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帝内针——何以言针

 乐山有大佛 2017-07-15

何以言针



有关于针道,比如针法、九针、内针,从其理法层面我们已经谈论得比较多了。只是对于针这个字眼,因为司空见惯了,反而不会去作什么考究。哪知“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其实,无论是闲事、闲词还是闲字,倒在个有心无心。无心的不过见惯而已,没多少趣处,有心的却是要断肠的勾当。针之一字亦如是也!

在我看来,针这个字,是开门见山的,它已然将针道的奥义写了个八九不离十,若能循此而入,实在是一个方便。 古来针字,大抵有两个写法,一是现在大家都熟悉的“针”或“針”;一是“鍼”。二字的部首都用金,说明针是在比较早的年代就能够用金属制作了。当然,针最早的用途也许是缝纫,而针灸最早的用针也不是金属,而是骨针。1985年在广西武鸣县境内马头元龙坡发掘出的东周古墓群中,发现了二枚铜针,据说这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金属针灸针具。如果此项发掘和推断可靠,那么或许能在某个方面佐证中医五术之“九针从南方出”。



何以见得针字的开门见山呢?我们先来看其中的“针”,作为部首的“金”意上面已作了简单表达,更深的东西我想留待行内的专家吧。我们这里主要看右半的“十”,十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字眼,也应是司空见惯吧。十作为数是很特别的,中国文化里有关于数的学问虽然也叫数学,或称之为术数,但与西方完全抽象的数学学科有很大的不同。《四库全书总目》在术数条目下给数学做了如下定义:“物生有象,象生有数,乘除推阐,务究造化之原者,是谓数学。”为什么说十是很特别的数呢?因为在中国文化里,数虽然千千万万,数不胜数,但从数学的角度看,不过始于一终于九而已。九一为终始之数,合之则为十也。为什么到了十这个数才可以言全?所谓“十全十美”呢?就因为有始有终,善始善终!由此足见中国文化对有始有终、对善始善终的强调。所以,做任何一门学问,最忌讳的就是半途而废。当然,针道更是如此了。

数学与造化之原的这一关联,恐怕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难点。孔子在《系辞上》中提到:“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也可以说,中国文化就是这般被“则之”出来了。河图、洛书之所以如此著名,甚至被当作是华夏文明的源头,恐怕与这个“则之”不无关系。河图、洛书是中国文化两个最基本的数学模型,后来所谓的图书之学便是指此而言。今天我们有很多的图书馆,但知道图书内涵的并不多。这一点关系到对中国文化源头的认识,关系到对中国文化特有的数学的认识,所以不得不提出来说明。我们对很多事情明不明白?有没有把握?往往会用心中有数或没数去比喻。因此,对于数,实在是每位华夏子孙需要稍稍了解的。 十这个数在洛书里面没有显示,而在河图却是一个大数。还是在《系辞上》里孔子表明:“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而后来将天地之数与五行相配,便有了大家可能熟悉一点的“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这个完整版的河图。从上述河图我们看到除了数,数可视之为河图的核心,还有天地、五行以及生成。天地亦可谓之阴阳,谓之象,五行似乎更接近于物,而生成呢?生可谓始,成可谓终;生可以因言,成可以果说。

从此物、象、数的因果关联性,我们或许能够或多或少地品出一些造化的味道。 十在河图是土的成数,到了十,土徳就圆满了。圆满了又怎么样呢?圆满了便由终归始,周而复始!土的始是什么呢?是中!是天下之大本!结合前面的十全十美,所以,十是太有意思的一个数。佛教里面问讯的时候喜欢合十,合十就是合掌,五五相合为十。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圆满!意味着归中!意味着回到根本!当然道家行礼时子午相扣地抱拳,也是十,所谓拳者全也,十方为全,只是不如合十这般直接了当。



由针之用十,我们回到了黄帝,回到了他的精神,回到了土德,回到了天下之大本!提起针,不论是文字还是真实的针,我们内心都得有这些东西。

对于“十”,字祖许慎于《说文解字》的解释如下:“数之具也。一为东西,丨为南北,则四方中央备矣。”有关数,我们只能略说如上,而更为有趣的是,许慎将“一”定为东西,将“丨”定为南北,东西南北交合为中,故曰:四方中央备矣。如果说我们上面讨论的作为数的十是定性,那么,此处的十便是定位。对于针道而言,定性定位缺一不可,合之才全,合之才是十,十全则能十美!

如果此刻大家会心,就应该发现,十它表的是什么呢?十表的就是我们第一章里谈到的口诀。一表左右,丨表上下,定位的原则就是:以右治左,从左治右;上病下取,下病上取。想到针,想到十,就应该想到这个口诀。古圣先贤之用心,文之所以载道,真令我们无话可说。 第一个司空见惯的“针”我们说了如上许多,有了这个基础,我们再看另一个“鍼”时,会不会心有灵犀呢?我想会的!如果说前一个针已然将针道之所立、针道下手之原则,合盘托出,那么,这一个鍼便是对针道妙趣的写照。针何以能立竿见影?何以有拔剌、雪污、解结、决闭之效?其实就在这“咸”里!咸者感也,已如上述,为什么我强调导引?甚至认为要想在黄帝内针里上一些境界,导引就是入门的功夫,这个功夫若是没有,很难领会针道的妙趣。所以,虽然是谈针道,我们仍需多在咸卦里面参,仍需多去会会感!——选自《黄帝内针》

《黄帝内针》

杨真海传讲,刘力红整理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请支持正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