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两味药是中医治疗头痛的圣药,如果合用,力量甚大!

 枫叶染红了背影 2017-07-12

《伤寒杂病论》中的中药世界(56)

特别说明,文中中药须在执业中医师的指导下使用。

经考古人员考证,汉代中药一两为15.625克,我们实际运用时,可根据患者病情缓急轻重,按一两=3~16克进行换算。

大方与小方

同样是中医师,有的喜欢用大处方,比如现代中医名家施今默先生;有的喜欢用小处方,比如现代经方名家胡希恕先生。

至于大洋彼岸的日本,汤本求真及其弟子大塚敬节,以及龙野一雄,矢数道明等等医家都是所谓的“小处方”派。

大处方有大处方的好处,所谓多靶点,大包围嘛,在辩证不准确的时候,一大堆药放下去,多少能有点效果。

而且大处方对付复杂的病情也甚是有力!

但是,由于大处方中药物互相干扰,单味药的剂量又不够,如果小方、单方用得准确,效果有时远超大处方,所以民间有“单方一味,气死名医”的说法。

今天我要谈的也是一个小方。

苓桂术甘汤的加减方

这个方子很简单,就是我前面写过的“苓桂术甘汤”的加味方。

“苓桂术甘汤”顾名思义就是茯苓,桂枝,白术,甘草四味药。

这个方子虽然简单,却有祛除痰饮,驱散雾霾,令头晕目眩者,神清目明的力量。

特别适合,因胃气、肾气虚弱,心下生饮,水气上冲而出现的“眩晕”、“头晕”、“身震颤感”、“心悸不安”等症状。

可是我们如果面前的患者,不仅仅有头晕目眩,而且还头痛难忍该怎么办呢?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巧妙地在这个方子之上加两味药:

川芎,

大黄!

川芎+大黄=缓解头痛的好武器!

我们先说说川芎。

川芎,《神农本草经》这样描述它:味辛温,治中风入脑头痛。

这个药具有辛温行血的作用,也有补血的作用,但是行血之力远比补血之力强。

在《伤寒杂病论》中,它最小的用量为二两,按照汉制与今制的兑换,就是至少需用30克。

确实,实际运用时,要30克以上效果才好。

这个药不仅能用于外感头痛,也能用于内伤头痛,我手中有一本中国建国后的优秀医案汇编,1982年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千金妙方》,其中治疗不同证型头痛的十余个医案,多数都用了川芎。

我们先说说川芎。

川芎,《神农本草经》这样描述它:味辛温,治中风入脑头痛。

这个药具有辛温行血的作用,也有补血的作用,但是行血之力远比补血之力强。

在《伤寒杂病论》中,它最小的用量为二两,按照汉制与今制的兑换,就是至少需用30克。

确实,实际运用时,要30克以上效果才好。

这个药不仅能用于外感头痛,也能用于内伤头痛,我手中有一本中国建国后的优秀医案汇编,1982年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千金妙方》,其中治疗不同证型头痛的十余个医案,多数都用了川芎。

再谈谈大黄。

在许多人的印象里,大黄是一味泻下药,怎么也扯不到止头痛上去。

其实泻下只是大黄作用中的一小部分,大黄还有清热,凉血,行瘀,降血浊的作用。

所谓行瘀,降血浊,就是让血液推陈致新。

所以大黄对于血瘀导致的头痛,效果非常好。

大家知道大黄用于便秘时需后下,如果要行瘀降浊呢,则相反,需要先煎、久煎,同时选用酒大黄。

剂量呢,一般应该在10克以上。

川芎和大黄这个组合,在日本叫应钟散,配合苓桂术甘汤后,常用于治疗高血压,心脏病,偏头痛,颈椎病,眼部疾病等出现的头晕目眩伴头痛,如果上述症状是痰饮并瘀血引起的,那么使用这个方子是比较合适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