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型背景下参与式社区规划的实践和思考

 快乐英平 2017-07-12

基于参与的空间改造的过程,增强了社区居民的公共意识,推进了市民化的进程,也改善了社区内各方主体之间的紧张关系。

    作者简介    

刘佳燕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博士

谈小燕  北京市委党校社会学部讲师,博士

程情仪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硕士研究生

社区规划是“新清河实验”的一部分,通过跨学科力量,探索空间规划与社区治理的整合机制,是通过空间的再组织实现社会的再组织的过程,是向社区还权和增能的过程,是实现社区共建共享、协商共治的过程。【整理编辑:时英平】

一、参与式社区规划的再认识

现代社区规划的发展主要源于二战后全球性社区发展运动的推动。面对当时一系列频发的城市社会问题,社区成为各国缓解社会矛盾、提升居住品质的重要阵地。经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社区规划的核心理念逐步从政府主导的、蓝图式的、关于社区建设的整体式设计,转向强调多方参与的、问题导向的、以参与主体的关系构建为核心的协商式规划行动。

国内关于社区规划的探讨始自20世纪末期,多来自规划设计领域,围绕社区规划与传统住区规划的差异、社区规划的方法和协作机制、社区规划师制度等方面展开讨论。近10年来,社区规划的实践在各地蓬勃兴起,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主要体现为“弥补长期以来社会发展和居住环境建设相对滞后的欠账”。

总体而言,探讨社区参与离不开3个根本性问题:

1、为何参与,即参与的目的是什么。

这是参与问题的核心,也是所有工作开展的前置性问题。不同的参与目的,可能会导向截然不同的参与主体和参与机制的选择。参与本身并非目的,否则将走向“为了参与而参与”的形式主义。

从当前社会治理创新的角度,参与的宏观目标体现为:其一,最大限度激发社区活力,同时保持社会稳定,改革束缚社会活力和社会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其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让每一个人享有公平的参与机会。微观层面,社区参与旨在更好地满足社区发展需求,充分发挥社区每个成员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2、谁来参与,即参与的主体是谁。

社区作为社会—空间统一体,将多元主体基于地域邻里的关系连接在一起,这意味着,参与主体的范畴不仅包括业主,还应覆盖与社区工作和生活相关联的各类群体和组织。另外,当前推进的参与式社区规划,不是简单地将参与主体扩大化的过程,更需要关注如何通过参与,实现政府、社会和市场之间关系再组织和优化的过程。

3、如何参与,即如何开展和实施参与活动。

传统蓝图式规划注重规划编制和最终的空间效果,而社区规划作为面向实施的综合性规划,需要从关注效率的“结果导向”转向关注实践的“过程导向”。因此,参与应该贯穿于整个规划过程,从任务提出、目标拟定、方案编制、实施到后期管理与维护。

社区规划的参与问题,普遍存在两大难点:其一,如何激发主体的参与动力;其二,如何构建有效、合理的参与制度,搭建参与平台。如果不从根本上探索社区中各利益相关者之间责权利的关系,理顺组织架构和制度设计,很多的参与只能流于形式,参与成果无法转化为实质性的规划行动。

二、课题背景与社区现状

参与式社区规划实践是“新清河实验”的一部分。“新清河实验”是在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李强教授的带领下,整合社会学、城市规划、建筑学等跨学科力量,在清河街道开展的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实验。“新清河实验”自2014年启动持续至今,旨在激发社区活力,促进公众参与,探索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的方式。在实践过程中,强调参与式社区规划与社区协商治理、民生服务保障等工作协同推进,实现街区的全面提升。

Y社区建成于1996年,位于清河街道东南部,占地0.25k㎡,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分别约5110人和2550人。作为典型的混合型老旧社区,其复杂的现状和高度集中的各类突出问题,使得传统的城市管理手段和蓝图式规划开发模式在此难有作为。

清河街道和Y社区区位示意图(来源:作者自绘)

其中多种社区问题和矛盾冲突并存,主要包括:

? 居民构成复杂,社区邻里关系淡漠,社区归属感差;

? 政居民老龄化程度严重,整体素质偏低;

公共活动空间极度短缺,停车空间严重不足;

? 公共空间品质低下。

小区内无序停车侵占道路空间 (来源:作者自摄)

社区的复杂现状,给社区治理和社区规划带来诸多挑战。

1、沟通渠道不畅

本应作为居民自治组织的居委会长期疲于应对上级行政任务,没有精力和动力来真正完成居民自治工作。

2、制度障碍

原有的一些城市管理和规划体制已经难以应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和存量更新需求。

3、工作模式滞后

白地起楼的设计手法,追求形态美学和功能合理,以空间增量解决问题,但存量更新中任何空间调整都涉及既有群体的认可和接受,闭门造车和精英主导的工作模式面对利益诉求多元化、主体意识日益强烈的大众,以及几乎没有拓展余地的有限空间资源,很多时候成为“不可实施的任务”。

在此背景下,亟需探索一条多元主体参与的社区规划新路径。

三、Y社区的规划实践

1、社区议事协商机制的建设

针对当前社区参与有意愿缺渠道的问题,实验第一步就是搭建基层协商议事平台。通过在社区居民中选举议事委员,作为居委会的有益补充,并建立议事委员制度体系,围绕会议规则、议事公约等方面开展议事委员培训,明确相关责权利。

社区居民参加社区议事协商的意愿统计 (来源:作者自绘)

通过建立多方参与的协商议事制度,形成了定期以社区党组织、居委会(含议事委员)和物业三方为主体的联席会议,并根据每次的具体议题邀请相关组织和个人参与。由此打通了社区居民的需求表达渠道,形成多方协商沟通的平台。

社区联席会议 (来源:作者自摄)

2、社区提升核心议题的形成

伴随居民议事协商活动的不断深化,居民权利意识逐步觉醒,人们开始关注社区,思考发展事项和权利诉求通过对开放空间内容的讨论,社区居委会民主投票,社区确定了居民最迫切解决的5个议题,包括增设小区内活动空间、改建自行车棚、改善绿化环境、改造垃圾楼和文明养犬。值得关注的是,上述议题中除了最后一项,居民的诉求都集中在社区公共空间方面。

3、公共空间改造第一步:存量资源再利用

面对上述议题,居委会、物业联合行动,发动居民自己动手,实施自行车棚改造和绿化种植。这小小的第一步,突破了居委会长期以来有“议”无“行”的局限,并让居民们欣喜地看到了自主改造环境的力量。

改造过程显示出社会治理与空间提升整合推进的迫切性。一方面议事委员的选举激发了人们对社区的关注,社会组织和社会资本的力量日益壮大,启动了依靠自己力量动手改造社区的第一步,但在组织形式、规模和技术支撑上尚处于初级阶段;另一方面,老旧小区存量空间资源的改造和再利用,在传统针对空间增量管理的规划建设体系下,遭遇诸多制度门槛的限制。探索存量空间改造与多方协商治理的整合,成为课题组推进社区规划的着力点。

课题组联合社区居委会、物业管理公司共同决策,将工作聚焦于社区存量资源的挖掘:一是改善室内空间,居委会主动通过空间置换,让出原有办公空间改造成居民议事厅,成为各项居民活动开展的重要场所;二是改善室外空间,将小区中一块几近废弃的三角形绿地改造成活动广场。

4、利用公共空间改造, 培育社区关注点

由于种种原因,三角地活动广场的改造前后历时一年多时间,至今仍未完工,仅方案设计就经历了“社区调研—居民访谈—多稿设计—居民参与设计—方案调整—联席会讨论—方案优化—公众咨询—方案修改—联席会讨论—方案公示”等诸多环节。课题组巧妙地化问题为契机,充分把握这个“过程机会”,发动大家对于公共空间展开关注、思考和展望,借助物质性公共空间的改造推进社会性公共空间的发展。

那么三角地改成什么样?居民想要什么样的室外活动空间?如何让更多居民表达他们的诉求?课题组从一开始就明确了参与式规划的思路。最具挑战的是如何迈出第一步:通过举办复合主题的社区节活动聚集人气,吸引广大居民的共同关注和思考。活动包括3大主题:

? 社区logo设计,培育居民的社区认同感;

? 公共空间使用情况和改造方案调研,以每位居民的日常生活和切身利益为出发点;

亲子市集,吸引更多家庭特别是有孩子的家庭参与,他们是社区规划的重要中坚力量,但在社区活动中往往难见身影。

3项活动整合举办,吸引了大量居民,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况景象。更重要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讨论“我们的”社区,三角地、社区logo成为重要的公共符号深深植入人们茶余饭后的话题中。

复合主题的社区节吸引了居民的广泛参与(来源:作者自摄)

参与式规划不仅仅强调多方参与,对于规划设计人员而言,也是和居民对话、向社会学习的重要过程。例如通过对公共空间的使用调研,发现居民最希望开展的活动是“晒太阳”和“聊天”,反映出社区内以老年人为主的休闲型生活方式。设计人员于是放弃了原来设想的丘地、沙坑等装置,转而明确了以开放、交往和阳光为要旨的设计思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方案也受到广大居民的认可和欢迎。

5、推进居民赋能,建立人才库

社区公共议题有了,谁来落实?作为社区治理最重要的主体如何真正参与?首先,以兴趣爱好为纽带,对社区居民进行再组织和再培训,挖掘社区能人。应对议事委员多次提出提高社区居民素质的需求,组建社区学堂。课题组通过组建社区学堂,提倡人人为师。通过两年多时间的培育,社区自发形成20多个社会组织,不但提高了居民素质,促进了居民交往,也挖掘出众多社区人才。居民自主创作的社区之歌、社区报,以及融入社区logo的特色工艺品等作品也相继涌现。

其次,是赋能。要想真正让居民参与社区发展,除了关注他们的参与意愿,最重要的还是要培养其参与能力和参与习惯。例如,通过举办“建筑师体验工作坊”,向居民教授基础的空间知识、尺度概念以及公共空间的意义,并带领他们亲手设计和搭建公共空间模型。通过跨越个人和家庭的团队合作,居民在公共空间的设计碰撞中进一步学会了换位思考,以及面对分歧时如何通过协商达成共识,由此提升了参与能力,也逐渐唤醒对邻里和社区的关注和再认识。

为居民赋能的“建筑师体验工作坊”(来源:作者自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