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毛笔书法如何正确临帖

 昵称41961047 2017-07-12

前日,一友人来,谈及他师从某书法家学习书法三年了,主要习颜体,于是我要他秀一秀他的书法,他拿起笔写了颜体的 “厚道” 两个字,我说:“你这两个字的结构、笔锋、笔位都不对,是普通的毛笔字,不是书法,为什么练了三年还这个样子呢?“他说:我很勤奋的,每天都练习啊。”我说:“你再勤奋也没用,因为你一直都是在重复错误,不仅没用,还有副作用!

他说:他一直这样练习,每次上课他的老师也没有指出他的错误,而是说,只要你练习,保持热爱书法的状态,有一天你就会写出漂亮的字来,而且不会拘泥于字帖,能形成自己的风格。

我说,你现在有自己的风格了没有?有!就是没有法度的乱写,你看,间架上有的地方过挤有的地方过松,“厚“字也站不稳;笔画粗细都几乎一样,没有体现出颜体笔画粗细变化的特点;笔锋的处理上”厚“的两个横画要顿收你没有”顿“,”道“字捺画要漏角捺也没有漏角,用的是普通的捺,没有颜味。

友人听了这一席话,开始冒冷汗了,这三年的努力啊,三年的努力竟然就是这么个结果!要疯了!太不能接受了!太不能接受了!

于是,我给他示范了这两个字的结构,如何让布白均匀、结构稳定,示范了笔画的粗细处理、颜体的三倍粗细的变化特点,漏角捺一波三折的写法等等,我这么一解析,他犹如醍醐灌顶,说,唉前面浪费的几年和几万块学费且不说了,今天我总算遇到个明白的老师了。

从这里,我意识到这么多年我只顾着自己埋头教学,很少去关注外面的世界,对外面书法教学的一些方式也没有去深入思考,原来很多学习书法的学生就这样这样被学习了。但我不想去评论人家的做法,免得有贬低别人抬高自己的嫌疑,以及我不想树敌,这里我只讲我一直使用的行之有效的经验,我之所以说是“行之有效的经验”,这个是有依据的,我的学生十堂课能学会任何一种字体,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到小学毕业,楷行隶草样样都有很高的水平,临帖准确,出帖可以自己创作。

颜体

欧体

赵体

王羲之草书

这里是我的经验:

一是一定要临帖,所谓取法乎上得法乎中,取法乎中得法乎下,取法乎下得法乎下下,这个是一点也不假的。有的老师说无须拘泥是否临帖,有热情就好,只要热情有了,写久了就会有感觉;这个是不对的,因为你只有站在巨人的肩上才能站得更高,如果你从零开始探索,这个过程会非常漫长,有可能穷其一生也没有到达巨人的脚背那么高。有的老师要学生以老师自己的字为帖,这也是不对的,因为现在的老师即使很牛逼,也不可能比古书圣牛逼啊。

二是要正确的选帖,我有一篇文章《学书法入门时选字体和选帖的知识》专门讲了选帖的方法,大家不妨回去看看。

三是临帖,不要傻临,也就是说你要用脑,要懂得这个字体的结构特点、笔锋笔位特点,要会观察,要仔细观察后再去动笔。还要会分析,为什么这么说,观察是你要“知其然”,分析就是你要知其“所以然”,原帖的字为什么这么写而不那么写,笔锋笔位这么处理背后有什么逻辑和原理吗?

四是不要使用米字格、描红、水写纸等等工具来学习,这些不仅低效、浪费时间,而且容易养成坏习惯,坏习惯一旦养成(注意21天可养成一种习惯),要改起来则要花数倍的功夫。至于为什么不能用这些工具,这里边是有理论可讲的(关注我的文章的朋友,一定可以读到这个理论的)。那么要使用什么工具呢?简单,报纸、练习纸、宣纸就好;如果你太没有位置感,那就大致的折一下方格或者列即可;如果你想培育自己的空间感,那就别折,开始难点,很快就会不难了。

临帖还有一些不传之秘和方法,有的是非嫡传弟子不传,有的是嫡传弟子都不传,只传自己的后人。前者如卫夫人把秘诀传给了弟子王羲之,后者如王羲之传了一部分秘诀给王献之。每一个学书法的人,都想学到这些秘诀,但是,记得古人有这么个说法:“未见往而教之,唯有来而学之”,说的是一个教与学的方式,意思是“从来没有老师登门去求学生来让自己教的,只有学生来求老师教的”,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老师如果去求学生来让自己教,一是不知道学生是不是有要学的意愿,二是即使学生有这个想法,老师去求学生来学,学生也不会重视,不重视就会学不好。古人很明白这个道理,所以把尊师重道放在非常高的位置,对老师从心底里恭敬,这样老师才会把学问都传给学生。

扯得有点远了,这里总结一下本文:学习书法,一定要临帖,要站在巨人的肩上再往前走;临帖要会选帖、临的时候有方法有秘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