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曹操:雄霸北方(9)

 liuhuirong 2017-07-17


  孙权在淮南地区的行动引起了曹操的警觉。为了保持对淮南地区的控制权,曹操很快于献帝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亲自屯兵合肥,并于献帝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及献帝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发动了两次濡须之战。

  《三国志·武帝纪》:“十八年春正月,进军濡须口,攻破权江西营,获权都督公孙阳,乃引军还。”

  《三国志·武帝纪》:“二十二年春正月,王军居巢,二月,进军屯江西郝溪。权在濡须口筑城拒守,遂逼攻之,权退走。三月,王引军还,留夏侯惇、曹仁、张辽等屯居巢。”

   经过近十一年的淮南争夺战,曹操并没有讨得任何的便宜。正如有学者所言:“在争夺制江权时,曹操基本处于攻势,孙权处于防御;在争夺人口和粮食以阻止曹 军对制江权的争夺时,则是孙权基本处于攻势,曹操基本处于防御。曹操由于缺少水军,以及在迁移淮南问题上犯了错误,造成濒江地区人口空尽,夺取长江口的企 图未能如愿。(见《三国军事史》)此外,曹操与孙权在淮南地区长时间的争夺,也为刘备集团的迅速崛起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契机。由于曹操的主力被孙权牢牢牵制 在江淮地区无暇他顾,刘备迅速攻占益州及汉中地区,这对三足鼎立局面的形成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这不能不说是曹操军事生涯中所犯的另外一个重大失误之一。

   曹操与孙权之间的争夺在献帝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第二次濡须之战后得到暂时的平息。《三国志·吴主传》载:“二十二年春,权令都尉徐详诣曹公请 降,公报使脩好,誓重结婚。”至于这其中的具体原因,大概与孙权的发展策略的改变有关。鲁肃死后,东吴主张与刘备争夺荆州的战略思想已经成为东吴朝野上下 的统一立场。《三国志·吕蒙传》载:(吕蒙)与关羽分土接境,知羽骁雄,有并兼心,且居国上流,其势难久。初,鲁肃等以为曹公尚存,祸难始构,宜相辅协, 与之同仇,不可失也,蒙乃密陈计策曰:“今征虏守南郡,潘璋住白帝,蒋钦将游兵万人,循江上下,应敌所在,蒙为国家前据襄阳,如此,何忧于操,何赖于羽? 且羽君臣,矜其诈力,所在反覆,不可以腹心待也。今羽所以未便东向者,以至尊圣明,蒙等尚存也。今不于强壮时图之,一旦僵仆,欲复陈力,其可得邪?”权深 纳其策,又聊复与论取徐州意,蒙对曰:“今操远在河北,新破诸袁,抚集幽、冀,未暇东顾。徐土守兵,闻不足言,往自可克。然地势陆通,骁骑所骋,至尊今日 得徐州,操后旬必来争,虽以七八万人守之,犹当怀忧。不如取羽,全据长江,形势益张。”权尤以此言为当。

  孙权战略政策的重大调整对曹 操而言无疑是非常有利的。为了避免再次出现像赤壁之战那样的局面,曹操利用了孙权的改变,在关羽发动襄樊之战以后,主动要求与孙权达成联盟,共同对付关 羽。事实证明,曹操生命中的最后一次重大策略调整也是非常成功的。不但造成了孙刘联盟的破裂,为自己的儿子曹丕执政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同时也削弱了孙 刘两家的实力。

  就在曹操与孙权联手消灭了关羽之后不久,曹操便患上疾病,并于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正月病逝。因此,曹操不但没有看到曹魏帝国的建立,同时也带着没有统一华夏的遗憾离开了人世。

  结语

  陈寿在《三国志》中为曹操做出了这样的评语:

  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纵观曹操的成功之路,充满了艰辛和失败,但是他总能在失败中吸取教训,并利用各种有利条件不断地壮大、发展自己的力量,并最终成为汉末诸侯之中仅存的三 位胜利者之一。诸葛亮也不得不承认:“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 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同时,曹操所缔造的曹魏帝国也是三国之中占地最广、实力最强、人才最多的。这也说明了曹 操的雄才大略足以被称为“非常之人,超世之杰”。虽然曹操最终没有完成统一华夏的宏愿,但是他为结束中国北方地区常年战乱及外族入侵、发展当地经济均作出 了重大贡献。很显然,在汉末那个波澜壮阔的年代,曹操是其中的最强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