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梅兰芳的“纯”

 nangongcunfu 2017-07-15

梅兰芳的“纯”

 

Sayings:上一期中,我们说到王瑶卿先生曾以“一字评”来概括四大名旦的艺术特色:梅兰芳的“样”、尚小云的“棒”、程砚秋的“唱”、荀慧生的“浪”。中国戏曲学院教授钮骠老师爆料:“其实王瑶卿先生不是这样说的。”

揭开这件事的谜底后,我们再来看看,钮骠老师对梅兰芳的“纯”有着怎样的理解……

点击查看上期:“浪”,这可是荀慧生自己说的,这个锅,王瑶卿表示“不背”。

节选自《京剧梅派艺术的“纯”》

作者:钮骠

如果用“一字评”来概括四大名旦的艺术特色,那么我认为:梅兰芳是“纯”、程砚秋是“正”、尚小云是“刚”、荀慧生是“柔”,纵使“一字评”不是很全面,但我感觉这样来说对于四大名旦的艺术特征和艺术成就算是比较接近了。

梅兰芳的“纯”指的是纯一、纯粹,纯一不杂、精美无暇。

“纯”本身也包含了美和善。“纯”跟“正”有些接近,但是“纯”更高一些,至美之纯。有人说梅兰芳先生“没有派”,在他的演唱中没有杂七杂八的东西;有的评论家也说,梅先生的艺品、人品都是非常高雅的,他的艺术没有惊天动地、没有山呼海啸,上下适度、刚柔相济、恰到好处,学起来不难,绚烂之极归于平淡,在平淡中现精深,而且这个平淡是集大成的。

王瑶卿先生曾经说过一句话:“梅腔好听学不好,程腔好听不好学。”意思就是说,在梅先生的唱腔中,抓不到突出的特点,堂堂正正,纯一朴素、纯熟优美,所以,人们常说学习梅腔太不容易,学习“纯”也非常不易。梅先生对四功五法是非常熟练、精通的,而且从内而外他都在这个“纯”字上下功夫,达到至美之纯才能算“粹”,因而在我看来,他的唱腔顺畅流利,近乎完美。所以,梅葆玖先生曾在2011年9月收徒仪式上说过一段话,他说,“梅派艺术博大精深,追求的是一种‘中和之美’,提倡的是‘范本美’。讲究规矩,不走偏锋。”这个“走偏锋”就不是正规的。

直到今天我还认为,学戏的学生要开蒙、打基础,首当应是梅派戏。学习梅派,应该把梅先生青年时期、中年时期所学的戏,如《祭江》、《祭塔》等都好好学下来,才能打好梅派的基础,而不是照样子唱一遍,因为,他所学的戏中蕴含有深刻的技巧,如何吐字、如何行腔、怎么换气等都有着独特的运腔方式和行腔规律,这些都非常讲究而且规范。梅兰芳先生主张演戏要“从少到多再到少”,第一个“少”就是说学戏的时候打基础一定要严格遵循戏曲的规律,虽然不多,但却很规范。最近,听葆玖兄的一位学生唱《祭塔》,唱得非常好。《祭江》、《祭塔》是京剧青衣必须要学好的基础戏,一段40多句,没有什么重复。把这些学好了,基础打牢实了,再学别的戏就会方便许多。葆玖兄对他的弟子说“作为京剧新一代的文化人,牢牢记住‘规范’二字。用规范的唱、念、做、舞的程式去演人物,才对得住‘国粹’二字。”我想这不仅仅是梅派传人应该牢记的,也是一切学艺的年轻人都应该记住的。

梅派艺术是非常强调规范的,即使在演出市场不完备的今天,也要对自己的艺术有信心。梅兰芳先生的《白蛇传》有一个特点,从头至尾一个演员担下来,文武兼全,四功五法全都展现出来了,而现在的《白蛇传》一个角色要四五个人来演,所以就分割了所要表达的内容。他演昆曲《雷峰塔》的白娘子就是一个人演下来的,在表达上没有分割,一分割各有所长倒是都表现出来了,但是短处也凸显了。因此,想要演好戏,除了展现长处之外,还要克服短处。“要甘于寂寞、肯下苦功夫,在规范里找到表演的手段和感觉。”这也是梅葆玖嘱咐他学生的话,也就是说,梅兰芳先生在表演上的要求是要“纯”,就是应以素为本、不张扬、不造作、不虚张声势。

《论语·八佾》中有一段美文:“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孔子的学生子夏问孔子:美丽的样貌、生动的眼神都属于美,您怎么说这个美是白的呢?孔子就说“绘事后素”,就是说首先要有一块纯白的绢,才能绘出五颜六色的图画。“素”是根本,没有白,五颜六色的图画就展现不了。孔子谈到了以素为本,所以我们的古人在日常生活中就形成了一种恬淡、沉静的审美观,以素为美、以纯为高、以淡为本、以静为质,这也是梅兰芳先生所追求的在舞台上的风格和特色。比如,他演《游园惊梦》,杜丽娘这一角色从头至尾要把握一个“静”字,不能造作张扬,因为她是一个深闺千金,刚刚情窦初开,人生经验很少。梅先生在这出戏中他强调的是一个“静”字,以静为质,杜丽娘的质地是静的。所以我认为一个演员在台上放开容易,收敛很难。梅先生在舞台上是很淡雅的,且内蕴尽显,这就是纯而不杂,是他演出的一个重要特点。

那么,为什么以素为本呢?素是白色的,把握住这个,才能以素为美、以纯为高。刚才说到梅兰芳先生当年提倡在舞台上的艺术“从少到多再到少”,这个“少”就是为了“纯”而来。刚开始学戏的孩子,师父怎么教就怎么唱,该指就指,不敢乱来,等开了窍,学习知道的多了,一上台就会把自己学的全都展现出来,那就多了;等到积累一定程度的时候,经过提炼,提纯、压缩了,进行了浓缩,最后就得到了升华,渐至炉火纯青,然后到少,这个“少”是经过提炼的。梅先生的艺术就是从多到少,少而精了,“绚烂之极归于平淡”。

现在的演员大部分都还在“多”的阶段,真正到“纯”的还很少。一出《霸王别姬》的舞剑,四五岁学戏的孩子可能都会,但让他体会虞姬可能就不行,所以传承的根在这里。比如,中和之美,是艺术审美的最高境界,也是梅先生所追求的,而“纯”不仅仅指梅先生的唱法,还指他的整个表演风格,不温不火、不喊不叫,不矜才使气、不虚张声势,他的表演给人一种高雅的艺术享受。梅兰芳的杨贵妃,杨小楼的赵云,我们就认为他们就是那个人物,这是演出来的,他们把人物从情到神再到心都演了出来,形神俱妙、心神兼备,这就叫“塑形”,塑造人物的形象,表演人物的心灵,心是人物精神世界的外化,于是,就让观众看到了人物的精神生活和精神世界。表演艺术就是要用形象表现人物,让观众理解体会,得到观感体验。

中国的戏曲大多是以“和”为结局的,这也是中国人的审美传统习惯。在中国,没有纯粹的悲剧,大多是悲喜交集,以喜衬悲,以悲衬喜,讲究“和”,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大团圆结尾。比如,京剧《四郎探母》,王元化先生说它交织着国家、民族和家族错综复杂的矛盾,在这些矛盾中展现了动人的善良人性。我认为,《四郎探母》就是一出主旋律的戏,它是以和为主的,异族的和睦、亲情的和谐、人际关系的和顺,讲究和;《四郎探母》讲的是母慈、子孝、兄友、弟恭、妻贤、夫爱这种伦理思想、善良的人性,它提倡的是和谐,所以,戏曲中的“和”也成为我们中国传统审美观念的一个重要的要素。

节选自《京剧梅派艺术的“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