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吉日兮辰良,穆将愉兮上皇①。抚长剑兮玉珥②,缪锵鸣兮琳琅。瑶席兮玉瑱,盍将把兮琼芳③。蕙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④。扬枹兮拊鼓,疏缓节兮安歌⑤,陈竽瑟兮浩倡⑥。灵偃蹇兮姣服,芳菲菲兮满堂⑦。五音纷兮繁会⑧,君欣欣兮乐康。 【注释】①辰良:即良辰的倒文。穆:肃穆恭敬的样子。②抚:抚摸。珥:耳饰,此指古代剑柄的顶端部分,又称剑镡、剑鼻子。 ③瑶:美玉名,这里形容坐席质地精美。一说“瑶”,“营”的假借字,香草名。“营席”,用营草编织的坐席。玉瑱(zhèn):压席的玉器。瑱:通“镇”。盍(hé):发语词。同“合”,聚集在一起。将:举。把:持。将把:指摆设的动作。琼:美玉名。琼芳:形容花色鲜美如玉。琼芳:指赤玉般美丽的花朵。琼,赤色玉。 ④蕙肴:以蕙草熏肉。亦泛指香洁的菜肴。王逸 注:“蕙肴,以蕙草蒸肉也。” (沌:有说肴蒸:祭祀用的肉,不知出自何处)。蕙:香草名,兰科植物。藉:衬垫。奠:祭奠。“桂酒”、“椒浆”,指浸泡香料的美酒。⑤枹(fú):鼓槌。拊:击。节:音乐的节拍。安歌:安详地歌唱。⑥陈:列。竽:笙类吹奏乐器,有三十六簧。瑟:琴类弹奏乐器,有二十五弦。浩倡:倡同“唱”;浩倡指大声唱,气势浩荡。 ⑦灵:楚辞中“灵”或指神,或指巫。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说:“谓巫曰灵,谓神亦曰灵。盖群巫之中必有像神之衣服形貌动作者,而视为神之所凭依,故谓之灵,或谓之灵保。”这里指女巫。偃蹇(yǎn jiǎn):舞貌,谓舞姿袅娜。姣服:美丽的衣服。芳菲菲:香气浓郁。⑧五音:指宫、商、角、徵、羽五种音阶。繁会:音调繁多,交响合奏。 《东皇太一》是《九歌》中的首篇。是楚人祭祀天神中最尊贵的神即上帝的乐歌。“皇”是天神的尊称,楚人立神祠于东方,故称东皇。“太一”,是说神道广大无边。《庄子·天地篇》:“主之以太一。”成玄英注:“太者广大之名。一以不二为名,言大道旷荡,无不制圉,囊括万有,通而为一,故谓之太一。”全 分三节,首写选择吉日良辰,怀着恭敬的心情祭祀天神;次写祭祀场面,着重写祭品的丰盛,歌舞的欢快;最后写对天神的祝愿。全诗对于东皇太一的形象并没有具体地描写,只是着力渲染了祭神的热烈场面,从而表达出对天神的虔诚和尊敬。 虽然自东汉王逸以来,历代注家对东皇太一是天神的说法,并无歧异之见,然而它究竟是什么神,却诸说不一。《星经》记载:“太一星在天一南半度,天帝神,主十六神。”《庄子·天地篇》云:“主之以太一”,成玄英注:“太者,广大之名。一以不二为称,言大道旷荡,无不制围,囊括万有,通而为一,故谓之太一也。”《汉书·郊祀志》曰:“天神贵者太一。”“皇”是最尊贵的神的通称,“太一”在楚人中是东方最尊贵的天帝之神。《文选》唐五臣注云:“太一,星名,天之尊神,祠在楚东,以配东帝,故云东皇。”认为东皇太一是东帝;洪兴祖《楚辞补注》与朱熹《楚辞集注》皆承袭其说,何焯《义门读书记》与马其昶《屈赋微》则认为是战神;闻一多又以为是伏羲;还有以为太乙、齐国上帝的,不一而足。 其实,“太一”在屈原时代并不是神,它在“东皇太一”中不可能充当神的称谓;而“东皇”,由于先秦时代的东——春对应等关系,表明了它乃是春神的指称。在没有更确凿材料发现之前,“东皇太一”应是春神的说法可以成立。至于“太一”,在这里的含义是始而又始,象征起始与开端。 诗一开首,先交待祭祀的时日——因是祭春神,故时日当在春天。选择春日的吉良时辰,人们准备恭恭敬敬地祭祀上皇——春神——东皇太一,让其愉悦地降临人世,给人间带来万物复苏、生命繁衍、生机勃发的新气象。主持祭祀的主祭者抚摸长剑上的玉珥,整饬好服饰,恭候春神降临。开头四句,简洁而又明了地写出了祭祀的时间与祭祀者们对春神的恭敬与虔诚。 继而描述了祭祀所必备的祭品:瑶席,玉瑱,欢迎春神的楚地芳草以及款待春神的佳肴美酒。这一切,配合着繁音急鼓、曼舞浩唱,告诉人们,春神将要降临了。整个祭祀气氛开始进入高潮。 末尾四句,是全诗的尾声,也是祭祀的高潮——春神于此时降临了。“偃蹇兮姣服”——是春神美妙动人的舞姿与外表,“芳菲菲兮满堂”——是春神带来的春的气息与氛围。欢迎祈盼的人们于是钟鼓齐奏、笙箫齐鸣,使欢乐气氛达到最高潮。末句“君欣欣兮乐康”,既是春神安康欣喜神态的直接描绘,也是祭祀的人们对春神降临所表露的欣喜心态。(沌:我的理解不同。以为‘君’就是指祭祀的君王,而不是指神灵或神君。) 全诗篇幅虽短,却层次清晰,描写生动,气氛热烈,给人一种既庄重又欢快的感觉,充分表达了人们对春神的敬重、欢迎与祈望,希望春神多多赐福人间,给人类的生命繁衍、农作物生长带来福音。 (沌:桂酒椒浆,用桂花香椒浸泡的美酒。显然这些都是贡酒。当年用楚人它们祭祀东皇上天。只是现在却成了中秋祭月的专用,与嫦娥联系在一起,它们的属性也变为阴性。连月宫里也出现了桂树,还有嫦娥的情儿——那专砍桂树的吴刚。搞得现在的老爷们儿都不喝,暴殄天物圣所哀。实在可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