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是唯物的,对人体的研究更是妙不可言!

 秦皮 2020-03-02

阴阳是事物的一种重要属性,存在于所有事物之中。既对立统一,又相互转化,所以世间万物都处于运动之中。事物运动是一种客观存在,表现中国古人哲学思想的《易经》有言:成败倚伏生乎动。这句话具有一定的哲理性,是真善美三者的统一,而且只有哲学具有这样的统一性。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根基是阴阳,所以阴阳作为哲学概念,是真善美的统一。但是从哲学中分离出来的其它学科,是没有办法将真善美三者统一在一起的。比如艺术求美,医学求真......所以,中医作为一门医学,实际上是从阴阳的哲学思想中脱离出来的。中国古人向来讲究道法术器,哲学层面的就是道,合乎道的规律即为法,依法而行的便是术,术施于器。

中医是以阴阳为基础的,是研究人体之中阴阳运转规律的。对于规律的证明,中国古人采用的方式是归纳,将所有现象进行归纳,总结出具有共性的东西,就是我们今天所谓的中医理论。

中医理论是通过对正常人或者病人的生理、病理现象进行归纳总结,然后按照阴阳思想,进行抽象化的总结。万物从阴阳中化生,阴阳是万物的主宰,但是应用到具体事物上,这阴阳的运转规律会存在特殊性,所以归纳总结就是在寻找特殊规律。

《黄帝内经》作为中医的理论基石,地位是不可动摇的。但是内经成书,并非一人一时所作,而是跨越了许多朝代,代表着不同时期中医理论的发展水平。

所以在读《黄帝内经》的时候,有的文章是以阴阳四象为基础的,比如春夏秋冬,象征着少阳,太阳,少阴,太阴的《四气调神大论》;有的则以三阴三阳为基础进行论述,比如《阴阳离合论》。

四象理论是普世的,可以对应春夏秋冬,也可以对应心肝肺肾,还可以对应东南西北,酸苦辛咸......这是可以应用到自然界中万事万物的阴阳四象理论。但是具体到人体之中,仅靠阴阳思想理论是不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这就要求中医在发展的过程中,根据人体的变化规律来丰富原有的四象理论,比如三阴三阳理论,气血循环理论,十二经系统理论......

所以在内经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熟读,同时还要不断的对比、总结,因为不同篇章之间的观点有的相近,有的却又相左,有的则是病理状态下的阴阳次序,有的则是生理状态下的阴阳次序。有的阴阳次序是按照时间排列,有的则是按照气的多寡来排序......

所以研读《黄帝内经》,需要有一定的功底,既要对不同历史时期的理论发展水平有所了解,同时要通过对比,发现哪些理论是先有的,哪些理论是后来完善的,如此一来,才能够对这些理论有清晰的认识,也才能够更好的指导临床。

古人是如何归纳总结出这些规律和理论的,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却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中医的发展绝不是一蹴而就,而是经过上千年的实践检验,而后总结出来的人体生理及病理的运行规律,并根据这些规律,找出最佳的治疗方法,而后作用于人体,治疗疾病,这个过程是道法术器的完美结合。

中医是求真的,很多时候我们似乎将他与哲学思想混淆在一起,以至于在研读《黄帝内经》的时候,将每一篇理论都作为真理,历代医家都为了证明这个真理,开始牵强附会的进行解释,所以很多名家解读内经的著作前后不一,自相矛盾。

阴阳是中医的根基,也是万事万物的根基。中医的阴阳理论是从《易经》的阴阳思想中诞生,但是与易经的体系又有所不同。只是我们没有用心区分而已。实际上,中医理论就是研究人体运转规律的理论,这理论只有不断突破,不断创新,不断完善,才能让中医理论更接近于真理,只有这样,才能解决现实生活中,关乎人类疾病的所有问题。

《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的基石,但却很难读懂。所以,我们在读《黄帝内经》时,思考的方法很重要。比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实际上,这段话虽是描写自然界水循环的一段话,但是实际上是一种互参的手法,将人参照天地来写。

如果我们把一个人分成内外,外为天,内为地,那么人体之中的气从内向外走,实际上就是由液体变成气体的过程;同样的道理,这些气到了外面遇冷开始凝结成水滴,又回落到体内,就是气体凝结的过程。所谓无不升降,无不出入,即从脏腑到皮肤,再从皮肤回流到脏腑。那么这个过程是怎么实现的呢?

这里就涉及到营卫之气了,营行脉中,卫行脉外,人体有形之物是不动的,也就是处于一个固定的空间,营卫二气是运动的,只是在不同的空间,名字不一样而已,在脉中运行的就是营气,在脉外运行的就是卫气,也就是空间不同,同一物质的阴阳属性发生了变化。营卫之气的运转,是有一个通路的,也就是体内一气的运动,要有通路。

《黄帝内经》中有这样一段对话:

黄帝曰:营卫之行也,上下相贯,如环之无端,今有其卒然遇邪气,及逢大寒,手足懈惰,其脉阴阳之道,相输之会,行相失也,气何由还?

岐伯曰:夫四末阴阳之会者,此气之大络也,四街者,气之径路也。故络绝则径通,四末则气从和,相输如环。

黄帝的问话中,提到了手足是阴阳交会的通道,营卫之气从脏腑出来之后,由于突然遇到寒邪,交通被堵塞了,这样一来,营卫之气如何再回到脏腑之中呢?

从这段话我们完全可以判断出人体阴阳出入的关键点,就在手足四肢。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这里三阴经是从胸腹走向四肢的,而三阳经则交汇在头与四肢交汇,在流会回到胸腹部。

我们以胸腹之中作为起点,精化为气从内(地)到外(天),如同自然界水气上升的过程;手足三阳则是从手到头到足,这个过程就如果自然界水气运转过程中凝结的过程,足三阴则是如同水气下降回流的过程。

岐伯给出的答案则是:手足四肢是气运行流转的大络,同时还有四街这个重要路径。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气从脏腑向外走,从里到外一层一层的渗透,渗透骨,筋,肉,皮,最终从内走向外部的气,全都聚集在四街(也就是三阴三阳经的交汇处),从四街开始注入经脉,回流到脏腑。

黄帝的问题很明确,就是营卫之气在十二经脉中运转,如果遇到邪气,该怎么回去。

而岐伯的回答则告诉我们,营卫之气运转实际上就如同自然界的水循环,这个过程是脏腑之中的精化为气,从内外到影响全身,这是出入环节的出的环节。而入的环节则是这些气聚集在手足大络,流汇到四街后,从十二经脉这个通道,带着气血回流到五脏之内。

黄帝内经的理论,实际上就是构建了我们人体营卫气血运转的模型。这个模型的基础上,就可以针砭治疗疾病了。除此之外,还有五行理论,三阴三阳,五运六气的模型,这些模型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如果我们能够把所有的模型都掌握好,自然就可以运用自如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