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是否正在给孩子植入三种破坏性信念?

 pursuitman 2017-07-17

本文摘自《NLP亲子关系工作坊》报道


导读:钱赚少了,明天可以补上;孩子教育不当,亡羊补牢就难了;孩子越大,父母对他的影响便越少,到14岁时,接近零。亲子教育有何雷区?孩子的“偏差行为”如何处理?听听著名亲子心理学家张国维博士怎么说——

-正文-

人们常说,孩子的所有问题都是父母的问题。


张博士则认为,有时,孩子没有问题,父母老师也没有问题,问题产生于特定的环境范畴以及双方互动的行为。行为下面有根源,根源就是信念,而孩子此时就像一张白纸,还没形成自己的信念,所以父母的主观信念所反应出来的行为就显得异常重要


1、 你是否正给孩子植入三种极具破坏性的信念? 


父母教孩子都比较主观,习惯用自己看世界的方式去看孩子,看到孩子某些行为就贸然给孩子贴上标签,你说孩子是怎样的人,他就会成为你所说的那种人。


在你眼里,哥哥在打妹妹,其实哥哥是在教妹妹,可是你却认定了哥哥是个“坏孩子”,于是你的误解很可能真的把哥哥变成真正的坏孩子。


在孩子还没形成信念之前,假如父母缺少觉察力,对自己的行为缺乏认知,那么,这很可能会让孩子形成下面三种最具破坏性的信念:


无价值

孩子生来就爱父母,他们对于父母所说的任何话都会全部接收。只是,当父母的话和行为前后不一致的时候,孩子就会开始变得矛盾,这种矛盾是在潜意识层面中进行的。


因为他们会认为妈妈说的和做的都是对的,那就是我不对,那就是我有问题了。妈妈没有给我买东西,却给她自己买了,这表示妈妈自己的东西重要过我的,妈妈重要表示我不重要,我不重要表示我是没有价值的。


无望

当父母不断对孩子进行批评否定的时候,孩子就会慢慢的学会一样东西:无望。不管我怎么努力,我总不能达到父母的要求,我无论如何的拼命,总不能获得父母的满意,慢慢的孩子开始觉得无望,于是他们不再努力,他们开始学会了放弃,他们开始破罐破摔。


于是很多的父母开始说:我们家的孩子算是没救了。其实他们不知道就是他们自己,一手造就了这些让他们感觉没救了的孩子。

无助

许多家长喜欢用自己的父母身份来要求孩子,这个不准做、那个不许玩、不准交女朋友或者帮助孩子去做他们有能力做的事情。


孩子会穿衣了,继续帮助孩子穿衣、孩子五六岁了还亲自喂饭……他们开始发现自己的孩子一天天的变得沉默寡言,孩子的灵气一天天的消失,于是开始奇怪:为什么我的孩子就变成这个样子了呢?他们不知道,这些孩子只是他们的试验的产品而已。当孩子有能力却无掌控权的时候,孩子就会产生强烈的无助感。

扫码报名7月20日广州亲子课


2、 如何应对孩子的不良行为?

有父母说,唉,我都已经做了,孩子现在出现这样那样的不良行为,我该怎么做呢?


所谓“不良行为”,就像杂草,拔掉杂草,行为就消失了吗?不是,因为“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杂草的下面还有根源。父母教导孩子,焦点通常都放在行为上。其实这是错误的。


孩子在家里跑跑跳跳,父母通常会这样说:“不准跑不准跳,小心碰坏家具”。但是孩子会听吗?不仅不会听,还会在孩子的意识里留下“比起我,爸妈更加关心家具”的印象。我们看到黑影,却常常忽略了黑影背后的光源NLP心理学认为,每个行为背后都有其正面动机,要真正彻底纠正孩子的错误行为,我们首先要做的是,了解孩子的行为背后的那些正面动机。


下面,我们通过课程现场一则案例来看看张博士是如何帮吴明山先生的孩子找到他行为背后的正面动机的。


吴先生:我的孩子很挑食,几乎不吃菜,饮食不均衡。手都脱皮了,医生说他缺乏维生素。我不知道怎样做才能让孩子吃青菜。


张博士:你的孩子今年几岁了?


吴先生:6岁。


张博士:孩子的手脱皮了,你需要为他做些什么?


吴先生:帮他的手敷药。


张博士:好了,孩子这个行为背后有什么正面动机呢?很简单,吸引父母的注意力。因为他的手不脱皮你就不会留意到他,生病的孩子是最受优待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孩子没有形成挑食这个习惯之前,可能是你疏于照顾他了,太忙碌。如果孩子没被照顾,他自己就会寻找方法去吸引父母的注意力。而在不知不觉中,他觉得挑食有效果,能吸引到你们的注意,于是他就做了这件事。所以你要多关注他,多跟孩子来往沟通,建立亲和力。


3、 如何与孩子增强有效沟通?

首先,父母要与孩子建立亲和力。同步对方的感受,让对方感觉到被了解,配合对方的表情动作,孩子笑,你也笑,孩子哭,你也一脸难过,像一面镜子一样影现孩子的肢体语言。孩子闹情绪,张博士说,不要跟孩子讲道理,可以先谈情,认同对方情绪;后说爱,表达你的关爱;最后再讲道理,这样和孩子先建立起亲和力,孩子自然就会平复情绪听你的话。


除了和孩子建立好亲和感,我们还要善于利用眼睛和面部表情,赞赏孩子时,眼睛要看着孩子,要针对孩子这个人而不是他所做的这件事进行赞美。责备孩子时,眼睛就要看着引起问题的事件,而不是直视孩子,对待孩子所犯的错误,我们要对事不对人。


“我的孩子爱吃糖,我不让吃,他就使劲偷吃,现在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办了。”一位同学说出了她的苦恼。


针对这个问题,张博士给出了建议,孩子想吃糖,妈妈不要一味地说“不行”,因为即使说了“不行”,孩子还是会忍不住偷偷去做这件事,后果只会更糟。


与其这样,不如将孩子置于自己的可控制的范围内,这时你可以试试这么说,“可以,不过每天不超过6颗,同时吃糖之后马上要刷牙漱口,好吗?要保持牙齿的清洁。”这样说,效果就好多了。对待孩子的任性要求,家长要少说“不”,多说有条件或有选择的“可以”。


此外,张博士还讲授了许许多多超级实用的技巧,假如你还想知道更多,不妨走进2017年7月20日广州,由亲子心理专家张国维博士主讲的《NLP亲子工作坊》亲身体验学习。咨询:4006009299

扫码在线报名


 和张博士学习NLP亲子关系工作坊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