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字形体变迁的第三阶段:魏晋以后的正楷

 悠闲龙夫 2020-07-02

https://www.360kuai.com/98b1d813fc9a085ff?djsource=XsgsZg&refer_scene=0&scene=1&sign=360_36e79513&tj_url=98b1d813fc9a085ff&tmprtp=expf%3Dcomindexh2043&uid=ef5fdc6bd6cd8e3254fe6ba224b688b6

东汉中期出现的新体隶书,即楷隶,为东汉晚期的标准书体。隶书从此向真书过渡,汉字的方块形象,也就由八分书奠定了基础。楷隶以后,魏晋时代继有波势挑法的八分书出现了一种新书体——楷书,楷”是有规矩的意思,字体的偏旁结构趋于一致,书写时要求符合字书的规范写法,六朝以来,称之为真书、正书或楷书。“这种字体比楷隶又有了不同。波势减少,笔画也趋于平易圆转。

魏晋以来,大凡官方文书、科举试卷、诗文著录、典籍抄本、佛道经卷等,多用小楷写成,小楷在古代文事活动中,起着基础而又举足轻重的作用。中楷和大楷,还广泛运用于墓志、石碑、匾额。


从西北地区出土的有年号木简看,东汉建武至永初(公元25~113)等简都是隶书,而永和二年(137)简已基本上是真书(真七隶三。见于张凤著《汉晋西陲木简汇编》,1931)。这是戍屯军治所的遗物,反映出当时官府中一般知识分子所用的书体。熹平四年(175)立于太学的《石经》是标准八分书,但是永寿二年(156)的陶瓶上的大部分题字已近似真书。可见王次仲作八分楷法的传说和蔡邕写《石经》,都是从保持隶书传统的角度对当时的正体字加以规范,而真书则是日常书写趋向简易的潮流造成的新书体。西陲木简中有魏景元、咸熙,晋泰始、永嘉等简;石刻中有吴凤凰元年(272)的《谷朗碑》和不知年号的《衡阳太守葛祚碑额》。其形体和笔画结构都已经完全是真书。可见真书在三国时期是通行全国的。


世传魏初的钟繇(?~230)为“真书之祖”,虽无手迹流传,法帖中有《贺捷》、《季直》等真书的章表。刘宋羊欣说“钟书有三体:……二曰章程书,传秘书,教小学者也”。章程书应当是指钟繇的这些章表。章程与楷法同义,东汉八分书有了楷法,六朝人称之为楷书。真书作为“传秘书,教小学”的章程书,又称真书为楷书,称八分为楷隶。真书成为通行正体字,所以也称正书。  

真书在应用中不断发展。东晋王洽写给王羲之的信中,回顾他们兄弟在真书、草书书法上的创新时说,“俱变古形,不尔,至今犹法钟(繇)、张(芝)”。但是六朝、隋、唐都把真书视为隶书的新体,所以把魏晋名家,包括王羲之、王献之的真书都称为隶书。隋唐的真书在书法风格上有了新的发展,如智永《真草千字文》中的真书和欧阳询的《醴泉铭》。后人有以欧阳询为楷书之始的。这都是由于没有看到反映真书形成过程的资料,又把形体和笔画结构上的区别与书法风格上的不同混淆在一起而造成的。


元代赵孟所写的《六体千字文》,古文、篆、隶、章草、真书、今草六体并列,展现了战国以来2000多年间中国书体演变的概貌。篆书点画只有点、直(横、竖)和弧三种类型;隶书把篆书的弧变为折、撇、捺,并增加了钩画;而楷书的点画形态最多,其基本笔画和衍生笔画增加至32种。草书更是打破具体点画的界限,除个别点画独立出现外,其他点画都被不同长短、粗细、曲直的各种线条所替代。

任何一种书体,都经历了草创、演化、从稚嫩到成熟的过程。不同书体演化的过程时间长短也不一样。楷书从东汉末年到唐代,演变了600年左右。从唐代以后一直为手写字体。篆隶楷三种书体,随着历史发展和书体沿革,都曾担任过官方通用文字。小篆通用了几十年,隶书通用了500年左右,而自从公元三世纪楷书出现以来,至今沿用。

总之,汉字的形体演变从商周古文字到小篆是一期,由小篆发展为隶书是一期,由隶书发展为正书又是一期。总的趋向是由繁难变为简易。隶书是篆书的简化,草书、行书又是隶书的简化,简体是正楷书的简化。

本文为中国大百科全书数据库原创,转载须授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