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太极拳养生与技击练法要求的理解与体会

 CeizhuPan 2017-07-11

福建惠安  庄锡成

2015年3月19日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现在全球习练中华太极拳的人们数以亿计。因为,太极拳不分男女老少,不受时空所限,既能健身养生,又能技击防身,还能自娱自乐,可见,她对人类社会文明和健康事业有着卓越贡献。

    近年来,笔者在与拳友交流学习、收集整理拳理文章的过程中,总的感到太极拳群体中至少有两种心态,一是养生,二是技击。深刻感悟到:太极拳是道家学科,有着“松空柔和”的休息养生理法;太极拳也是武术运动,招招势势富有“攻防取胜”的技击手法。笔者有幸得北京李和生先生亲授,潜心修习,善思善悟。近期与拳友交流中随意比划了“健舞”,拳意兴致,突感太极拳养生与技击练法之别就在于“松柔圆融”与“开合归一”。

    太极拳养生功效众所皆知。因为动作缓慢、匀称,呼吸深长,神意内敛,舒适大方等等,可以调和身心,平衡气血,滋润筋脉。但太极拳运动与其他体育活动和武术运动有着质的区别,十分讲究正确的练习方法与步骤次第。经常有拳友抱怨练习太极拳损伤了膝关节,也有传闻某某太极拳名师膝关节动手术,这些都因练习太极拳不得法所致,拳友们不可不审慎!

    王宗岳《太极拳论》云:“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明确指出太极拳的内运性,非用力所能为。又云:“立如枰准,活似车轮。”指出了太极拳运动之平衡、均匀及圆球运动的特性。拳理也是功法,功法就是练法。李和生师父穷六十年武学研究,创造性提出“以腰带手,以气带手,以意带手”的三步练法。笔者严遵师训,矢志不移,诚心练拳,虚心悟道,终窥太极之门,深悟太极拳养生尽在“松柔圆融”中。“松柔圆融”的练拳要求:一是以静心为前提,把太极拳当作一种休息方式。练拳要放松,保持心静,忘却生活琐事和工作杂念,给太极拳一片无极净土。二是以游戏的心态把太极拳当作一种娱乐活动。练拳不能火急火燎,不能匆匆忙忙地学动作,要认真听老师讲拳理,认真看老师示范动作,而唯一不同的是要求亲手感受老师动作时的内运感,随意模仿老师的动作,不求标准到位,只求连贯舒适,符合各人特质。三是以知足的心境,把太极拳盘架动作当作画圆作业。太极拳的精典在于乱环阵,化解乱环阵就是画圆。用身体在三维立体空间画圆,无论平圆、立圆、斜圆,大圆、小圆,方圆、椭圆等都要有,各式的招式就是为了各式圆,动作不求工整好看,只求连贯不断。如此“默认揣摩,渐至从心所欲”,虽不能技压群雄,但也能延年益寿!

    张三丰《太极拳经》曰:“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又曰:“ 虚实宜分清楚,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周身节节贯串,无令丝毫间断耳。”《太极拳经》通篇仅十二句,头尾反复强调“周身”“贯串”与“虚实”。可见,太极拳富有“阴阳统一体”的特性。李和生师父用现代科学理论“杠杆力”“圆切线力”“三角力”诠释太极拳的技击方式,并以“虚三角”理论揭示太极拳“用意不用力”的内运之秘,指出“稍一用力,即落旁门”之诀要。笔者练拳中深有体悟,太极拳的技击是太极拳的本能反应,无为而为之自然--“开合归一”。开,入己“中”,合,出意“中”,心意相合,非头脑思考用力所为也。数年纯功,渐至从心所欲,启动人体先天功能,把有形的身躯,炼就成无形的阴阳体。阴阳体就是太极拳能量体,能量体具有生命力,静即养生,动分阴阳。一动一静,开合既济。开合如蚌,开为吸为吞为蓄为紧,合则呼则吐则放则松,开合之象,符合“运劲如抽丝,发劲如放箭”之理。开合有序,把开合形象化,开即是扩张、吸纳,要求息息归根,空胸腾膜;合则是收缩、释放,要求自然归原,空胸、实腹、沉气。行拳走架,无不如此。然不少拳友误解拳经拳论之意,虚耗光阴尽枉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