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 态 顾名思义是身体姿态。用专业术语来表达的话,是指身体所有关节在完成特定动作时的复合排列方式。 看起来有点复杂,简单地说,就是我们在进行站立、坐、卧、步行等各种静态或动态动作时,身体各个部位的位置和互相之间的关系。 先来看一张图: 图中的红点从上到下分别是:耳屏、肩峰、股骨大转子、股骨外髁、外踝。从解剖学上来说,这五个点应近似在一条直线上。即便我们不知道这个解剖学的规律,光是看图片,也能看出后面的几个体态很别扭。 通过这几个体态的对比,我们就知道了,一个正确的体态需要所有关节都在正确位置上,缺一不可,比如上述的几个点,哪个点不在这条直线上,体态都会出现异常。 那么问题来了,以上图最后一张为例,可以看出照片里的人明显有头部前倾,那是不是只要是把头向后收就能解决头部和颈椎的问题了呢? 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再看一张图片: 图中展示的是“Brugger坐姿“,是瑞典的神经学家Alois Brugger提出的。这个图的意思是把脊椎中的腰椎、胸椎、颈椎想象成三个齿轮,每个齿轮的转动都会带动其它两个。 比如从图片左边的体态(后背拱起)到右边的体态(中立位),代表腰椎和颈椎的齿轮逆时针旋转,代表胸椎的齿轮顺时针旋转。 大家尝试着自己感受一下。 “Brugger坐姿”形象地描述了身体各环节之间的联系,把脊椎的这种机制放大到全身,不难得出,人体没有一个关节是孤立的。所有关节都会影响其它关节,同时也被其它关节所影响。 我们再回到上面那个问题,是不是把头向后收就能解决头部问题了呢?答案显然是:不是。因为解决体态问题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要从整体考虑,不然就是拆东墙补西墙——探头问题解决了,骨盆前倾加重了。 说到这里,大家应该就明白了,体态和体态的调整都是整体性的,再回过头看我们给出的体态定义可能就更好理解了。 理解体态的定义是我们“关注体态“这个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接下来,让我们直面体态的三个基本问题。 1.当我们讨论体态时,我们在讨论什么?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恐怕不会真的谈论体态的定义,甚至根本不是用体态这个词,而是说姿势、pose或是样子(比如,瞧你这副死样。。。lol)。有时候虽然嘴上不说,但身体表现出了不同的姿态。
在不同的场景下,体态对于我们的意义也是不同的。
由于常年研究体态,随手一举,就是七八个例子。比如,上学时,一听到走廊传来班主任的脚步声,我们就会下意识地挺胸抬头收腹,表现出一副聚精会神的样子。在这种场景下,体态是我们用来表现出专注认真的状态。 比如,很多女生可能都有过这样的经历,进入青春期,身体开始发育,胸部慢慢隆起,但又觉得害羞,不愿意让别人特别是男同学看到,所以总是习惯性的含胸圆肩。这种体态体现了我们深层次的内心活动。 比如,下班回家的地铁上,由于累了一天,身体倍感疲劳,抱着扶杆,恨不得把身体所有的重量都扔到上面去,到家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瘫倒在沙发上。这里的体态则代表了我们身体肌肉的使用。 比如,在办公室坐久了,站起伸个懒腰,这种舒爽,顿时让人倍感清醒。这也代表了肌肉在不同的体态下被激活或放松。 比如,拍照时,摆出各种pose,或端庄,或逗逼,不一而足。 比如,趴在桌子上睡午觉,有时会觉得喘不过气,因为我们的呼吸模式会受不同体态的影响。 ...... 我们会在各种情景下,调整自己的体态。有些时候,是为了让自己感觉更好,更放松,更舒服;还有些时候,是为了让别人对我们的印象更好,通过调整体态表现得更自信、有活力。 所以,当我们谈论体态时,我们实际上在谈论的是体态所隐含的人类生理和心理的复杂活动。
古人云,体态之重,重于泰山,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 2、怎么样的体态才算是好的体态? 这问题很多人可能都会觉得很简单,但实际上却并非那么显而易见。
维密天使的身材很多人都非常羡慕,看到下面这张照片,大家的第一反应是什么呢? 反正我的第一反应是:哎呀,真可惜,年纪轻轻就骨盆前倾了。
“只要能有翘臀,骨盆前倾就前倾吧”小红在下背痛时,想起了曾经说过的这句话。
并不是看起来好看的就是好的体态,这有点像“西施病心而颦其里“,好看的并不是皱眉这个动作,而是西施。
有一些大家能够轻而易举地辨别出来的体态异常,比如驼背、O型腿、高低肩等。
但还有一些容易让人误解的,比如上面提到的骨盆前倾,再比如外八字或内八字。这种误解的存在,可能是由于文化性的原因,从我们的专业角度看,还是要早发现早治疗。
那么好的体态有哪些特点呢?有几个简单标准是可以参考的。 一是对称。虽然说人体并不是绝对意义上的左右对称,但一般用肉眼看,是可以近似地认为是对称的。如果有关节位置不对称或是重心偏左偏右的现象,那说明是有体态问题的。 二是能量使用最经济。以前面的四个体态的对比图为例,大家可以自行感受下,越是严重的体态异常,保持起来消耗的能量其实越多,因为异常体态增加了不必要的力矩,需要额外的能量去平衡。
三是连贯流畅均匀。比如人在自然呼吸时,如果呼吸忽快忽慢、忽深忽浅,在没有其它病症的情况下,往往是体态也存在问题;再比如走路时,动作不连贯,或者晃动幅度过大,都意味着体态可能存在问题。 3、不良体态有什么危害? 不良体态下,某些肌肉被过度使用,使得这些肌肉非常容易变得疲劳、紧张、薄弱。
站着比坐着消耗能量多,坐着又比躺着消耗能量多。不良体态往往会消耗更多能量。很多人说消耗能量多不是正好减肥吗?这话也不是完全错,但这就好比薅羊毛,不能总拿一只羊薅。通过不良体态消耗能量,只会让身体变得越来越差。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被体态影响的问题。 慢性骨骼肌疼痛 导致体态不良的最常见原因是骨骼肌失衡,而随着不良程度的加深,骨骼和关节出现结构性损伤,导致炎症和疼痛。
其中最常见的是下背痛。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了下背痛和体态异常、肌肉功能紊乱之间的关系,同时,通过运动疗法、手法治疗等康复技术,能够对慢性下背痛进行缓解。 呼吸模式受限 不少研究表明,用于维持姿势的肌肉和参与呼吸的肌肉有很大一部分是重合的。当体态异常时,呼吸模式往往受限,这两者会形成恶性循环,互相加强。
比如久坐时,膈肌的运动幅度比站立和仰卧时小,导致呼吸不顺畅或变浅,为了扩大肺部的活动空间,提肋肌群会更多参与到呼吸中,胸式呼吸会在我们的日常呼吸模式中扮演更重要的作用(正常情况下,应是腹式呼吸主导)。这很容易导致提肋肌群过度活跃,肩胛提肌、胸锁乳突肌等。而这些肌群又和颈椎、头部的位置有关。
所以,探头圆肩和呼吸受限往往比翼双飞、相辅相成。
呼吸是我们进行任何生理和心理活动的基础,呼吸受限会导致身体各大系统的功能不同程度的紊乱。比如由于呼吸过浅,为了满足身体对氧气的需求,心脏跳动会加速,这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 下面我们介绍7个可用于体态改善的瑜伽体式。 1、胸部舒展式(站姿或坐姿) 胸肌过于紧张是导致驼背和各种肩关节/肩胛骨异常的关键因素。 将两侧手臂背在躯干后方,拇指向下,双手交错紧握。手臂向后拉伸,两侧肩胛骨内收,胸部向前挺直,头部保持自然状态,目视前方。采用腹式呼吸,呼吸均匀深入,感受腹部的收紧和鼓起。这个体式每天做3-4次,每次20-30次呼吸,尤其适用久坐使用电脑的人群。 2、眼镜蛇式 身体俯卧于地面,手臂夹紧,肩胛骨下沉并收紧,大臂和小臂垂直。收缩臀部和下背部肌肉,抬起胸部离开地面。手腕微微用力,收紧双臂,增加斜方肌中下束发力。利用下背部收紧向上、向前抬起胸部,使肩关节向下、向后。头部和颈椎跟躯干保持同一平面。 动作结束之后,可以缓慢恢复至仰卧位置,然后可以将躯干向后推至婴儿式。 3、脊柱平衡式 通过对侧膝关节、小腿、足背和手掌支撑身体,另外对侧的手臂和腿抬起并保持与地面平行。保持躯干收缩和稳定,伸展手臂,头部和脊椎保持在一个平面。这个体式可以增强竖脊肌。 4、仰卧屈膝式 从坐姿开始,将手掌放置在躯干后侧,手指向前,全脚掌着地,双脚分开与髋同宽。慢慢抬起身体,直至躯干和地面平行。手臂和小腿与地面垂直,头部和脊椎保持在同一平面。 注意:肘关节不能锁死,可适当弯曲。颈部肌肉疲劳时,可适当抬起头部,将下巴靠近躯干。 5/6、猫式/牛式 两侧手掌、膝关节、小腿和足背支撑身体,手臂和大腿垂直地面,通过腹肌和背部肌肉的交替收缩实现脊椎的屈和伸,头部随着脊椎的动作而自然运动。 7、坐姿脊柱旋转式 从坐姿开始,弯曲右侧膝盖,右侧手臂向后支撑身体,全手掌着地,手指指向远离身体的方向。慢慢向右旋转躯干,左侧手臂放置在右膝上,左侧脚掌垂直地面。保持呼吸均匀,呼气时可增加旋转。 注意:躯干的选择是通过核心肌群的力量实现的,而不是通过手臂肌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