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实践中如何确定股权激励的总量

 昵称FY1Wp 2017-07-13
对企业主来说,股权激励首先想到要拿出多少份额来激励。这其实包含两方面内容:一个是总共拿出多少比例的股份来激励,即激励总量;一个是具体到每个被激励者应该给予多少股份?即激励个量。

这两方面的问题,解决起来不是简单开个会或闭门思考一下,二一添作五将一个大概的股份比例拿出来,凭感觉分给每个人。这种简单、直接、粗暴的做法往往适得其反,还不如不做,除了引发“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弊端不说,甚至给企业日后的股权融资埋下隐患。

在激励的份额确定上,企业要根据发展战略、上市股权结构要求、企业治理控制权,及激励对象数量、薪酬福利水平等综合考虑来设计,这是个稍复杂且很重要的环节,但不少人并没意识到这点。

举个笔者的案例(见下图):一个预计未来上市的企业,股权激励方案的总量,尤其是第一次用来股权激励的总量,是想大也大不起来的。因为除了25%的公众股份比例,结合企业上市后的考虑实际控制人的股权比例(最好在67%,至少51%以上),这样仅剩下8%-24%的比例股权可做文章,而这8%-24%的股份里还要预留给外部投资者(少说也需大约5%-10%),以及预留给后来的股权激励者份额,最终,能够拿出来激励的股权总量份额其实不多,也就总股本的百分之几而已。那些动辄百分之十几以上,甚至20%以上的股权激励方案,显然是只顾当下而罔顾长远,或设计方案的人没有太多完整方案经历。
 
 
 在具体的总量与个量分配设计中,是一个在两者之间来回调整、相互影响而最后确定的过程。首先可以从确定激励总量开始,包含所占比例与具体量,如果是上市企业,政策要求股权激励的总量不超过10%,如是非上市企业,股权激励的总量由企业自由确定,但考虑未来上市及控制权,如上所述,总量同样是有所要求的,并不能任性。

激励总量还与公司总股本和激励的广度和深度有关,国企常常总股本大,激励总量比例小,一般低于3%,少数不到1%;而民营企业总股本小,但激励的总量往往可以较高,占总股本3%-5%经常见,少数高达10%。同时在总量中,还需有考虑部分股份的预留,便于吸引人才加入而给予的股权激励。

无论是何类型企业,确定激励总量都要考虑行业的市场环境,和竞争对手的激励水平。一个传统制造企业与新型互联网企业的激励总量与个量有很大不同,前者的总量与个量一般远低于后者。

竞争对手的既有激励方案,对方案设计产生直接影响,不然设计出的份额低了,反而助推对手抢挖人才,份额高了则影响企业股权布局,或直接导致无端的浪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