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明 不如实知五阴(色、受、想、行、识)如何生起及如何灭尽,因此而不解五阴是因缘生,因缘生则是无常、败坏、磨灭之法,如是种种不知者是为无明。 无明不是发生在过去世,而是在当前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触入处不如实观察如何缘起,所以无法如实知五阴如何生起,而有无明。 行 妄见五阴是我、我所拥有之我见,以及常见、断见,是名为行。 识 为六识。六根、六境为缘生六识,当六识生时,因为贪爱识而造成(六)根逐于(六)境的因缘(名色)。如是复缘(六)根、(六)境而生(六)识,如此循环缘生不休,即“名色缘识,识(爱识)缘名色”。 名色 色指六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和五境(色境、声境、香境、味境、触境);名即是受、想、行,为法境,指只有名相而无形质。 因为贪爱识,所以(六)根逐于(六)境的因缘(名色),复缘(六)根、(六)境而生(六)识,如此循环缘生不休,即“识(爱识)缘名色,名色缘识”。 六入 又称六处,为每一生之始,指各种感觉器官和思维相缘而生的现在实况(眼色相缘眼识生、耳声相缘耳识生、鼻香相缘鼻识生、舌味相缘舌识生、身触相缘身识生、意法相缘意识生),叫做六处,即六根。 触 指根、境、识之缘具足的代名词,即眼、色缘眼识生时,称眼触;耳、声缘耳识生时,称耳触;鼻、香缘鼻识生时,称鼻触;舌、味缘舌识生时,称舌触;身、触缘身识生时,称身触;意、法缘意识生时,称意触。经说的古义,触只有眼触等六触,部派的《舍利弗阿毘昙论》在原有的六触之外,又提出许多的触。 受(、想、行) 指在六触发生时,所引发的六受、六想、六行(又称六思)。 这是指根、境缘识生(触),依根、境、识之缘有忆持(想)、联想(想)、对比(想)、归纳与分析(想)、判断(想),还有情境感受(受),面对认知环境的企图与意向(行)。 爱 由于对六入处缘生五阴的不如实知,不知五阴是缘生法。若不如实知五阴缘起与缘生,即为无明。 因为无明则于六触入处不知缘生则无常、苦、非我非我所,即对缘生之六根、六境、六识(五阴)生贪爱和妄见,贪爱是欲求能够持续保有,妄见是妄想是我及为我所有。 取 取着,根据《相应阿含》44经、《相应部》蕴相应8经的共说,谓:是我、我所而取。取的定义是我见,也正是无明缘行(见)的我见,妄想五阴是我、我所。 有 即为“名色缘识,识(爱识)缘名色”的循环。 识与名色因为贪爱而循环为缘,即六根、六境为缘生六识,对识有贪爱,希望识能够持续呈现,故六根追逐六境,令六识循环缘生的呈现。 如是因无明而起的贪爱,使六根、六境与六识循环为缘,不能休止,这也正是五阴为贪爱所系。 五阴在经上称为有身,有身的集起是因贪爱(《相应阿含》71经、《相应部》蕴相应105经的共说),而贪爱如结,令五阴为爱结所系缚,故称为有结。 生 有结又称为识食。经说:爱集则食集,食集则未来世生老死集;识食为未来之再有、再生之缘,因识食而有六入生。 识食即是指识与名色因为贪爱而循环为缘,也就是因贪爱而造成“名色缘识,识(爱识)缘名色”的循环,故有未来世的六处生。此(五)阴败坏已,彼(五)阴升起,生命之流辗转缘生、连绵不断,有来生之六根生,即有六触入处升起,也就是五阴的生。 老病死忧悲恼苦 凡生者,即是六根、六境缘生六识的身心活,所以生即是五阴缘生,而缘生则无常、苦、非我非我所。 因为生(五阴生)一定是缘生,缘生法则无常,生必是因缘改变不定,所以生的表现当然是老、病、死、忧悲恼苦,而老病死则可称为生的历程。 ——随佛法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