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绛先生在牛津留学的日子

 彩云炫 2017-07-18


2016年5月25日,钱钟书夫人杨绛病逝,享年105岁。很多人都非常羡慕钱钟书和杨绛相濡以沫,平淡而温暖的爱情,而两人一起在英国和法国留学的日子则是对这段佳话最好的映证。在那个年代,留学还没有沾染那么多世俗的偏见和不良的新闻,只不过是“我带上你,你带上我们的梦想,让我们一起去留学。”这样简单又美好。

钱钟书和杨绛在牛津

与卫斯理学院擦肩而过 最终选择去牛津

1932年,杨绛考入清华大学研究院读外国文学业。之前她曾经获得去美国顶尖女校卫斯理学院读书的机会,但是杨绛考虑到自家的家境并不宽裕,还是放弃了这次机会,选择报考清华大学研究院。

错过了卫斯理学院,杨绛也由于清华大学没有南方的名额而只好去了苏州东吴大学读书。后来她来到清华大学借读,并且在清华古月堂邂逅了她后来的丈夫钱钟书。钱钟书在报考清华的时候,外语和国文都是同届第一名,而数学却只有15分。不过他最终还是获得录取。

清华大学古月堂

1935年,钱钟书与杨绛结婚。同年,钱钟书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英国庚子赔款公费留学生,和妻子杨绛一起坐着巨轮赴英国牛津大学英国牛津大学艾克赛特学院英文系留学。

在英国小镇和你一起做书虫

牛津大学所在的英国小镇牛津是一座古朴、静谧而美丽的小镇,非常适合静下心来学习。1935年,钱钟书与杨绛这对新婚夫妇作为中国最早的一批留学生一起到牛津大学学习。当时杨绛本来想和丈夫一起考英文系,却由于名额已满(又是没名额!)而选择在牛津做一名旁听生。

牛津小镇

牛津大学总图书馆约有650万册藏书,是英国第二大的图书馆。它的英文名字叫Bodleian Library,而钱钟书先生叫它“饱蠹楼”。大部分课余时间里,杨先生和钱先生都在这座图书馆里读书,两人经常一起交流阅读心得,甚至还比赛谁读的书多,确实有点像书虫那样饱蠹。杨先生也说过: “我们文学上的‘交流’是我们友谊的基础。”这段时间的大量阅读奠定了钱先生和杨先生后来在外国文学界的成就。而两人尽管身在英国,却依然坚持练习书法和读国文书,后来还开始玩着尝试着做中餐。

牛津大学Bodleian图书馆

远走他乡,有你陪伴我就不孤单。英国那些安静却风情万种的大学镇谱写了多少段才子佳人的美好故事,被后人传为佳话。徐志摩在剑桥大学的所在地康桥(Cambridge)触景生情,为林徽因写下著名的《再别康桥》。而钱钟书对杨绛说过的情话,除了那句广为流传的:“最贤的妻,最才的女。”,还有在牛津回忆起两人初见时的情景写下的一首诗:“颉眼容光忆见初,蔷薇新瓣浸醍醐。不知腼洗儿时面,曾取红花和雪无。”

钱钟书和杨绛在巴黎

女儿诞生 在牛津出生的第二个中国婴儿

1936年杨绛怀上孩子了。怀孕期间,当地学生和各国留学生好友都非常照顾杨绛。而钱钟书在忙着写学位论文的同时不忘照顾和关心妻子。1937年5月19日,医生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对杨绛施了麻醉,用产钳把婴儿夹了出来。因为缺氧,婴儿已憋得浑身青紫,是护士使劲拍拍拍,才把她拍活的。可能是产钳夹红了宝宝的脸,她感到委屈,所以哭得特响。护士们叫她Miss Sing High;阿季后来为女儿译意为“高歌小姐”,译音为“星海小姐”。在这一天钱先生着急看望妻女,来回跑了七次医院。

杨绛和女儿

后来杨绛先生说,除了想家,在牛津的日子也算是人生中最快活的日子了。在那个年代,留学对于很多人来说还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而那个年代的留学虽然艰苦,却带着一种简单美好的青春烂漫。希望今后留学生踏上异国的土地时,不要忘了自己的初心和梦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