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代玉鱼的发展与演变

 RK588 2017-07-11
2017-07-02 老丁说玉

       中国玉器的出现至今已有八千年的历史,在古人心目中,玉是“山川之精”,可通灵天地,除邪晦、知祸福,自古中国人就有很浓厚的崇玉传统,古人给玉赋予了很多精神内涵,因此玉文化也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鱼除了是人们美膳之食,又因谐音同“余”,故古人爱用鱼表示美好的愿望。用玉鱼做佩饰,以示富裕,年年有余,吉祥有余。玉鱼是玉器中比较常见的形象之一,在古代是很重要的玉佩饰。古代玉鱼的制作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玉鱼的存在,反映了人们生产生活的自然状况和对动物的崇拜,象征了物质的富有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新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的玉鱼数量不多,仅长江下游太湖流域的良渚文化和西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有零星发现。此期玉鱼出土数量稀少,造型朴实简练、较为生动,大多夸张抽象地模仿鱼的自然形态。

良渚文化鱼形玉器

浙江余杭反山22号墓出土

玉质沁为黄白色,圆雕鱼形,造型生动,横截面呈椭圆形,圆眼,鱼尾部分叉,腹下有两个小孔。


红山文化松石雕鱼形玉器

阜新胡头沟1号墓出土 



商代

       商代,以庄重的青铜器而闻名。青铜工具在制玉工艺中得到应用,琢玉技术显著提高,使商代成为古代玉鱼制作史的第一个高峰期。商代鱼形玉器大多出土于河南、湖南、山西、山东等地商代墓葬、遗址,有片雕和半圆雕两种。此期玉鱼可大致分为三类:用ABC表示。

A类:条形

Aa类:直条形

滕州前掌大221号墓出土

A类又可分为两小类:
Aa类:鱼身略宽,呈直条形。滕州前掌大221号墓出土的这件玉鱼,青白色,局部有黄褐色沁。鱼身挺拔,吻部前伸,尾部平直作斜刃刻刀状,大圆眼,吻部钻有一孔。


Ab类:细条形

滕州前掌大13号墓出土

Ab类:鱼身狭长,呈细条形。滕州前掌大13号墓出土的这件玉鱼即属此类,淡青色,有灰白色沁。鱼身细长,圆睛,口部用一圆孔表示,吻前伸呈“T”形,背、腹鳍均琢出,歧尾。


B类:弧形

Ba类:璜形

益都苏埠屯1号陪葬墓出土

又可分为两小类:
Ba类:身体相对较宽,作拱背跳跃状。弯成的弧度约在60°到100°之间。如益都苏埠屯1号陪葬墓出土的这件,玉质沁蚀为鸡骨白色,表面残存朱砂。整器作弧形扁平体,吻部前伸且上下外凸,圆眼,以等距平行直阴线刻划背鳍、腹鳍,鱼鳞为斜刀法雕琢的环带形,尾部饰有双钩技法雕出的纹样,颇具浮雕感,头尾各有一孔。


Bb类:长弧形

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 

Bb类:身体较长弯曲,作拱背跳跃状。弯成的弧度约在120°到180°之间,部分玉鱼甚至超过180°。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这件:浅绿色,有褐色沁斑。身体狭长,弯曲剧烈,重环形眼,闭口,腹鳍以密集平行短阴线表示,背鳍雕作扉棱状,歧尾。


C类:扁圆形

C类:宽肥扁圆形

滕州前掌大120号墓出土

C类:圆肥宽阔呈扁圆形。如滕州前掌大120号墓出土的这件:乳白色,通体涂朱。双面雕,鱼身圆肥,圆睛,吻部前凸,口部为一圆孔,鳞、鳍皆用阴线刻划。


玉鱼  商代

山东滕州前掌大商代墓出土

黄绿色,玉质细腻,透光。正、背面纹样相同。头、眼、鳍、尾俱全,尾部分叉,两面削薄似刃。


玉鱼  商代

河南安阳商代墓出土

浅绿色,玉质细腻,晶莹润泽,透光。正、背面纹样相同,鱼头、眼、鳍俱全,尾部分叉,嘴部有一圆穿。


玉鱼  商代

河南安阳殷墟出土

墨绿色,身体圆肥。分别用阴刻弧线和直线表现鳞、鳍和尾,口部有一孔。长7.11厘米,宽2.78厘米,厚0.41厘米。


概括起来商代玉鱼有以下几个特征: 

1. 片雕类从整体造型来看有直条形、弯弧形和扁圆形,造型生动、夸张。

2. 鱼口部分为前伸呈“T”字形,或唇向上下翻。

3. 背鳍和两个腹鳍都用排列整齐的等距平行直阴刻线表现,有的为“v”字形凹槽。

4. 尾部大致分为两种,为斜刃刻刀形尾和微分叉尾。

5. 少数精雕玉鱼身上有弧线形鳞片,钻孔大部分在嘴部。



西周时期玉鱼

       西周时期是鱼形玉器制作的又一个高峰,在北京、河北、山西、陕西、甘肃、河南等地西周墓葬、遗址皆有出土。整体造型仍沿袭商代玉鱼,在片状鱼形轮廓中填进圆眼、一背鳍二腹鳍及鱼鳃、歧尾等要素,以致在某些单体式玉鱼上难以区分商周之别。多数西周玉鱼的鱼尾长度较商代玉鱼有所增加,尾端多为斜面或下垂作马蹄形。


玉鱼  西周
河南三门峡虢国墓出土

全器受沁呈鸡骨白,拱背,两面纹饰相同。眼、鳃、鳍、尾俱全,身饰三排鳞纹。嘴部有三孔,尾部一孔。长7.1厘米,宽2.5厘米,厚0.4厘米。


玉鱼  西周
河南三门峡虢国墓出土

青白玉,部分受沁呈灰色。拱背,两面纹饰相同。圆睛,用单阴线刻出鱼眼、背鳍、腹鳍及鱼身鳞纹和尾部纹饰。首、尾各有一圆穿。长7厘米,宽2厘米,厚0.4厘米。


玉鱼  西周
河南三门峡虢季墓出土

青玉,深青褐色,大部因受沁有大片黄褐色斑块或斑点。玉质细腻,微透明。鱼身呈弯曲状,嘴部有穿孔,头、眼、鳍俱全。长7.2厘米,宽1.8厘米,厚0.3厘米。


西周时期是中国古代鱼形玉器制作的又一个高峰。此期出土的数量大,造型各异。直条形者,与商代A类玉鱼大体相似。较商代不同的是,有的玉鱼上下边沿斜磨,从而立体感增加。


玉鱼  西周

陕西岐山贺家砖厂7号墓出土

青玉,微泛黄,扁平体,鱼身较直。其上吻向上微翘,下唇凸出尖角。尾部分叉,两面削薄呈刀刃形。长7.2、宽1.9、厚0.25厘米。


玉鱼  西周

北京昌平白浮西周墓出土

两件基本相同,头部钻一孔,背、腹有鳍,尾部有缺口象征尾鳍。长10.8厘米。


玉鱼  西周

山西曲沃晋侯墓地92号墓出土

西周时期新增圆雕玉鱼,例如这出土于山西曲沃晋侯墓地92号墓的这四件圆雕玉鱼。四件,青玉,呈墨绿色。一面平齐另一面圆凸,每两鱼可合为圆柱体。鱼嘴有小孔。长11.6厘米。


玉鱼  西周

山西省洪洞县永凝堡西周墓


通过上文分析可以发现,西周的鱼形玉器一定程度上承袭商代的风格,但也有创新和发展。西周玉鱼制作较商代更为规矩、精细。上吻向上微翘下唇凸出尖角的玉鱼数量增加。长度有所增加,不少玉鱼长度超过10厘米。



东周汉唐
       考古出土的东周至汉唐时期玉鱼甚少,主要有以下几例:

玉鱼  春秋

湖北陨县肖家河出土

湖北陨县肖家河春秋晚期墓出土一件玉鱼。灰褐色,圆弧形头,头部一个钻孔表现鱼眼。鱼身及尾两面饰浅浮雕龙首纹和斜线纹。长7、宽1.3、厚0.4厘米。


玉鱼  汉代

广州华侨新村汉墓出土

广州华侨新村汉墓出土的这件玉鱼:黄白色,质地较软,呈鸡骨白。形状草鱼,体扁平,鳞片为弧线组成的扇形。



宋代玉鱼

       此期玉鱼造型大都写实且有较强的动感,常作甩尾状。大致可区分为宽肥形与瘦长形二者。鱼眼多为小坑点眼和细小的阴刻圆形。腹鳍皆圆雕或半圆雕凸出体外,背鳍和尾端呈锯齿形,鳍尾细部都用阴刻线条表现,大多省略鳞片。陪衬物多为莲花、水草等物。

水晶鱼  宋代

河北定州静志寺塔基地宫出土

河北定州静志寺塔基地宫出土水晶质鱼一件:晶莹剔透,整体圆雕而成。鱼头大目圆,嘴微张,上有一孔。网格纹表现鱼鳞,鱼尾舒挺。用阴刻线表现鱼的细部形态,形象生动,极具神韵。


玉鱼  宋代

清宫旧藏

清宫旧藏宋代玉鱼一件:鱼身细瘦,昂首翘尾、活泼动感,素面无麟。小点眼,厚唇微张,鱼鳃用一道阴刻弧线表现。尾部略分叉,细部用较多的阴刻线条修饰。鳍尾边沿为锯齿形。身旁有莲花水草等物陪衬。


衔莲玉鱼 宋代
现藏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  

玉质白色,透雕。鱼身细长,头部较小,圆眼,半圆形腮,背及腹出鳍,尾上翘呈扇形,身旁水草叶梗巧妙地经鱼身盘成一环,并绕到头部,可供系挂用。


玉鱼  宋代

现藏上海博物馆


辽金时期玉鱼
       辽金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该时期玉器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在玉器的制作题材上也是非常随意自然,粗犷豪放,不受束缚。玉器的造型具有浓郁的游牧民族生活气息和自然情趣。

龙、凤、鱼摩羯组玉佩  辽代

内蒙古奈曼旗青龙山

辽陈国公主驸马合葬墓出土

一组6件,龙、凤、鱼、摩羯组玉佩。其中有两件鱼形玉,一为荷叶双鱼形玉坠、另一为莲花卧鱼形玉坠。皆为片雕,采用镂空技法。鱼体较为细长,头部呈三角形,阴刻小圆纹眼。网格纹鳞,鳍尾皆呈锯齿形。


双鱼玉佩  辽代

内蒙古奈曼旗青龙山

辽陈国公主驸马合葬墓出土

双鱼玉佩一对,白色,圆雕,鱼体稍弯曲。用阴刻线表现鱼的圆眼、腮、鳍、尾。鱼嘴部各打有一孔。


玉鱼  金代

绥滨奥里米金代石椁墓出土

青色,鱼头部前伸,深阴刻圆眼。下腹斜弧,背鳍呈三角形,尾部上翘,一枝荷叶在背鳍之上,鱼身有两个钻孔。长6.12、宽3.69、厚0.35—0.51厘米。

荷叶鱼形玉坠  金代

陕西西安未央区范家寨村出土

玉呈鸡骨白,体长方形,正面为一条浮雕鱼在荷叶上衔一水草茎干。荷叶片内卷,两面都以细线阴刻叶脉。鱼身较直,钻环状孔表现鱼眼,网格纹鳞。长3.7、宽2.7、厚1.6厘米。


综上所述,可以发现辽金时期的鱼形玉器主要有以下几点特征:
1. 圆雕、片雕、镂雕技法巧妙结合,碾琢工艺非常精湛。
2. 辽代玉鱼常以左右对称的双鱼造型出现,金代玉鱼多以水草荷叶作为陪衬,皆以细线阴刻荷叶叶脉。
3. 辽代以阴刻细纹鱼眼为主,金代鱼眼大多用刻痕较粗深的阴刻圆圈表现。
4. 鱼鳞常见为两种,素面和网格纹鳞,其中金代鱼鳞刻痕粗重。



元代玉鱼

       相对出土玉鱼,元代传世玉鱼数量较多。综合元代玉鱼可以发现纹饰多用重刀雕刻,雕工粗犷,气魄豪放,造型较为固定,趋于写实。

玉鱼  元代

江苏无锡元代钱裕墓出土

鳞、鳍、尾皆用阴线刻成,线条精细,刀法娴熟,形态逼真。圆眼,网格纹鳞,扇形宽尾。


玉鱼  元代

清宫旧藏

玉质一部分呈黑色,圆雕,体阔,鳜鱼形。重环眼,收腹鳍,摆尾。网格纹鳞,腹鳍和尾部用阴刻线条修饰,背鳍雕出脊骨纹。


玉鱼  元代

现藏上海博物馆


综合以上分析元代玉鱼具有以下特征:
1. 鱼身宽阔平扁,多雕作鳜鱼形。
2. 尾部宽呈扇形,内有锯齿形纹或数道阴刻长线条修饰,背鳍雕出脊突出。
3. 厚唇,口微张。
4. 鱼眼:双眼皮眼和减地浮雕而成的环形眼。
5. 鱼鳞:网格纹鳞、刀法深峻、粗犷有序。



明代玉鱼


明代玉鱼雕琢粗犷浑厚、轮廓清晰。尾部有三种,扇形、锯齿形和分叉甩水状尾。鱼鳞种类较多,常见的主要有:网格纹鳞、叶形鱼鳞、双钩鳞纹和素面等。


玉鱼  明代
现藏于河北省民俗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黄色沁。玉鱼圆雕而成,头部较大,唇上翘,阴刻圆圈眼,鱼身以斜格纹做装饰,尾鳍为扇形并呈摆动状。鱼口衔莲叶、莲花、谷穗,莲叶、谷穗一直绕到鱼的另一面,造型生动活泼。背鳍上有一圆孔可穿绳系挂。此鱼的形态被认为是鳜鱼,谐音“贵余”,“莲”又与“年”谐音,寓“富贵有余”之意。


玉鱼  明代
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 

玉质白色。雕一鲢鱼,刻画圆润,形态平静。鱼眼用一阴刻圆圈表现,两侧滑水用双阴刻线表现,鱼鳍上的鱼刺用一道细劲的短阴刻线刻画,鱼刺之间去地内洼。鱼身装饰六角星纹和水草纹,比较简略。鱼嘴角琢孔,便于系挂。以鲢鱼为饰寓意“连年有余”。


玉鱼 明代
现藏于安徽省文物局 

玉质白色,温润柔和,略有褐色沁,浮雕连体大小鱼。大鱼嘴上翘,抿口,双圈眼,身部饱满,胸鳍、臀鳍、尾鳍呈摆动状,背鳍有一穿孔,小鱼紧随大鱼,吻部平齐。尾鳍分叉。双鱼呈游动状。阴线勾饰圈眼、嘴、鳃、鳍,线条流畅,自然逼真。


玉鱼  明代

局部的“网格纹”鱼鳞



清代玉鱼
       清代玉器迅速发展,形成了古代玉器史上的最高峰。这一时期的鱼形玉器也是中国古代鱼形玉器发展的巅峰时期。鱼形玉器数量极多,种类各异,以配饰和陈设品为主,其中玉佩饰以双鱼玉佩和鱼衔莲玉佩最为常见。

 碧玉双鱼花插  清乾隆
清宫旧藏  

两鱼并体、带飞翼,张口,凸眼圆睁。口膛较深,可插花。


雕工精美,阴刻和阳起两种线条共同运用,圆雕、透雕和片雕等技法巧妙结合。生动写实、纹饰繁琐,充满浓厚的民俗气息。



商周时期馆藏鱼形玉器欣赏


点击阅读《中国传世玉器全集》:

中国传世玉器全集—完整版(高清原图)


扫一扫   加关注

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