。在矛盾激化时,要冷静,不要火上加油,'省一句口,免一时恼'。

清代著名养生家曹廷栋在《老老恒言》中说,遇到急事,即使你再急躁,也是无济于事的,应当以一'耐'字处之,百事自然就理,血气既不妄动,神色亦觉平和,可以养生兼养性。

4.仁礼:仁礼是古人养德的最高境界。讲究仁礼的人,有高度的道德修养,宽阔的胸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胸中怀有'浩然之气'。这样,就能抵御一切邪恶的侵袭、名利色欲的诱惑,使心正而身安。

二 清静养神清静养神,就是保持思想清静、以养心神的方法。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清心寡欲清心,就是内心清静安宁而无杂念;寡欲,就是不要有过多的欲望。

思想清宁,神气清静,主要体现了古代的静神养生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的老子和庄子提出了'清静无为'的主张,这在政治上是消极的,但在养生方面则具有积极意义。在此基础上,《内经》又提出了'恬淡虚无'的养生思想,这和老庄的静神养生主张是一致的,其中心意思就是要宁静淡泊,排除杂念,心神安定以养生。

精气神为人身三宝。古代养生家认为,思想上清静安宁,就能使精气神内守而不致散失,保持人体神形合一的状态,胸襟坦荡,精神健旺,气血调和,生机勃发,自可益寿延年。

要做到心境清静,首先必须减少各种私欲。古谚说:'酒色财气四道墙,人人都在里边藏,若能跳出墙外去,不是神仙也寿长。'私心和嗜欲太重的人往往心地狭窄,情绪不稳,'争名于朝,争利于市',生活在紧张的精神状态之中;而'欲壑难填,永无止境',事实上欲望不可能完全实现。这样就会使心神处于无休止的混乱之中,扰乱心神,对身体造成危害,促使衰老到来,甚或引发痼疾而夭亡。古人认为就养生而言,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节制。

1.节制财货之欲:钱财乃生活必需之物,但过多的追求,则可伤身损命。因为过多地追求钱财,难免干损人利己的事情,使心理失去平衡。另外,人追求钱货的欲望是无止境的,不可能完全满足,在这种情况下,就可能产生烦恼等不良情绪,损害身心健康。《万寿丹书》说,财固然是人所必用,但比较起来,财又比命轻。因此,要从现实出发,不计较财货的得失,才有利于养生延寿。

2.节制名利之欲:《千金方》说:'名利败身,所以圣人

去之。'名利对许多人是很有诱惑力的,但过分地追求名利,必定会劳伤心神,损害形体,促进衰老。'治心无他术,要使百念空';'贪欲无穷忘却精,用心不已失元神'。古人的这些诗句皆说明了节名利以养生的重要性。

3.节制色欲:古人非常重视节制色欲,认为这是养生的基本措施之一。适度的性生活是人所必需的,但若徇情纵欲,必将耗竭肾精,扰乱心神,损害身体健康,缩短寿命。所以古人反复强调'善养生者,必宝其精'。《万寿丹书》说,修真若不保精,精虚则气竭,气竭则神游,好象树木一样,根枯则枝亦枯槁,叶子也会落光了。

 

(二)抑目静耳要保持心境安定,还要抑目静耳,避免外界事物对心神的不良刺激。耳目是人体接触外界刺激的主要渠道。人生活在社会中,人事相处,耳目所触,都会反映到大脑里,影响心神。故目清耳净,则神气内守而心不劳;若目弛耳躁,则神气烦扰而心不宁,皆将伤身损寿。清人褚人获说:目爱彩色,可称为伐性之斧;耳受淫声,可称为攻心之鼓。

怎样才能做到抑目静耳呢?战国时期的庄子主张'无视无听',认为这样可以'抱神以静'。完全不视不听是不实际的,但尽量争取不去看淫秽之物,不去听糜糜之音,则是完全可能的。唐代孙思邈在《千金方》中主张'耳无妄听'。所谓'妄听',就是不加区别地去听那些扰乱心境的声音。但社会上有些东西确有很大的诱惑力,诱使人们去看、去听。所以善养生者,必须以高度的自制力控制自己去看、去听的欲望。若能这样,就能耳目清静,心境安宁,神强而寿延。

(三)神用专一,静以养神,并不是说绝对的静神不用。人为万物之灵,假若绝对地静神不用,心神必然衰退。只有在用神之中,心神才能生机勃勃。

但是,用神宜专不宜杂。清代养生家曹廷栋在《老老恒言》中说,用神时戒杂,杂则神气分散,神分则易劳;只有神用专一,则虽用而不劳。这是因为神专则志定神凝,心境安定。专心地致力于某一件有益的事情,或某一项事业,达到'志定神凝'的境界,也能收到气功'入静'的效果。

古人有养生诗说:'病亦不迎医,书卷养性命。'心神专一地读书学习,也如气功'入静',可以防病治病,延年益寿。

闲遐之时,寄情于一技、一艺、一诗、一画、一花、一草,兴趣盎然,琐杂烦心之事自然不得干扰,亦可安养心神。

中国古代善于用神而长寿者不乏其人。如唐代药王孙思邈,70岁时写下《千金要方》,100岁时还思维敏捷,撰著了《千金翼方》。这两部医学巨著不但对中国传统医学影响深远,而且影响到日本、朝鲜及东南亚各国。

唐代另一位名医甄权,著有《脉经针方》、《明堂人形图》、《药性本草》等著作,为中国传统医学做出了贡献。他103岁时,唐太宗还亲自到他家,询问养生之道,并给以嘉奖。

清代钱塘人倪涛,一生好学,百多岁时仍著书立说,著有《周易娥术》、《六艺之一录》等多本著作。

三 乐观怡神精神乐观、性格开朗是养生益寿的法宝。举凡古今长寿者,大多胸怀豁达,开朗乐观。《管子.内业篇》说:'凡人之生也,必以其欢。忧则失纪,怒则失端。'可见欢乐是人体生理所必需的。

怎样才能保持乐观的精神状态呢?主要是加强思想道德修养,通过养神来培养乐观的情绪。具体方法则有:

(一)性格开朗性格是个人对人、对己、对事物、对整个现实环境所持的态度,并贯穿于人的全部行为中。性格开朗是胸怀宽广、气量豁达所反映出来的一种良好心理状态。开朗的性格对人体健康非常有利,能使气血和畅,五脏安和,从而却病延寿。研究证明,性格孤僻内向、性情抑郁、情绪紧张、喜怒无常的人,比性格开朗豁达的人发病率高,死亡率也高。同时还发现,相当多的癌症患者性格欠佳,在发病前大多有焦虑、失望、忧郁、压抑及愤怒等不良情绪。性格开朗、情绪稳定的人,癌症的发病率也低。

有人说:我生来就是这样的性格,改不了。实际上,性格是可以改变的。如年轻时外向的性格,由于实践的磨炼,可能变得含蓄;冲动浮躁可能变得沉着稳重。只要加强自身修养,就能使性格发生变化,保持心理上的平衡。

培养开朗的性格,首先要心胸开阔,待人接物要有肚量,凡事从宽处想,'宰相肚里能撑船',而不要钻牛角尖。对原则问题虽不能迁就,但要开诚布公,心地坦然;对枝节问题则多忍让、谅解。这样,就能养成达观开朗的性格。

(二)精神乐观乐观的情绪是调养精神、排除不良情绪因素、增进健康、防止衰老的最好精神安慰剂。二千多年前孔子就说:'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耳。'心情愉快,则气血流畅而能滋养神气,使神志和调,志意舒畅,保持精神内守状态。

精神内守,自能摒弃杂念,避免消极悲观情绪。现代心理学认为,愉快欢乐的心理活动能够驱散各种愁闷忧虑的情绪,克服孤独寂寞的抑郁心理,纠正孤僻内向的性格,使其变得达观快乐,并使精神振作。古人说'乐而忘忧'就是这个意思。

乐观的情绪还能使人体的生理活动正常进行,并纠正各种生理失调状态,增加药物的疗效,促进疾病的康复。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烦恼催人老,笑笑变年少。'这是很有道理的。近代养生家丁福保在《丁福保家训》中指出:胸怀欢畅,则长寿可期,若忧虑过多,则使人易老。常人之情,苦则悲,乐则笑,悲哀最足伤人,而欢笑最能益人。欢笑能补脑髓,活筋络,舒血气,消食滞,胜于服药。每日须得片刻闲暇,逢场作戏,口资笑乐,而益身体。

要保持乐观的情绪,首先必须培养乐观主义精神,保持心理上的平衡和稳定。乐观的人习惯从光明面来看问题,对生活、对前途充满信心,看到黑夜过后是早晨,严冬过后是春阳;全面地、多方面地观察事物,看到事物的变化和发展,努力进取,永不失望。

(三)循理乐俗《内经》指出,善养生者要'乐其俗',这就是一切从现实出发,理解现实,并以积极的态度对待现实,善于适应周围环境,'事事循理自然,不贪,不躁,不妄'(《东恒十书》)。在生活条件、工作环境发生重大变更时,更不可焦虑、苦闷,而应及时使自己适应新的环境,力求在新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中,寻求新的乐趣。一切事物,都要顺其自然。能为之事,顺次为之;不能为者,不可强求,以免妄耗精力,损害身心。凡事不可急躁,要相信'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格言,耐心等待时机成熟,则可望一举成功。

(四)知足常乐知足也是修身养性的重要内容。老子《道德经》认为,没有比不知足更大的灾祸了,只有知足,才能经常感到满足。确实,许多烦恼都来自享受方面的不知足,贪心不止。不知足的人多是妄想争夺,耗心竭力,结果常常不但达不到目的,而且自寻烦恼,伤身损寿。而知足者则不奢望过高,无论对什么样的地位、待遇都很满足,随遇而安,思想开朗,内心恬静,无所忧愁,精神总处于良好状态,这就叫'知足常乐'。

要做到知足,可以采用比较的方法。一是和比自己待遇差的人比,'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自然心安理得;二是和自己过去比,现在的待遇总比以前好些,这样一想,思想自然开朗。

(五)排解逆境人生总有不如意的时候,遇到忧患或逆境,要善于排解,使心绪恢复常态。遇到各种突然变故或打击,也应泰然处事,冷静思考,理智对待。

排解逆境的方法主要有:

1.节制法:即能控制自己的情绪。这需要良好的道德修养和意志锻炼,用理性克服感情冲动,使七情不致过激。当遇到发怒的事情时,要想到发怒于人于已皆不利。遭到失败时,想想'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大喜临门时,也不要兴奋异常,以免过度激动,损害健康。

2.宣泄法:宣泄法就是把郁积在心中的不良情绪发泄出去,以尽快恢复心理平衡。如亲人死亡,悲痛欲绝,嚎啕大哭就可以使人得到某种解脱,使聚结的高度紧张得以释放,强忍眼泪等于慢性自杀。遇到不快,找朋友或亲人倾吐抑郁,即或得不到对方什么启迪,只要把话说出来,心情就会慢慢平静下来。

3.转移法:当在某一方面遭受挫折,心绪不畅快时,可选择其它的活动来进行解脱。孔子的政治抱负经多年游说诸侯不被采纳而无法施展,转而返回曲阜著书立说取得成就。当精神苦闷,或情绪激动时,可参加适当的体力劳动,用肌肉紧张去消除精神紧张;或听听音乐,欣赏戏剧、相声节目,使紧张情绪得以解脱。

(六)怡情畅志要保持乐观的情绪,还要求把生活安排得丰富多彩,以培养高雅的兴趣,陶冶高尚的情操,并使精神上有所寄托,以保持'常乐'的心境。陈直在《养老奉亲书》中说,凡人平生各有好嗜之事,有好书画者,有好琴棋者,有好搏奕者,有好珍奇者¼¼爱好虽有不同,但皆能带来乐趣。《寿亲养老新书》载有'十乐':读书义理、学法贴字、澄心静坐、益友清谈、小酌半醺、浇花种菊、听琴玩鹤、焚香煎茶、登城观山、寓意弈棋。以上种种,皆使人乐而忘忧。以下谈谈文体方面的乐事。

1.琴瑟之乐:这里是指音乐活动而言。古人认为音乐可助脾健运,旺盛食欲;善制躁怒,使人安宁;善消扰郁,助人入眠;通调血脉,抖数精神;发人遐思,启迪心灵。使心情愉快,心愉寿自长。

2.书画之乐:自古迄今,书法家、画家每多长寿。习字作画,也像练气功那样,要做到正形、静心、用意、运气。练字之前,须先绝虑凝神,心正气和;习字之时,则须端正己容,秉笔思生,临池志逸。作画之时,要心与意合,手、眼、心保持高度一致,动中有静,使神志畅达,气血流畅,对身心健康大有俾益。

3.奕棋之乐:奕棋对坐,全局存心,全神贯注的深思,怡然自得的微笑,一着妙棋带来的欣喜,真是其乐无穷。既可开发智力,预防早衰,又增添生活乐趣,有益身心。

4.读书之乐:读书之时,凝神定志;若有所得,心中欢欣;读到妙处,神采飞扬;学问日深,修养日深;昧者因之而贤,愚者因之而明。孔子读书发愤忘食,不知老之将至。

5.山水之乐:孔子云:'智者乐山,仁者乐水。'唐诗有云:'山光悦身性,潭影空人心。'锦锈河山,美景无处不有。

进入大自然的怀抱,投身于绿色世界,看千峰竞秀,万壑藏云。山光水色,使人心旷神怡,宠辱皆忘,烦恼顿消,乐趣无穷。

6.养花之乐:养植花卉,寄情于花草之间,看幼苗日长,劳动有成,其中快乐不可言喻。更有名花异卉,季季飘香,赏心悦目。纵有愁情万种,也会顿时消尽。

7.垂钓之乐:经常垂钓,有益身心。垂钓多在野外,空气清新,沁人心肺;垂钓之处的山光水色,使人神清气爽;垂钓时悠闲自得的清闲,以及鱼上钓时的喜悦,更使人杂念全失,愁情尽消。这一切都有益于性情的陶冶和身心的健康。

8.散步之乐:散步者,散而不拘之谓。散步时闲暇自如的神态,轻松而有节奏的步伐,皆使人心情恬静,怡然自得。

散步还可促进血液循环,增加消化吸收能力,调节大脑功能,有益于健康长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