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书法史》:南朝书家擅长的书体

 三个小布丁 2023-06-13 发布于河南
这一节相对枯燥,因为只是对人物所擅书体的列表,所涉人物众多,却无提纲可抓,我们只好一边择其要者解说,一边上图,一边列表,以便阅读起来更加清朗。
我们上一篇说了,南朝的主流书风,是从王献之到王羲之。那么,就得先从“二王”说起。“二王”的书法建树在楷、行、草三种体势,因此,南朝的书家大多以这三种体势为擅长。

“隶书”书家

注意,这里的“隶书”是带了双引号的。南朝书家,多以“隶书”名世,而南朝所称的“隶书”其实就是“正书”。因为梁朝庾肩吾在《书品》序言中称其品评的一百二十三位书家,都是“善草隶者”,而他又解释“隶体”,“今时正书是也”。刘宋时已有“正书”之目,又别称为“真”书。
显然,南朝人所谓的“隶书”“正书”“真”书,相当于今天的“楷书”。当时的“隶书” 一名是旧称,“正书”“真”(书)是新词。
由此,南朝著名的“隶书”书家也有不少,先说宋、齐书家:
泰山羊欣(370-442),字敬元。王献之的外甥,也是亲传弟子。《宋书》称:“欣少靖默,无竞于人,美言笑,善容止。泛览经籍,尤长隶书。”梁朝沈约说:“敬元尤善于隶书,子敬之后,可以独步。”时谚有“买王得羊,不失所望”,足见羊欣的书法水平。

(羊欣画像)
顺阳范晔(370-442),字蔚宗。《后汉书》的作者。《宋书》称其“少好学,博涉经史,善为文章,能隶书,晓音律。”后来,范晔把精力专注到了篆书上,结果受到非议。
陈郡谢综(?-446),范晔的外甥。《宋书》称“综有才艺,善隶书。”
南兰陵箫思话(400-455)、萧惠基(430-488)父子。《宋书》称其“涉猎书传,颇能隶书,解音律,便弓马。”
宋文帝刘义隆(407-453)。《宋书》称:“博涉经史,善隶书”。《宋书》作者沈约距宋时不远,其史笔当有依据,并非仅因宋文帝的地位。
吴郡张永(410-475)。《宋书》称“永涉猎经史,能为文章,善隶书,晓音律,骑射杂艺,触类兼善,又有巧思,益为太祖所知。纸及墨皆自营造,上每得永表启,辄执玩咨嗟,自叹供御者了不及也。”张永书法的纸和墨都是自制的,甚至制作水平超过了御用品,这一点,足见他在书法上的用心,也同时证明了他是一位杂家。
琅邪王僧虔(426-485)。《南齐书》中说他善隶书,宋文帝见其书素扇,叹曰:“非惟迹愉子敬,方当器雅过之。”宋文帝是行家,这个评价不低,认为王僧虔的器量雅致甚至超过王献之。《南史》中又记:“僧虔尝自书让尚书令表,辞制既雅,笔迹又丽,时人以比子敬《崇贤》。吴郡顾宝先卓越多奇,自以伎能,僧虔乃作飞白以示之。宝先曰:'下官今为飞白屈矣。’”王僧虔是琅邪王氏的血脉(具体前上篇的图表),家传之功,还是很厉害的。

(王僧虔画像)
竟陵张欣泰(456-501)。《南齐书》说他“欣泰少有志节,不以武业自居,好隶书,读子史。”这个说的只是他“好隶书”,水平如何,没有评价。
彭城刘绘(458-502)。《南齐书》称:“绘聪警有文义,善隶书”,且“绘撰《能书人名》,自云善飞白,言论之际,颇好矜知”。
再说梁、陈书家:
南阳张孝秀(481-522)。《梁书》记载他辞官后归庐山,居东林寺,“性通率,不好浮华,常冠榖皮巾,蹑蒲履,手执并榈皮塵尾。服寒食散,盛冬能卧于石。博涉群书,专精释典。善谈论,工隶书,凡诸艺能,莫不明习。”这是一位有道家气息的隐士书家。

(张孝秀画像)
兰陵萧引(527-584)。《陈书》说:“引善隶书,为当时所重,高宗尝披奏事,指引署名曰:'此字笔势翩翩,似鸟之欲飞。’引谢曰:'此乃陛下假其羽毛耳。’”萧引不但隶书写得好,拍马屁功夫也是一流。
兰陵萧乾(?-567)。《陈书》记载:“善隶书,得叔父子云之法。”他是萧子云的侄子,这也算是家传之法。

“草隶”书家

西晋已有“草隶”名称,“草隶”是“草”和“隶”的复合词。南朝时,书论家不但沿用“草隶”这一名称,还有“草正”一名。又有“正草”、“真草”等等名称……这些书体名称其实都与“草隶”同类,是草书与楷书的合称之用语。
南朝时,若书家仅善其中一体,则称“工隶书”或“善草书”。由南朝史籍来看,刘宋以后书家多是“草隶”兼善。
齐高帝萧道成(427-482)。《南齐书》称其“博涉经史,善属文,工草隶书,奕棋第二品。虽经纶夷险,不废素业。”他是南齐开国皇帝,不经历战乱是不可能的,但战乱中的他仍然致力于书法,这很难得。

(萧道成画像)
琅邪王志(460-513)。王僧虔之子。《梁书》称:“志善草隶,当时以为楷法。齐游击将军徐希秀亦号能书,常谓志为'书圣’。”说白了,还是家传。
陈郡谢朓(464-499)。《南齐书》称“朓善草隶书,长五言诗。”就是与谢灵运并称的“小谢”,显然,文艺是互通的。
兰陵萧子云(487-549)。《梁书》载:“子云善草隶书,为世楷法,自云善效锺元常、王逸少而微变字体。”这是锺、王正统书统的脉络人物,要记一下。

(萧子云画像)

篆隶书家

东晋时期,篆书仍传于世,但很少以篆书著名的书家。刘宋书家,“羊真孔草,萧行范篆,各一时之妙。”张彦远《法书要录》语,指羊欣的真书,孔琳之的草书,萧思话的行书,范晔的篆书。因为我们不谈草书,孔琳之略过了,也上一张他的图片吧。

(孔琳之画像)
前文提到过,范晔以篆书名世后,“名亦稍退”,因为众多书家认为他是对时风的背叛。齐梁之际,能“篆隶”的王彬颇得时誉,王彬与王志都是王僧虔的儿子,《南史》记载王彬:“好文章,习篆隶,与(王)志齐名,时人为之语曰:'三真六草,为天下宝’”这里的“三真六草”,泛指的是各种书体。其中所谓的“三真”,当是指篆书、隶书、楷书之类的正体。
南朝自南齐以来,篆书书法稍见复兴,出现了一批兼善“篆隶”的书家。
彭城到沆(477-506)。《梁书》记载:“勤学,善属文,工篆隶。美风神,容止可阅。”熟悉文学史的朋友知道,与“小谢”一样,到沆也是文学家,文学史上也记载他的名字。
彭城刘慧斐(478-536)。《梁书》记载:“慧斐尤明释典,工篆隶,在山手写佛经两千余卷,常所诵者百卷。”隐士(出家)风格的书法家,他与张孝秀是好友。
《南史》还记载:梁朝时,“又有会稽谢善能为八体六文”,“八体六文”即“八体六书”的别称,我们知道“八体”即“秦八体”,“六文”即“新莽六书”,其实都是篆隶系统的。

“散隶”书家

“散隶”是介于隶书和飞白之间的一种书写样式,即以隶书为骨架,参用飞白之法,估计是“白而不飞”,所以称为“散隶”。
南朝的散隶书法祖述西晋卫恒,《南齐书·周颙传》记载:
少从外氏臧质家得卫恒散隶书法,学之甚工。文惠太子使颙书玄圃茅斋壁,国子祭酒何胤以倒薤书求颙换之,颙笑而答曰:“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周颙自视甚高,说明他的篆隶应当有相当功力。
总之:南朝书家大多能用数种书体作书。宋、齐著名书家多以“隶书”名世;梁、陈书家虽然不乏以“隶书”见长者,但更多书家是以“草隶”名世,即兼工草书和楷书;南齐以来出现了擅长“篆隶”的书家群,而且卫门“散隶”书法在南朝也有偶尔显露。
篆隶书家显露于齐、梁,不是孤立的书法现象。这时正是南朝主流书风由“小王”向“大王”转变之际,而两者都与南齐“永明书学”重视“小学”的学风相关(我们知道,“小学”是重视篆书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