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晋桓温,『奸臣』的英雄人生(3)

 liuhuirong 2017-07-18


   公元 354 年,桓温发动了他人生里第一次北伐,这次他的打击目标,是当时盘踞关中平原的氐族人苻坚建立的前秦政权。当时的北方,原本强大的后赵政权 已经灭亡,苻坚的前秦,成为中原各政权里最强的一个,这时候正在开疆拓土,意图统一北方。桓温从江陵出发,水陆齐攻,比起征讨四川的疯狂,这次他深知自己 的对手很强大,所以采取了持重的办法,分两路进兵,徐徐推进。此外,他还命令梁州刺史司马勋北出子午小道。从战略上说,他这个战术很稳妥,可以说把所有的 困难都考虑到了,既有陆路进攻,也有水上包抄,更有奇兵袭击,而北伐的进程,也出乎意料的顺利。当时的北方汉族百姓,对晋朝政权依然是有感情的,闻听东晋 大军到来,百姓纷纷主动迎接,桓温兵不血刃地从河南进入关中,前秦军队望风而逃,一路竟然连像样的抵抗都没有。不过麻烦也从此开始了,这不是桓温仅带3天 干粮就能收复四川的时候了,要想收复广阔的中原,仅仅有士气和群众基础是不够的,更需要稳定的物资补给。这个时候东晋主政的大臣,是擅长“清谈”的王衍, 最擅长夸夸其谈,没有一点行政能力,眼看桓温节节胜利,一直反对北伐的他暗中使坏,对桓温所需要的物资百般拖延,结果桓温进入关中后没多久就断粮了。他对 面的苻坚,也是一个很有经验的名将,本来桓温打算一旦没有粮食,就抢割关中平原的麦子,谁知到了才发现,关中平原的麦子早被苻坚撤退前收割光了,桓温没有 办法,但还是不甘心,驻扎在灞水休整。这时候他有两个选择,一是回军,二是决死一搏,背水一战,全力攻打长安,就像他当年打下四川一样。但这次把握比上次 小得多,前秦的军事实力远远比成汉要强,而且当年的他只是个新人,可以豁出去,如今他已经声名鹊起,不是轻易能豁出去了。如果就此退兵,自然也不甘心,所 以桓温采取了一种折中的办法,在灞水驻军,一面招募当地名士,收买人心,一面等待机会。他这种做法,连当时来访的华阴名士王猛都误会了,王猛的到来让桓温 很高兴,他向王猛求教,王猛却嘲笑他说,你驻扎在灞水,不进也不退,谁知道你想干什么?后人常常拿此事指责桓温,说桓温是私心作祟,故意退缩不前,但事实 是,桓温的物资供应,在当时已经断了,这样凶险的局面下,只要有一线的生机,谁都不会贸然赌博,毕竟要为几万北伐军负责。最后,面对前秦的坚壁清野,桓温 只好无奈地回军。这次北伐总的来说,是劳而无功。

  对桓温来说,这次北伐还是为他挣来了荣耀,毕竟东晋军队在战斗中,把敌人打得溃败,可以说大涨了志气,也给了所有一心收复山河的仁人志士以信心。桓温回来后,因为战功,他的地位也进一步提升。

   在北伐前秦失败两年后,桓温再次青锋出鞘,这次他打了一个大胜仗,利用北方战乱的机会,击败羌族政权姚祥的军队,一举收复原来东晋的故都洛阳。这一场胜 利,对于东晋政权来说是一针强心剂。东晋国都的沦陷,一直是奇耻大辱,虽然这次是借了敌人内耗的机会偷袭成功,但是东晋的国都毕竟光复了。此战获胜之后, 桓温提出一个建议,得罪了整个东晋士族集团。他要求东晋迁都洛阳,这个建议一石激起千层浪,就东晋皇帝本身来说,自然不愿意迁都,建康的政局已经稳定,他 早就满足于偏安的局面了。北伐只不过是一个政治口号,谁知桓温要来真的,这还了得。东晋的世家大族们更不愿意迁移,他们对于东晋的价值,就在于成为东晋王 朝的后盾,如果迁都的话,他们的利用价值也就不存在了。于是,反对的声音纷至沓来,众口一词的指责桓温,打了大胜仗的桓温,一下子从民族英雄变成了士族的 罪人。这一次,呕心沥血的桓温沉默了。

  后人在说起这段事情的时候,很少有同情桓温的,即使明白他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国家,却还是指责 他“邀功贪战”。这主要因为桓温得罪的,不是一个皇帝,也不是哪个奸臣,而是整个在东晋南迁后获得好处的既得利益集团,也包括他自己的家族。后人总在指责 桓温利用北伐提高自己的地位,但是观桓温在整个过程中的所为,两次北伐后,他大多把功劳让给了各类士族,并且待人非常谦虚,从来不居功自傲,可以说低调到 了极点。特别是第1次北伐的时候,明明是后方的世家大族们耽误事,他却不敢有太多抱怨。第2次北伐,桓温收复洛阳,对着洛阳的废墟,想起当年八王之乱葬送 了西晋大好河山,桓温不禁悲从心来,说“有大牛重千斤啖刍豆十倍于常牛负重致远曾不若一羸牸”。意思是把当时把持政权的王衍等世家大族,比做“千斤大 牛”,这也成为中国的一个传统成语,用来形容草包。

  这段时期,也是东晋王朝士族阶层的逆淘汰期,当时东晋的士族们,早期虽然与桓温意 见相左,但毕竟还有许多一心为国的名士。随着时间的推移,东晋士族阶层日益“草包化”,因为士族的官位是世袭的,上一代士族去世后,下一代锦衣玉食里成长 起来的士族,自然少了前辈的进取精神。而且这时候东晋“清谈”流行,士族们崇尚坐而论道,夸夸其谈,很少重视实际学问,整个士族阶层素质的退化,让桓温的 北伐梦想越来越难。

  在第2次北伐遭到举国反对后,桓温整整沉寂了13年,到了公元369 年,桓温再次发动了北伐战争,这时候的他已 经年近花甲,到了人生的晚期。这次出兵的规模,是桓温历次出征里最大的,一共动用了5万大军,他从安徽当涂出兵,意图攻打盘踞中原的鲜卑族前燕政权。这次 行军的路上,桓温路过了金城,这是30年前他担任琅琊内史的地方,早年,他曾经在当地栽种柳树,安抚难民,而今,那时候他种下的小树苗,此时已经成为参天 大树。亲历时光无情的桓温,面对此景潸然泪下,喃喃说道“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桓温是不会任北伐的梦想随时光蹉跎的,他发动进攻, 东晋军渡过淮河,进入中原境内。这时候老天爷也和他作对,本来桓温想用水师运载粮食,用来解决先前几次出现的粮草供应不足的问题,但是此时北方连续数月干 旱,运粮船队根本到达不了前线。艰难困苦下,桓温横下一条心,发动了对前燕的猛攻,东晋军队如猛虎下山,一举击溃前燕的边防部队,杀到了山东金乡。前燕的 都城邺城,已经在桓温的眼皮底下了,和早期进军关中一样,此时节节胜利却弹尽粮绝的桓温,也同样有两个选择,一是见好就收,班师回朝,这样可以作为一次北 伐胜利,巩固他在东晋的地位。如果桓温仅仅为了个人利益的话,深知战场形势的他,会这么做的。他的部下希超也确实劝说他这么做,但是他拒绝了,他已经过了 沽名钓誉的年龄,他要的,是收复中原的梦想。这样他就剩下另一个选择,用最快的速度进攻邺城。这时候前燕新败,正是摇摇欲坠的时候,如果决死一搏,很可能 会取得胜的,但是就像当年进军关中一样,这次桓温又犹豫了,毕竟这又是一次风险很大的抉择,结果桓温选择了持重。他先是在金乡原地屯兵,观望局势,等待后 援粮草到来。就在这个时候,前燕集结了5万大军,由名将慕容垂统帅猛攻过来。慕容垂是出了名的狡猾人物,他不和桓温交锋,反而绕道河南,断掉了桓温的退 路,然后在桓温撤退的路上发动进攻,将师老兵疲的桓温打得大败。这是桓温在历次战争中遭到的第一次惨败,比他每一次北伐都惨,前几次毕竟把部队带了回来, 这一次却全军覆没,他一生的荣耀、战功,因为这次失败,几乎全赔光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