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黄帝内经》看道医(二)

 龙行天下之龙一 2017-07-14

三、诊道----望(色/神)、闻(声音)、问(防止五过四失)、切(三部九候之脉)
1. 道医的持诊之道:   
    持诊之道,先后阴阳(察度阴阳之气机)而持之。诊合微之事,追阴阳之变,章五中之情;其中之论,取虚实之要,定无度之事,知之乃足以诊。知丑知善,知病知不病,知高知下,知坐知起,知行知止,用之有纪,诊道乃具,万世不殆。起所有余,知所不足。度事上下,脉事因格。
    是以诊有大方,坐起有常,出入有行,以转神明。必清必净,上观下观,司八正邪,别五中部,按脉动静,循尺滑涩寒温之意,视其大小,合之病能,逆从以得,复知病名,诊可十全。不失人情,故诊之或视息视意,故不失条理,道甚明察,故能长久。不知刺刀,失经绝理,亡言妄期,此谓失道。


2. 望闻问切都要做什么?
    善诊者,察色(望)按脉(切),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音声(闻),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能别阴阳十二经者,知病之所生;候虚实之所在者,能得病之高下;知六腑之气街者,能治解结契绍于门户;能知虚实之坚软者,知补泻之所在;能知六经标本者,可以无惑于天下。
    色脉者,上帝之所贵也。色合五行,脉合阴阳,色(表/阳)之变化以应四时之脉(里/阴),道在于一,以合神明,远死近生,生道以长,命曰圣王。
    为何看面色可用于诊病?十二经脉、365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精阳气-->目;别气-->耳;宗气-->鼻;浊气-->唇舌;气之津液-->面。面色与眼神乃气之华也。
    为何诊脉诊寸口之脉?因为寸口位为手太阴肺气之所,肠胃吸收消化后营养要入肺成津液再统一输送不同的营养至五脏(阴脉),即五脏气于寸口。当胃气无法与脏气同时贯注于肺经,真脏之气(脉)独现,病邪已完全破坏其脏之功能,必死。人迎与寸口相应,若引绳小大齐等,命曰平。
    知一(问其病而知其处)命曰工,知二(按其脉而知其病)命曰神,知三(见其色而知其病)命曰神且明矣。善调尺(之皮肤)者,审其尺之缓急、大小、滑涩、肉之坚脆,而病形定矣,不待于寸;善调脉者,不待于色。能参合而行之者,可以为上工,上工十全九;行二者,为中工,中工十全七;行一者,为下工,下工十全六。

 

四、治道
1. 食疗中的五味之道:
    日常生病时,食疗是人们普遍采用的一种治疗方法。《黄帝内经》中提到:"病在筋,无食酸(酸走筋);病在气,无食辛(辛走气);病在骨,无食咸(咸走骨);病在血,无食苦(苦走血);病在肉,无食甘(肝走肉);口嗜而欲食之,不可多矣,必自裁也",这从反的方面告诉我们如何吃是不好的,病的时候还要减少进食;同时也提到"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以所利而行之,调其气使其平也",告诉我们可以如何利用五味来进行有效的正面食疗:
    风淫于内,治之以辛凉,佐以苦,以甘缓之,以辛散之;
    热淫于内,治之以咸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发之;
    湿淫于内,治之以苦热,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
    火淫于内,治之以咸冷,佐以苦辛,以酸收之,以苦发之;
    燥淫于内,治之以苦温,佐以苦辛,以苦下之;
    寒淫于内,治之以甘热,佐以苦辛,以咸泻之,以辛润之,以苦坚之。

 

2. 九针之术----针道:
    为何在具体方法上,黄帝选用针刺为主而不用其他(例如导引、汤药等)除人之疾苦? 这是我在阅读《黄帝内经》时一直盘绕在脑海中的一个问题。在读完之后认为原因有以下几点:
    ①《移精变气论》篇:不同时代人的特点已经不同,上古之人运动阴居、淡泊名利,仅导引祝由即可安定心情祛除病邪,针灸汤药其实都是多余; 后人患得患失、苦形伤外、名利物欲,懒惰不动,不顺应时令节气,贼风数至,虚邪朝夕,小病必甚,大病必死,必须"针石治其外,毒药治其内"。
    ②《玉版》篇有曰:"针者,上合之于天,下合之于地,中合之于人。夫治民者,亦唯针焉"。九针之术与天地、日月、阴阳、四季相合。"针甚骏,以配天地,上数天文,下度地纪,内别五脏,外次六腑,经脉二十八会,尽有周纪。能杀生人,不能起死者也"。
    《九针十二原》篇:"小针之要,粗守形,上守神。神乎神,客在门。刺之微在速迟。粗守关,上守机。机之动,不离其空。空中之机,清静而微。其来不可逢,其往不可追。知机之道者,不可挂以发;不知机道,扣之不发。知其往来,要与之期,粗之暗乎,妙哉,工独有之。往来为逆,来者为顺,明知逆顺,正行无问。迎而夺之,恶得无虚?追而济之,恶得无实?迎之随之,以意和之,针道毕矣"。
    《宝命全角论》篇:"针有悬布天下者五,一曰治神(养神之正),二曰知养身(强本),三曰知毒药为真(药性),四曰制砭石小大,五曰知腑脏血气之诊。凡刺之真,必先治其神(医患都要凝神静气/精神专一)。五脏已定,九候已备,后乃存针。众脉不见,众凶弗闻,外内相得。无以形先。可玩往来,乃施予人。人有虚实,五虚勿近,五实勿远。至其当发,间不容瞚。手动若务,针耀而匀。静意视义,观过之变,是谓冥冥(出神入化),莫如其形(无我状态),见其稷稷,从见其飞,不知其谁。伏如横弩,起如发机"。
    针之理,是要把不正常的气血回归于正常、荣卫复收。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
    ③《针刺论》篇中岐伯说,只要明了天地之常理,极尽针刺之法,就可以去除障碍,扶助正气、补其弱势,泻其有余,救百姓脱离病苦。同时刺法有全神养真之旨,亦法有修真之道,非治疾也,故要修养和神也。道贵常存,补神固根,精气不散,神守不分。然即神守而虽不去亦全真。人神不守,非达至真。至真之要,在乎天玄。神守天息,复入本元,命曰归宗。
 
3. 施针之术----刺道:
    凡刺之道,气调而止。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而除之,泻胜则虚之。大要曰: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言实与虚,若有若无;察后与先,若存若亡;为虚为实,若得若失。损不足而益有余,是谓甚病。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刺之而气至,乃去之,勿复针。针各有所宜,各不同形,各任其所,为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刺之道毕矣。
    黄帝自己对九针之术的刺法整理集中在《官能》一篇之中。
    可以说,从小小银针上,能看到道医治病时对于时机的把握、对于本质的判断、对于专注的素养,实际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又何尝不是如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