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書法考(190) 正书式微,未来正书应如何发展

 率我真 2017-07-17

 
——王友谊  管峻  张建会  张继 刘颜涛  王学岭访谈

書法考(190) <wbr>正书式微,未来正书应如何发展 <wbr>——学写篆、隶、楷,是不是没有出路?

正书式微有着深层次的原因,其一,不仅是正书式微,正书式微的背后是书法的式微,是人们对书法认识的式微。其二,所谓正书式微不是当代开始存在的现象,在书法史上,正书的式微,正书的发展,早就遭遇了同样的命运,大部分时期,都是行草书占据了更为主要的位置,这与人们对使用书写便捷的要求以及对抒情性表现的要求,书写媒介以及书法的社会功用等是分不开的。而今天书法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艺术门类,书法与实用相分离,就意味着书法的表现主要考量是审美因素。正书要有一种区别于行草书的独特的审美依据加以瓦解,从这个意义上说,正书的发展恰逢其时。其三,当代正书式微,一个最直接的原因是人们认识和习见所至。人们对书史梳理缺乏正式的认识,不明白各种书体之间不是简单的隔绝关系,而是水乳交融的关系。

  正书要发展,一定要人们从整体层面改变对书法的认识,改变对正书的认识,真正从艺术规律与从艺术角度、艺术创造的角度,从书法内部各书体之间的关系的角度,从正书的意义角度正确的看待正书,达成对正书的正确评价。二是要把正书作为实现审美旨趣与表情达意,而不是一种简单的书体样写。任何书体都是表情达意的,不惟是行草书或者是草书,只是表达情感的类型和方式不一样而已。通过正书,同样可以表达深层次的审美趣味和情感内涵。三是要研究正书的表现规律和推陈出新的方法,在传统的基础上提炼出具有时代特点和内涵深度的正书风貌。

  这种推陈出新的途径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在经历经典的基础上进行提炼创新。其二,借鉴出土或者未经提炼的资料加以发现和挖掘。其三,从历史上书体演变之际不同书体之间融合所形成的书法风貌中得到启示,尝试对篆隶楷之间进行融合的创新。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说,“秦分本圆,而汉人变之以方,汉分本方,而晋字变之以圆,凡书贵有新意妙理。”以方作秦分,以圆作汉分,在方圆之间,其实蕴含着正书变化出新的规律,要深入研究这些规律,作出新的尝试和探索。


書法考(190) <wbr>正书式微,未来正书应如何发展 <wbr>——学写篆、隶、楷,是不是没有出路?



  我并不认为楷书在当今书法界属于式微的状态。因为每一次全国性展览,楷书的数量,尤其小楷占的比重还很多,而总体水平我觉得并不逊色与其他书体。但是楷书为什么会被人们认为在今天会式微,这跟人们的重视程度有关,总认为楷书在抒情、在表达人类的情感上有欠缺,这是一个误解。因为我写楷书比较多,据我的感受,楷书同样有他魅力所在,同样有可以抒发个人情感的所在。书体之间不同也就决定了他们的训练方法不同。我对楷书的理解就是我写楷书对写其他书体帮助还是非常大的。大家如果有时间我真的希望大家去尝试尝试,其实楷书对于学好其他书体有着非常大的帮助。


書法考(190) <wbr>正书式微,未来正书应如何发展 <wbr>——学写篆、隶、楷,是不是没有出路?



  谈到正书式微,从现在展览来看,确实正书占的比例比较小,特别是隶书作品,在历次展览投稿当中也占的比例比较小,所以感觉到隶书创作队伍相对比较薄弱,有句话说隶书学习入门容易,提高难。在临汉碑的时候我们往往感觉到,我们追摹碑刻的原貌,表达出来相距甚远,有很多的作者感觉无从去突破或者去解读,以至于现在有些作者临习今人。

  所以我们感觉到很多的隶书作品就是一种展览体的隶书,好象是写汉隶,但是跟汉隶相去甚远。实际上隶书的发展空间是非常大的,另外我们对隶书今后的发展感觉是充满自信的,为什么呢?现在学习隶书的资料是非常丰富的,有摩崖刻石、东汉庙堂时期的刻石,简牍帛书,还有一些残石,所谓的民间书迹。古人、清人,跟我们相比,我们比他们的眼幅是扩展的非常大,但是怎么去整合?怎么去吸收?这就需要我们潜下心来,一点点的去打磨去积淀,我们有时候往往在学习当中需要时间,需要积累,不是我们感觉到了就能表现出来,而需要深入进去。

  所以我们跟学员说,如果说你在临习当中是含糊的,或者是概念性的,那么你在创作当中不可能把一些细微的东西表现出来。在具体基础上的概括那叫含蓄,去掉了具体,直接去概括,那是含糊,含糊跟含蓄是天壤之别。所以说我们感觉隶书今后发展空间非常大,为什么呢?一个是隶书创作的这个队伍不断的扩大,第二我们有丰富的资料,同时隶书表现的一种正大气象,正符合我们现在当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从隶书来讲,正逢其时,我们感觉非常有信心。


書法考(190) <wbr>正书式微,未来正书应如何发展 <wbr>——学写篆、隶、楷,是不是没有出路?



  刚才几位老师都谈到了各自的观点,都很有道理,但是我想正书式微可能是站在创作的层面来说的,如果从基础训练方面来说,那全国学习书法的作者,老年大学、中小学他还是在写正书,从这个层面说,正书的量还是相当相当大的。另外刚才王友谊老师提到书法式微,这个观点我不太赞同,实际上与其他艺术门类相比,现在的书法还是一种书法热,因为如今大家都普遍用电脑,用现代化手段书写的时候还有这么多人在用毛笔写字,这个量非常大。

  我认为在现代科技大环境下书法并不是式微的,但是正书创作层面它的的趋势确实不太理想,但是我想看问题要找它的实质。为什么创作层面正书式微?我想最根本的原因是当代社会的发展到了目前整个的人文环境,人文大的环境,人们追求自由、追求思想解放,审美多元,包括追求情趣格调,这些东西都是行草书最容易表现的,最容易抒情的字体是行草,正书不容易抒情,写出来很规范,一笔一划很端庄,但是目前的社会大的环境是人们对这种仅仅是严谨、端庄、美观的正书非常不满足,大家希望从正书里面体现出生动的元素,所以我想正书要发展,不能从正书本身找原因,也不能从正书本身去解决,一定要从综合方面探究。


書法考(190) <wbr>正书式微,未来正书应如何发展 <wbr>——学写篆、隶、楷,是不是没有出路?



  我还是同意友谊老师的观点。真正的正书式微在当代也是客观的现实。刚才张继老师也说了,不单是学术层面投稿来说,身边人的审美趋向来说也是更多的喜欢行草。我老是跟友谊老师说,我们写篆书,都是弱势书体,小群书体。这跟什么有关?一个是跟整个时代节奏比较快、浮躁有关,再者对篆书,对整个正书的认识得不够深入,尤其是对篆书的认识也不够,甚至隶书、楷书、行草也出现一些异体字不会借用的情况,包括字的笔画少一点或多一点这种差错,其实如果要知道篆书的字源、篆书的本意、造字法,就能规范地运用汉字了。

  篆书里面的笔法为所有的中国书法的审美起了一个统领作用,也可以说中国书法崇尚的那种宽宅圆厚、正大气象,在篆书中都为我们立下了标杆。这几年行草发展非常好,但是有时候就不免觉得不满足,总觉得轻佻一些,浪笔太多。真正的书法艺术的标准,一言以蔽之,四个字概括就是沉着痛快,不管是碑派更倾向于沉着也好,帖派更倾向于痛快也好,但是这个是根基,不能没有。这个对于正书来说尤为重要。刚才几位老师也谈到了,觉得正书的抒情性还是不够,总觉得没有行草那么淋漓尽致,其实只是表达情感的方式不同而已。


書法考(190) <wbr>正书式微,未来正书应如何发展 <wbr>——学写篆、隶、楷,是不是没有出路?



  我觉得正书的发展已经迎来了他的最好时机。为什么?因为正书最符合儒家思想,它追求的是中庸,追求的是一种和谐。一件正书作品追求的就是和谐,没有大起大落,那么改革开放到了今天以及十八大开了之后,我们要注重传统文化的时候,楷书就迎来了它的好时候。

  第二我对楷书式微的理解是这样的。大伙儿之所以都在喊楷书式微、全国展上作品少、篆隶楷少,从表面现象看确实如此,但是我们可以想一想,不论是写行书的还是写草书的,哪一个书家没有临摹正书?如果不临摹正书怎么能够成为书家?因为正书是本,没有这个基础他是不可能在书法路上走的远的,只不过是在参加全国性的展览的时候,更多的以行草书的形式展示出来而已。这里面的原因,前面几位老师已经分析得很清楚了。现在这个时代已经是要坐下来,要沉下来做事的时代,我相信正书的发展会越来越好,因为随着人们心沉下来,随着人们认认真真的做事,正书的特点会明显的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