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形神关系之先秦篇》

 野之老 2017-07-17
学中医的人都清楚“形与神俱”之说,此语出自《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相关经文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此说明只有保持规律的生活、保持精神与形体的充实,才能寿至百岁;此段经文同时被许多医家奉为养生的精髓,即我们的日常生活也正是依据这种精神去安排的。

然而,这“形神”概念同时还又是中国哲学史中产生较早的一对范畴呢。在中国哲学中,“形”有形状、形态、形体之意;而“神”则泛指精神一切意识活动。

《孟子》一书中,“形”字出现过四次,“神”字出现过三次。如《孟子-梁惠王上》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又《孟子-告子下》曰:“有诸内,必形诸外。”而对于“神”,孟子主要还是从有意志的人格精神方面去理解的。如《孟子-万章上》中说:“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是天受之。”

《管子-内业》在解释意识起源及人的精神活动时说:“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

庄子则继续这种探讨。如《庄子-知北游》中说:“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而万物以形相生。”若依上句“夫昭昭生于冥冥,有伦生于无形”来看,便是无、似乎是“无生有”的命题!如成玄英疏此曰:“夫无形之道,能生有形之物。”不过,在“道”与“有物”之间,有一精神环节。《庄子-天地》中说:“留动而生物之形,形体保神,各有仪则,谓之性。”其中之“形体保神”与“形本生于精”,都蕴含着精神逻辑在形体之先的观点;也有形神可离为二又可合二为一的思想。

荀子则主张“先有形体,然后才有精神”的观点。如其在《荀子-天论》中说:“形具而神生,好恶、喜怒、哀乐减焉夫是之谓天情。耳目鼻口形,能各有接而不相能也,夫是之谓天官。”又在《荀子-不荀》中说:“形则神,神则能化矣。”

而《礼记-效特性》中说:“魂气归于天,形魄归于地,故祭求诸阴阳之义也。”《礼记-祭义》载:“气也者,神之盛也;魄也者,鬼之盛也。合鬼与神,教之至也。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之谓鬼。骨肉毙于下,阴为野土。其气发扬于上为昭明……此百物之精也,神之著也。”认为鬼是魄、是形体,死后腐烂归于土;所以,鬼就是归的意思。而神则是指精神;死后离开形体,成为气,到处游荡,似为“灵魂”活“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