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CHRS2017】王冬梅专访:CRT适应证变更带给我们的思考

 zhaoeliteD 2017-07-11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经过多年的发展,已成为心衰非药物治疗的重要手段,此间,大量循证医学证据推动国内外指南不断拓宽CRT适应证。在第十八届中国心律学大会媒体采访间,中国人民解放军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王冬梅教授接受“心在线”采访,畅谈CRT适应证变更引发的思考。


访谈要点

一、CRT适应证发展历程

慢性心衰一直是心内科治疗的难点,尽管有 “金三角”药物的突破,但仍有部分患者药物治疗无效。在药物治疗无显著性效果的时代背景下,上世纪90年代开始出现了双心室同步化起搏治疗(CRT)慢性心衰, CRT治疗大致分以下几个阶段:90年代——摸索阶段;2000年代初期——尝试阶段;2005年——标准化治疗阶段;2012年——规范化治疗阶段。

上世纪90年代,最初主要依赖双腔起搏器调整患者AV间期来改善心功能,临床研究证明,这种治疗并未产生预期中的良好效果。鉴于此,1998年ACC/AHA心脏起搏器植入指南将起搏器治疗心衰的适应证列为Ⅱb类推荐。后来,Daubert经冠状静脉植入左室起搏电极,实现了真正的双心室同步起搏治疗,并能达到术后QRS明显变窄、改善左室增大引起的左室收缩不同步及增加心排量的作用。

此后相继开展了多项CRT治疗充血性心衰的临床研究,如COMPANION、CARE-HF等,大量的循证医学结果证实,CRT不仅明显改善心衰症状、提高射血分数,并能明显降低住院率和死亡率。CRT治疗的诞生和发展,是心衰治疗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突破。

因此,2005年ACC/AHA心衰指南将CRT列为Ⅰ,A类推荐,其适应证如下:

(1)射血分数≤35%

(2)优化药物治疗后仍心室不同步,QRS≥120 ms

(3)NYHA心功能Ⅲ~Ⅳ,

(4)伴有心脏不同步证据

当时并未列出CRT的禁忌证。在此后的十年间,伴随着研究证据的不断积累,国内外相关指南也不断修订。2013年ESC/EHRA心脏起搏和再同步化治疗指南对CRT适应证推荐如下:

·窦性心律,LBBB,QRS>150ms,LVEF≤35%,Ⅱ、Ⅲ或非卧床Ⅳ级心功能(Ⅰ,A);

·窦性心律,LBBB,QRS 120~150ms,LVEF≤35%,Ⅱ、Ⅲ或非卧床Ⅳ级心功能(Ⅰ,B);

·非LBBB,QRS>150ms,Ⅱ、Ⅲ或非卧床Ⅳ级心功能(Ⅱa,B);

·QRSD<120ms(Ⅲ)

这次指南的变化不仅对QRSD做出要求,还对QRS形态有明确的要求,既LBBB比非LBBB推荐等级更高,CRT治疗获益更明显。此外,指南明确指出了CRT的禁忌证,既QRSD<120ms不推荐行CRT治疗。2016年ESC心衰治疗指南对QRSD要求更高,对于QRS<130 ms的患者,不推荐行CRT治疗。

二、指南变迁带来的反思

从CRT治疗20年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没有哪种技术在创新之初就是完美的,都要经过时间的检验,不断革新、创新才能渐趋于完善。此外,临床实践是指南的“试金石”,指南在指导临床实践的同时,要不断得到修订。正如CRT适应证一样,从2005年QRS≥120 ms如此宽泛的Ⅰ类适应证到如今涵盖心电图波形形态和时限的细致划分,离不开临床实践的检验与“打磨”。

这也給我们的另外一个启示,即指南没有最终版本,随着器械及技术的不断发展,随着最新临床试验的不断推出,“最新”指南将不断得到修订,因此,“指南不变是暂时的,而指南的更改是永久的”。



心在线 专业平台专家打造
 编辑 田新芳┆美编 柴明霞┆制版 崔凤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