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目】 [作品介绍] [注释] [译文] [赏析一]~~[赏析五】 【古风泊客一席谈】 华山畿
华山畿,华山畿, [作品介绍] 华山畿是江苏省的传统民歌。属于南朝著名的爱情民歌集,现有乐府《吴声歌曲》25首,亦见于元《至顺镇江志》卷二十。 《华山畿》是南朝时流行在长江下游的传统民歌。相传当时有个女子,在哀悼为她殉情而死的恋人时,唱了一首歌。歌的开头一句便是这句惊风雨、泣鬼神的“华山畿”,后来用它作为歌调的名称。《乐府诗集》中共二十五首以此为名的歌曲。 故事发生地当时南徐州治(今镇江市)至云阳(今丹阳市)的华山,就是今距镇江主城区30多公里的姚桥镇华山村,此村位于镇江——丹阳的陆路要道中点,也是丹徒、丹阳两县交界处。当地不仅有神女冢(当地叫“玉女墩”)遗址、南朝银杏树,而且风俗、口碑资料尚存,历代诗家吟诵不绝。2006年7月,该村又发现六朝古墓群,证明当地确为六朝古村。 [注释] ①《华山畿》现存二十五首,属"清商曲辞·吴声歌曲"。这里所选的为第一首,据《古今乐录》,写华山附近一对青年男女的殉情悲剧。畿,山边。 [译文] 华山畿啊,华山畿, 有两个背景。 《古今乐录》曰:“《华山畿》者,少帝时,南徐一士子,从华山畿往云阳,见客舍女子,悦之无因,遂感心疾而死。及葬,车载从华山度,比至女门,牛不肯前。女出而歌曰:‘华山畿,君既为侬死,独活为谁施?欢若见怜时,棺木为侬开。’棺应声开,女遂入棺,乃合葬焉,号‘神女冢’。自此有《华山畿》之曲。” 后人怜之,渐渐演变出了下面的结局。 《诚斋杂记·华山畿》曰:“《华山畿》者,宋少帝时懊恼一曲,亦变曲也。少帝时,南徐一士子,从华山畿往云阳。见客舍有女子年十八九,悦之无因,遂感心疾。母问其故,具以启母。母为至华山寻访,见女具说闻感之因。脱蔽膝令母密置其席下卧之,当已。少日果差。忽举席见蔽膝而抱持,遂吞食而死。气欲绝,谓母曰:‘葬时车载,从华山度。’母从其意。比至女门,牛不肯前,打拍不动。女曰:‘且待须臾。’妆点沐浴,既而出。歌曰:‘华山畿,君既为侬死,独活为谁施?欢若见怜时,棺木为侬开。’棺应声开,女透入棺,家人叩打,无如之何,乃合葬,呼曰神女冢。” 宋少帝时(南朝宋少帝,公元423年在位)懊恼一曲,亦变曲也。(古今乐录》曰:“《懊侬歌》者,晋石崇绿珠所作,唯‘丝布涩难缝’一曲而已。后皆隆安初民间讹谣之曲。宋少帝更制新歌三十六曲。齐太祖常谓之《中朝曲》,梁天监十一年,武帝敕法云改为《相思曲》。”《宋书·五行志》曰:“晋安帝隆安中,民忽作《懊恼歌》……)【宋少帝时,有一首《懊恼》曲,也是改变《懊侬歌》的歌曲之一。】 少帝时,南徐(今江苏丹徒)一士子,从华山(是江苏华山,不是陕西的西岳华山)畿(畿:山边)往云阳。见客舍有女子年十八九,悦之无因,遂感心疾。【少帝时期,在南徐有一位读书的年轻人,从华山畿去云阳。看见客舍有个女子年约十八九岁,就那么爱上了她,从此染了心疾。】 母问其故,具以启母。母为至华山寻访,见女具说闻感之因。脱蔽膝(蔽膝 系在衣服前面的围裙)令母密置其席下卧之,当已。少日果差(果然病好了。差,即“瘥”,病愈)。【母亲问他得病的原因,他把事情全都告诉了母亲。母亲为儿子此事到华山一带寻访,找见了这个女子后把娘儿俩所听说的所感受的事情的缘由都说给她听。女子听后就解下围裙要他母亲暗中放置在他的席子下让他睡在上面,定会病愈。(母亲回家后这样做了)没几天果然病痊愈了。】 忽举席见蔽膝而抱持,遂吞食而死。气欲绝,谓母曰:‘葬时车载,从华山度。’母从其意。比至女门,牛不肯前,打拍不动。【有一天他(整理床铺)忽然拿起席子,看见了围裙就抱着它,于是试图吞食它而被噎死了。呼吸将停止时,对母亲说:“安葬我时用车子装载我,从华山经过。”母亲顺从了儿子的心愿。等车子到了女子的家门前,拉车的牛再也不肯前进了,无论怎样鞭打拍打,牛总是不肯动。】 女曰:‘且待须臾。’妆点沐浴,既而出。歌曰:‘华山畿(呼天喊地之语),君既为侬死,独活为谁施(为谁施:为谁而活下去。施,施用。)【女子说;“姑且等会儿。”进门打扮沐浴,一会儿又出来了。唱道“华山畿啊……你既已为我而死,我独自活着为谁而生活呢?”】 盬(“盬”是衍文,不必解释。在传抄、刻版、缮写过程中误添入的字,前人称之为“衍文”)欢(对所爱者的昵称)若见怜(见,表示对己方,如“见谅”,就是原谅我;“见教”,就是指教我;“见怜”就是怜爱我)时,棺木为侬开。’【亲爱的人啊如果真的爱怜我时,棺木就为我开启吧。】 棺应声开,女透(“透”,即跳。《南史 后妃传》:“妃知不免,乃透井死。”)入棺,家人叩打,无如之何,乃合葬,呼曰神女冢。”【棺木真的应声而开,女子立刻跳入棺木中,任凭女子家里人怎样敲打,(棺木再也打不开了)大家对它没有一点办法,于是只好将二人合葬,人们把合葬的墓称之为“神女冢”。】 佚名 贰/ 《梁祝》故事为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最早文献。见于初唐梁载言的《十道四蕃志》,它记载了梁祝“二人尝同学”、“同冢”的故事。 1.华山畿 对于《华山畿》的发生地,有“华山为高淳境内的花山”(胡适《白话文学史》的考证)之说;有“路经华山(今江苏句容宝华山)(1979年版《辞海》)”之说;也有"丹徒华山村(清代丹徒县志)"之说……经考证,最后确认发生地应为丹徒县石桥华山村。详见康新民《(华山畿)发生在何地》1992/8/18[《人民日报》(海外版·副刊)]和《(华山畿)采风笔记》(《大地的吻》)两文。 2.梁山伯与祝英台(节选) 佚名 叁/ 《华山畿》是南朝时流行在长江下游的民歌。相传当时有个女子,在哀悼为她殉情而死的恋人时,唱的一首歌。此歌惊风雨、泣鬼神,后来华山畿成为歌调的名称。 华山畿这段神话的流传,说是南朝宋时有一读书少年,从华山畿前往云阳,见路边客舍中有一个十八九岁的女子,心里很爱她,但是无法和她结识,日思夜想因此生病了。他的母亲知道这一切后特为他奔赴华山去找那女子,告诉她一切。女子听了很感动,脱下“蔽膝”给他母亲,请她偷偷的放在少年睡着的席下,病就会好的。母亲照她的话办理,病果然痊愈。后来少年他偶然发现了“蔽膝”,很是喜爱,就把它吞食到肚里,便死去了。少年临终时对他母亲说,葬时,柩车必须从华山经过。后来柩车到了女子的门前,驾车的牛不肯前进,无论如何打拍不动。女子出来叫他们等一会儿,她自己进去装扮沐浴,再出来时,唱道: 棺材便应声而开,女子遂即扑入棺中。家人无法使她再出来,于是就合葬,叫它为神女冢。》, 此歌开头一句“华山畿!”,哀恸绵长、余韵不绝,穷途末路,已然已到天涯尽头的感觉。底下是华山峭壁悬崖万丈,生死即在眼前一刻,苍天之下,泪洒尽后是绝途,别来痛彻心扉、慷慨悠长。 接着一句“君既为侬死,独生为谁施?”,虽出自女子之口,内中蕴含的悲愤凛冽之气却丝毫不亚于“壮士死知己,提剑出燕京”的萧萧刺客,此中一气,悲愤、激烈、执念,一息尚存,九死未悔。曾经,这股气是这个民族的精魂所在,存在于夸父逐日和精卫填海的向死而生中。 “欢若见怜时,棺木为侬开!”一句承接上句而来。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此二句即是引而发之,那股壅塞之气喷薄而出、气贯长虹的两句。尤其 “棺木为侬开”一句,激烈、决绝至此,到吞吐八荒、妄顾日月河山之境!咬碎玉牙,从这个小女子口中说出,说不清的激荡震人,怪不得故事中棺木果真倏然而开。这样目眦尽裂的决裂情感,恐怕卮酒彘肩的樊哙也得退避三舍!这种精神气,人挡杀人,佛挡杀佛,宁其九死,不得善终! 《史记》中记载《楚人谣》“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其中哀痛激烈之情,与此句大为类似。一句写小我之情,一句写亡国之恨,大小之境不同,内中愤恨哀痛,发乎一致。想来个人的慷慨绝烈,激汇成整个民族之势,该是多么巨大的一股力量!而今,却成为这个民族最缺失的东西。思之至此,不由怅悲。 佚名 肆/ 可以说,这是梁祝化蝶故事的原型。 佚名 伍/ 华山畿,君既为侬死,独生为谁施?欢若见怜时,棺木为侬开!(之一) 此是“清商曲辞·吴声歌”中《懊侬曲》的变声,一共二十五首。其中第一首“华山畿,君既为侬死”为这组变声曲的本事,起源于一个悲惨但又充满浪漫色彩的爱情故事。据陈朝释智匠《古今乐录》介绍,据说在南朝宋少帝(423—424)年间,南徐(今江苏丹徒县)有个书生到云阳(今江苏丹阳县)去,路过华山(今江苏句容市北十里)脚下,爱上了客店里一位姑娘。因“悦之无因”,无法接近。回家后“随感心疾”害了相思。病中,他把此事告诉了母亲。母亲赶到华山脚下,找到客店这位姑娘。姑娘听说后很感动,解下身上的围裙,吩咐这位母亲将它偷偷藏到儿子的卧席下,病就会痊愈。这位母亲回来后照此办理,果然,这位书生的病一天好似一天。某天,他无意中掀开席子看到围裙,从母亲口中得知原委后,便把围裙吞到肚里。临死前嘱咐母亲,灵车一定要从华山脚下经过。母亲按其嘱咐绕道华山。当灵车行到华山脚下客店前,挽车的牛不肯走了,打牠也不动。这时,姑娘从客店中走了出来,对书生之母说:“稍稍等我一会”。回到店中沐浴更衣、梳洗打扮后款款而出,对着灵车哭道:“华山畿,君既为侬死,独生为谁施?欢若见怜时,棺木为侬开”。这时,棺木应声而开,姑娘跳入棺中后随即合拢。两家人敲也敲不开,只好将两人合葬在一起,人们称之为“神女塚”。 这个富有浪漫色彩的爱情悲剧,显然是受了汉乐府《孔雀东南飞》的影响。虽然没有像《孔雀东南飞》那样提及这场悲剧的制造者,也没有告诉我们这对情人不能结合的原因究竟何在,但它的思想意义同样很深广:男方是深深爱着女方的,以至因相思而是去;从姑娘的哭诉来看,也是深深爱着男方的,以至以死相殉,如果没有外界因素的阻扰,他们是能够也完全应该结合到一起的。但事实是男方在客店里却“悦之无因”,连接近都不可能,更谈不上表明心迹,两相结合了这也许就是他回家后“随感心疾”,抱恨终生的原因吧。而姑娘尽管为书生的挚情深深打动,甚至以死相殉,但生前也是连见一面也不可能,只能托书生之母把自己的“蔽膝”捎去作为爱情信物。因此这首诗中虽没有像《孔雀东南飞》中那样,具体点出焦母、刘兄这类封建礼教和家长制的代表人物,但我们仍能感受到封建伦理和传统势力的巨大压迫力。唯其没有点出具体的人和事,我们更能感受到这张落网的广漠和无形,黑暗的巨大和浓重。 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也有可圈可点之处。前面已多次说过,南朝乐府写相恋、相思,尤其是女方的相思,往往都比较含蓄,多用借代和暗示,且缠绵而低沉,如《子夜歌》(之十一):“高山种芙蓉,复径黄檗坞。果得一时莲,流离婴辛苦”;《子夜歌》(之三十五):“我念欢的的,子行由豫情。雾露隐芙蓉,见怜不分明”。但这首吴声歌却截然不同,而是公开表白,毫不隐晦,而且感情挚烈,喷薄而出。一开头就是呼天抢地,悲怆欲绝:“华山畿,君既为侬死,独生为谁施?”“畿(jī)”,本义指京都附近,这里指华山附近,即山脚下;“侬”我,吴地方言;“为谁施”,为谁而活下去。施,施用。没有含蓄的暗示,没有曲折的言辞,甚至没有未婚少女在谈论两情相悦常有的羞涩和吞吐,而是冲口而出、尽情倾吐自己内心的感受,直接道出自己殉情的决心:指华山为证,你既然为我而死,我也不会独自活在世上!流金铄石般的炽热,感天动地般的悲怆,让人感到其悲愤之气壅塞胸间,此时此刻,长歌当哭,一吐为快。一旦突出,就可使天地失色、草木含悲。他使我们联想起汉乐府《上邪》那种火山爆发式的爱情表白,也使我们联想起《公无渡河》那种痛彻肺腑的呼喊!南朝乐府的婉曲柔媚、含蓄隐晦,既不同于时代相同的质朴刚健的北朝乐府,也不同于同为民歌的质朴清新、直白抒情的汉乐府。但这首《华山畿》是个特例。它抓住事情发生后两人一生一死、相遇于华山畿这个瞬间,没有去侃侃敍述事件发生的经过,也没有细细表说自己的处境和心情,而是长歌当哭,直抒胸臆、痛切直白地道出殉情的决心和这个决心产生的原因:“君既为侬死,独生为谁施?”。从这一角度看,它也是南朝乐府沟通北朝乐府和汉乐府的桥梁,在中国文学史上自有其独特的价值! 其次,这则民歌中还带有一个重要的荒诞情节,即姑娘殉情的奇特方式:“欢若见怜时,棺木为侬开”。根据释智匠《古今乐录》中记载,这个愿望居然实现了:当姑娘哭求“棺木为侬开”时,棺则应声而开,姑娘跳入棺中后随即合拢。两家人敲也敲不开,只好将两人合葬在一起。“合葬”的情节可能受汉乐府《孔雀东南飞》的影响,但哭求“棺木为侬开”,而且棺木居然为之开,合上后又居然再也打不开,好让这对情人永远“生不同床死同穴”。这个浪漫神奇的想象,像“天柱绝、地维裂”一样令人瞠目结舌,像夸父逐日、荆轲去秦一样悲惨壮烈,从而成为《华山畿》这首南朝乐府最动人之处,也对后人创作产生巨大的影响:明代汤显祖《牡丹亭》中那位为了爱情出生入死、死而复生的杜丽娘,传说中亦是以死殉情、“棺木为侬开”的祝英台,从他们身上都可以看到这位华山畿姑娘的影子。 从文学发展观念来看,《华山畿》中姑娘哭求“棺木为侬开”时,棺则应声而开这个荒诞情节,以释智匠《古今乐录》中这个故事的相关记载,如姑娘要书生之母将自己“蔽膝”捎去放在卧席之下,就可以治好书生的相思之病等,这已不只是对汉乐府《孔雀东南飞》、《上邪》等相关情节的继承,而是时代的创新,已带有六朝志怪的色彩。而六朝的志怪小说中,有的又采用同样的方式呈现类似的情节,如干宝《搜神记》中的《吴王小女》、《王道平》、《河间男女》,托名曹丕的《列异传》中的《望夫石》,托名陶潜的《搜神后记》中的《白水素女》;刘义庆《幽明录》中的《庞阿》、《卖胡粉女子》等,都是采用荒诞的方式来反映现实的苦难,对男女忠贞爱情的摧残以及他们在摧残下的忠贞!这说明六朝乐府与六朝志怪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这是文学史上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 《华山畿》共二十五首,上面为第一首,是本事。其余的二十四首则是按其曲调传唱的乐府民歌。其内容与《华山畿》的传说并无关联,但基调是相近或想通的:反映爱情的受阻在女子心中产生的哀伤。下面选的是第七首和第十九首。他们有个共同手法:以极度的夸张来抒发女子在爱情失意中的悲哀。 第七首“啼著曙,泪落枕将浮,身沈被流去”。这位女子的悲苦,是由爱情的受阻而引起的。诗人在剪裁上颇为高妙:他不去交代受阻的原因,也不去诉说心中的悲苦,而是以哭泣的时间之长“啼著曙”——一直哭到天亮,以此来夸张她愁思之深。诗人这样处理出于以下两个原因:一是她哭泣愁苦的原因在第五首中已作交代:“未敢便相许,夜闻侬家论,不持侬与汝”。因为父母对他们的结合持反对态度。在封建礼教的威压下,这位脆弱的女性也就不敢答应对方的求爱。但不敢答应并不意味着他不想答应,更不能遏止她内心的相思:“隔津叹,牵牛语织女,离泪溢河汉”(之十一)。封建势力的干扰成了阻遏两人结合的天河。这对情人只能像牛郎织女那样隔河相望,泪流不止!二是这样写可以让读者透过她的情态来揣测她的内心,使诗歌更富有想象力,与其浪漫主义的基调也更为吻合。这位女主人公从傍晚一直哭到天亮,哭泣时间之长既可见愁苦之声,也足见其找不到解决办法之无奈。当然,这也会引起读者对其哭泣之态的想象,哭泣原因之思考。在此基础上,诗人又加以极度的夸张:“泪落枕将浮,身沈被流去”。伤心的泪汇成滔滔的河,让枕头浮起来了,整个身体也被汹涌的泪水卷走了。这种极度的夸张,让我们在震惊之中又引起联翩的浮想,更能引起我们对女主人公爱情遭遇的同情,更能引起我们对阻遏者的厌恶和憎恨! 第十九首“相送劳劳渚,长江不应满,是侬泪成许”与上一首采用同样的手法来达到同样的目的,只不过背景不同而已:它不是写夜晚的相思而是写白日的相别。劳劳渚,位于南京城东南劳劳山下的大江边。山上有“劳劳亭”,又叫“临沧观”、“望远楼”,始建于东吴,借用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中“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而得名,是著名的送别之地。亭内有李白著名的题诗《劳劳亭》:“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劳劳”的本意是非常忧伤,成语中就有“劳燕分飞”之说。诗人选择在劳劳渚送别,本身就有两重含义:一是古今同悲,“多情自古伤别”,劳劳亭自古就是“天下伤心处”,著名的送别之地;二是暗示内心的忧伤,为下面的夸张做好铺垫,因为“劳劳”的本意是非常忧伤。至于下面两句“长江不应满,是侬泪成许”则是极度的夸张。那位概叹“多情自古伤别”的宋代词人柳永在其代表之作《雨霖铃》的上阕,曾出色地描绘过一对情人在江边分别的情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词人通过清秋的暮景,凄切的蝉鸣,不忍离别的执手和不得不别的泪眼,细致地描述了这对情人再离别时分的种种情态,不知打动了古往今来多少读者,这可以说是写实手法的胜利!而这首《华山畿》则是浪漫艺术的丰碑。它不再细描别景,细抒别情,而是简括成一句:“相送劳劳渚”,把重笔放在后面两句极度的夸张之上。在女主人公看来,长江水为何如此猛涨呢?大概是由于我的泪水太多了吧!这是女主人公的主观猜测,更是她的艺术夸张。她用这种方式来表达由于离别而产生的无限哀怨。这种浪漫的表达手法,就其所达到的艺术效果来说,并不比《雨霖铃》的写实手法逊色。 在语言结构上,它和上面两首《华山畿》一样都是杂言,句数不等,字数也不等,并不是南朝乐府“吴声歌”普遍采用的五言四句,这在“吴声歌”中算是比较特殊的。但就它自身的结构来看,对仗得又异常工整,如第七首的“泪落枕将浮,身沈被流去”两句,就是极为工整的对仗。诗人用“泪落”、“身沉”来抒发人的情感,用“枕将浮”和“被流去”来表现物的漂流。而“泪落”是“枕将浮”和“被流去”之因,“枕将浮”和“被流去”又是“泪落”之果。因此无论在构思上,还是结构上都很精巧、我以为南朝乐府中这种整散结合的诗歌形式,长短不齐的外在形式和局部上工整对仗的精巧句式,直接影响了后来唐五代词的结构和表现形式。 最后想说的是,这首“相送劳劳渚”也使我们再一次联想到汉乐府《上邪》。在那首民歌中,女主人公用一连串不可能出现的自然现象:“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来表示两人的结合不可分离,抒发她那种火山爆发式的炽热情感。而这首《华山畿》(之十九)则用生活中不可能发生的现象——泪水使得长江溢满来形容两人分离所造成的苦痛,抒发她那如江水滚滚而来的忧伤。这两首诗犹如美玉的两端,尽管两者方向相背,角度相反,但对于构成一块美玉——中国古典诗歌美,都是不可缺少的。 佚名 《华山畿》 [乐府诗集·南朝乐诗] 华山畿,华山畿, 君既为侬死,独生为谁施? 欢若见怜时,棺木为侬开。 白话译文: 华山畿啊,华山畿, 你既然已经为了我死,我独自一人又怎会苟活? 若你可怜我此时的处境,就将棺木为我打开吧,我愿意陪伴你共赴黄泉。 《华山畿》是南朝时流行在长江下游的一首民歌。关于《华山畿》有个美好而荒诞的背景故事: 《古今乐录》曰:“《华山畿》者,宋少帝时懊恼一曲,亦变曲也。少帝 简单说,就是一位镇江的秀才,从华山脚下往丹阳去,邂逅一位女子,惊为天人,相思成疾。其母访到女子,女子感怀送其围裙。秀才果然病好,却发现是那少女之围裙,于是遂吞食而死。少女闻知,待秀才棺木经过,遂歌《华山畿》,共棺赴死。 这《华山畿》第一首很短,只有三句: 第一句:“华山畿,华山畿。”女子伤心哭嚎两人相识之地。畿,附近之意。 第二句:“君既为侬死,独生为谁施?”你既然已经为了我死,我独自一人又怎会苟活?秀才为了一见钟情的女子而相思而逝;女子为了秀才的真情而感动。 第三句:“欢若见怜时,棺木为侬开。”若你可怜我此时的处境,就将棺木为我打开吧,我愿意陪伴你共赴黄泉。 说这个故事美好,是因为就是在封建社会,人们也对你情我愿的自由恋爱抱有正面的看法,这也是普通百姓的向往和祝福;说荒诞,很难想象,秀才为了一个一见钟情的少女而相思成疾,最后竟吞食围裙而亡;而且,本不知道秀才的那个女子,得知秀才是为了她死,女子竟然愿共赴生死。在“君既为侬死,独生为谁施?”,少女为秀才可能更多的是自己的道义责任,而到了“欢若见怜时,棺木为侬开。”这一句,少女已称秀才为“欢”,亲爱的之意。泊客只能用少女深深的感动来解释。 读《华山畿》,忽然想起了当代的一支流行歌曲:《相思是一种病》。 《华山畿》相传是当时有个女子,在哀悼为她殉情而死的恋人时,唱的一首歌,这是一个美好而荒诞的爱情悲剧,寄托了人们在封建社会下对于爱情婚姻的自由、忠贞的向往和赞美。 附录:【华山畿二十五首】:
![]() 点击《古风泊客》辑期,畅游古诗文世界。 《乐府诗集》 乐府诗集是继《诗经·风》之后,一部总括中国古代乐府歌辞总集,由北宋郭茂倩所编。现存100卷,是现存收集乐府歌辞最完备的一部。《乐府诗集》是汉朝、魏晋、南北朝民歌精华所在。内容十分丰富,反映社会生活面很广,主要辑录汉魏到唐、五代的乐府歌辞兼及先秦至唐末的歌谣,共5000多首。《古风泊客》第四辑主要辑录汉魏南北朝乐府诗经典诗作,其他朝代乐府诗则跟随朝代专辑介绍。 作者:佚名 编订:郭茂倩 成书时间:公元11世纪 心 · 养性 · 品生活 这世上有三样东西是别人抢不走的: 一是吃进胃里的食物,二是藏在心中的梦想,三是读进大脑的书。 古风泊客 ┃ 也许是最有深度的古文赏析微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